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音乐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重定向自流行音乐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通俗音乐汉语拼音:Tongsu Yinyue;英语:Popular Music),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听众广泛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又称轻音乐或流行音乐。它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过程,特别是中产阶级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他们对于音乐的更新、更广泛、更方便和更经济的消费要求(包括家庭音乐消费),促进了通俗音乐的发展。18世纪时,通俗的风格与古典的风格在欧洲大陆并没有明显的区别。19世纪,美国的S.福斯特发现了通俗音乐的新方向并表明了这种产品的商业潜力。他结合了以往多种通俗音乐,有意识地把旋律和伴奏加以简化,以便适应尽可能多的演唱者和听众,从而创作出了一批流行的杰作,如《可爱的家》、《美丽的梦中人》等,这些唱片销售后的巨大收入鼓励了工业界对于通俗音乐市场给予更多的注意。

  19世纪末,美国首次出现了从美国黑人舞曲中吸取节奏的特性作品“拉格泰姆”,这在欧洲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1890年代的新一代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创作了大量以纽约都市生活为中心的歌曲,旋律和伴奏技巧日益娴熟,这些歌曲出版商的乐谱销售量超过百万。唱片、广播和有声电影等传媒的兴起,除了使流行音乐的听众数量更加增大,还促进了这种音乐在历史上的深刻变化。20世纪20年代初,一些城市的唱片工业和商业电台开始向人们提供一些黑人的布鲁斯、爵士乐和宗教音乐。同时传统的白人乡村音乐也开始从南方向美国各地传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大众传播音乐已普遍繁荣起来,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丁班巷风格的美国通俗音乐开始不可避免地衰落了。50年代中它被一种结合美国黑人音乐与白人音乐风格的新音乐所继承。这便是摇滚乐。欧洲的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青年也都对摇滚乐做出了热烈的反应。这种简明直率的音乐表达了年轻人的自我,它很快便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语言,并且几乎成了通俗音乐的同义词。60~70年代的通俗音乐逐渐走向风格的多元化,如黑人创造了索尔、芬克等与摇滚乐有关的新风格。鲍布·戴兰和乔安·拜斯等人创造了城市民谣的新流派。摇滚乐在这时还空前地关注了诸如反战、毒品等等社会问题。每种风格都有各自依据年龄、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而划分的基本听众。

  披头士、滚石等英国演唱小组时常比美国的流行歌星还更胜一筹。瑞典德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也都相继涌现了摇滚乐的明星,日本在欧美的影响下,发展了自己有独特风格的大众音乐文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通俗音乐新样式,如牙买加的雷鬼(ragea)音乐便极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