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三次瓜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兰的三次瓜分拼音bō lán de sān cì guā fēn),(英语:three times partition of Poland),1772~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的3次瓜分。

背景

  18世纪中叶,波兰的封建农奴制危机和无政府状态发展到顶点。中央政权瘫痪,边防空虚,国力衰弱。1763年10月,奥古斯都三世病故,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兰议会选举亲俄贵族S.A.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国王,加紧控制波兰。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部分波兰贵族掀起爱国革新运动,以便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结果引起外国的干涉。

瓜分过程

  第一次瓜分(1772)

  1764年4月,为反对波兰和土耳其,俄国、普鲁士结成同盟。1767年6月,俄军入侵波兰。次年2月,波兰部分贵族领导抗俄武装斗争。10 月为防止俄国向巴尔干扩张,土耳其对俄发动战争。1771年7月,奥地利与土耳其订立军事同盟。普鲁士也拒不履行《俄普同盟条约》。为摆脱外交上的困境,俄国放弃独霸波兰的计划,同意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主张。1772年8月,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俄国占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以及部分拉脱维亚,面积9.2万平方千米、人口130万;普鲁士占领瓦尔米亚、除格但斯克市以外的波莫瑞省、除托伦市以外的海尔姆诺省、马尔博克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 58 万;奥地利占领克拉科夫省、 桑多梅日省的南部和加里西亚大部,面积 8.3万平方千米、人口265万。

  第二次瓜分(1793)

   18世纪80年代,波兰中小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又一次掀起爱国革新运动,1791年通过《五·三宪法》。1792年,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占领华沙,波兰战败。1793年1月 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瓜分协议。俄占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 ,面积25万平方千米、人口 300 万;普占格但斯克和托伦两市、大波兰地区的几省、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5.8万平方千米、人口110万。

  第三次瓜分(1795)

  波兰被两次瓜分后,面临着最后灭亡的危险 。1794年3月24日,波兰民族英雄 T.科希丘什科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屡胜俄军 ,4 月占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革命政权,公布农民解放宣言。11月,俄军在普、奥配合下 ,将起义镇压下去。1795 年10月,俄、普、奥3国签订瓜分波兰的协议 。俄占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面积12万平方千米、人口120 万;奥占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面积4.75万平方千米、人口50万;普占其余的西部地区,其中包括华沙和马佐夫舍的余部,面积5.5万平方千米 、人口100万。至此,波兰被瓜分完毕。国家灭亡,人民被异族长期奴役。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始复国。

后果

  拿破仑曾建立了华沙公国,但他失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使局势对波兰人更加不利。俄国获得了更多波兰领土。在镇压了1831年的起义后,华沙公国的自治权被取消,波兰人的财産被没收充公,强徴入伍,大学也被关闭。1863年的起义之后,波兰被强制推行俄化的中学教育,文化程度出现大幅下降。在奥地利部分,波兰人成了二等公民,允许在国会派出代表和建立自己的大学,卢布林和克拉科夫成为波兰教育的中心。与此同时,普鲁士将波兰的整套教育系统德国化,较俄国而言完全不尊重波兰人的文化和制度。

  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革命的混乱状态所赐,根据战后的《凡尔赛和约》,波兰终于在亡国的123年后恢复了独立。

  瓜分迫使波兰人寻找机会改变现状。许多波兰的诗人、政治家、贵族、作家、艺术家被流放(造就了名词“大迁徙”),成为19世纪的革命者。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也成了波兰浪漫主义定义的一部分。波兰革命者参与了在普鲁士、奥地利帝国、沙皇俄国的起义。[4]波兰军团曾与拿破仑并肩作战。在“为了我们和你们的自由”的口号下,波兰人广泛参与了1848年革命(尤其是匈牙利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