更改

泛舟 朱熹诗

添加6,410字节2021年6月19日 (六) 06:13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泛舟'''/观书有感·其二</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泛舟'''</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朱熹]]</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朱熹]]</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泛舟》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千家诗]]》收录此诗。[[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这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泛舟》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千家诗》收录此,诗题作《泛舟》。    《观书有感二首》写的是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以泛舟为例,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江西省]][[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昨夜(我来到江边,看到)江里的春水涨起来了,巨大的船只浮在水面上犹如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了。</span><br>  艨艟(méng chōng):古代战船。这里指大船。<br>  巨舰:指大船。<br>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回想往日少水时,白费了多少推动它移动的力气,今天(春水上涨)它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span><br>  向来:从前,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br>  枉费:空费;白费。<br>  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动的力气。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br>  中流:水流的中央。<br>  自在:自由自在。<br>[[文件:81泛舟6.jpg|center|thumb|400px|《泛舟》题图]]<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关于学习的哲理诗。此诗借助形象喻理,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上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可以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此诗是《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千家诗》收录此诗题作“泛舟”。从两首诗都采取拟物取理的手法和所写内容看,也可说都是和“书”有关的。第一首着重说明书的内容丰富,第二首着重说明书的好处。这第二首,一借“泛舟”喻办事,借“春水”喻学识。借“春水生”喻学识增长;借“艨艟”喻艰巨工作,借“一毛轻”、“自在行”喻工作由难变易。可是这首诗使人并不囿于学习方面,而能悟出一个道理: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成事业,都要借助一定的条件。如果只凭主观的苦干,而不善于掌握客观规律,运用有利条件,那也是“枉费推移力”的。这首诗由“船行”使人可想到读书之理,对其他事情也同样有所启迪。  前两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江里的春水涨起来了,巨大的船只浮在水面上犹如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了。“艨艟”,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春水”上涨,本来在浅水里难行的“蒙冲巨舰”,就像鸿毛那样浮了起来。这两句的描写,形象鲜明。但作者的目的不在单纯写景,而是因“观书有感”而联想到这些景象,从而揭示一种哲理。  后两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是说往日舟大水浅,白费了多少推动它移动的力气,今天春水上涨了,它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这两句突出了春水的重要,将船于水涨前后两种情况对比了写,先前是“向来枉费推移力”,船重自然要用大力。今天“艨艟巨舰”变得“一毛轻”,可以于“中流自在行”,原因就在于“昨夜江边春水生”。  此诗说明一个道理: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完成事业,都要借助一定的条件。如果只凭主观的苦干,而不善于掌握客观规律,运用有利条件,那也是“枉费推移力”的。这种理,是从所写的物象变化中悟出的,而不是作者直接说出的,这就要对景象加以思考。“向来枉费推移力”与“此日中流自在行”形成对比。“向来”、“昨夜”、“此日”三个时间,“推移”、“水生”、“自在”三种状态。前后是截然不同的状态,中间是转化的过程。诗原系说明“读书”是成事的重要条件,其实一切事情的成功除了读书一种条件,还会有各种条件。明白这样的,也可悟此诗哲理的普遍意义了。'''名家点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此二诗)借物以明道。<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拓展阅读:</spa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red;">'''《观书有感二首》'''</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00%;">[[朱熹]]</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其 一</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008B8B;">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br>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r></span><br><span style="font-size: 110%;">其 二</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20%; color:#008B8B;">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br>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br></span><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晦翁,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光宗时,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宁宗初,为焕章阁待制。卒谥“文”。论学主居敬穷理,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贡献。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8,96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