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瑞典国旗
瑞典国徽
瑞典:Kungsträdgården(国王花园)的樱花竟相怒放
瑞典有一个特有的节日,叫圣露西亚节。图为教堂的露西亚庆典,摄影:Ola Ericson/imagebank.sweden.se
瑞典:皇家卫队士兵和远处的瑞典东亚博物馆
哥德堡是瑞典第二大城市,其靠海的地标性建筑口红大厦因形似一支口红而闻名

  瑞典瑞典语:Konungariket Sverige),面积450,294平方公里, 西欧第三大国家,在法国西班牙之后。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半部。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邻挪威,边境长1619公里;东北接芬兰,边境长586公里;东临波罗的海,西南濒北海,同丹麦隔海相望,海岸线长2181公里,领海12海里。地形狭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瑞典国土由森林覆盖,人口密度低,只有在都会地区人口密度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国土面积1.3%的城市里。瑞典为一个现代且自由、民主的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量的生活标准,政府亦非常注重环境保护。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20世纪瑞典形成为一个福利国家,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397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1654至1719年为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罗斯波兰德国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未参战。

基本国情

  国名 瑞典(Sweden)。

  国旗 为蓝色,黄色十字略向左侧。蓝、黄颜色来自瑞典皇徽的颜色。

  国徽 国徽为斗篷式,饰有王冠的蓝盾被黄十字一分为四:左上和右下部绘有3顶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绘有戴王冠的金狮。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蓝、银白、红三色斜纹和一个金瓶组成;右面绘有一个城堡式的钟楼和一只金鹰。蓝盾两旁是金狮,下端为勋章。小国徽为一带王冠的蓝盾,盾面上3顶金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也象征着当年组成卡尔马联盟的丹麦、瑞典和挪威。

  国歌 《你古老,你自由》(瑞典语歌名Du gamla, du fria)并未得到官方认可,最早的版本甚至未提及瑞典。但自从1844年这首歌问世以来,它已经被普遍接受为国事访问活动和体育盛会上必奏的歌曲。歌词赞扬了北国山区的宁静与美丽,并以“我愿生于、死于北国”这样激奋的乐句结尾。歌词是由瑞典民俗学者及民谣作家理查德•迪贝克(Richard Dybeck)撰写,作曲家埃德文•卡尔斯丹尼斯(Edvin Kallstenius)采用了西曼兰省(Västmanland)的民歌旋律。众所周知,这首歌的前两句所指的是北部或北欧国家(现在包括瑞典、挪威和丹麦),而非特指瑞典,似乎并没有特别的爱国含义。写作这首歌曲时这个地区存在着强烈的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倾向,直到20世纪初,这首歌被逐渐视为瑞典国歌时,才加上了第三第四段,其中提及了瑞典的名字。这两段歌词是由露易丝•阿伦(Louise Ahlén)在1910年撰写的,大多数瑞典人都不熟。1893年,国王奥斯卡二世在隆德大学参加晚宴,当他听到这首歌曲时,肃然起立。这一起立成了这首歌曲成为国歌的关键性一步。1938年起,公共服务广播电台——瑞典电台在每天晚间节目结束时播放这首歌,更加强了它作为非正式的瑞典国歌的地位。多年来,为让这首歌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认,有关方面做过许多次努力,但每次都被驳回。

    你古老,你自由,你位于北方的高峰山脉

    你宁静,你令人愉悦的美!

    我向你,地上最美的土地,致敬

    你的太阳、你的天空、你的翠绿草地

    你的太阳、你的天空、你的翠绿草地


    你崇立于你古老光荣的日子,

    当受尊崇,你的名字就响彻全地

    我知道你现在、将来都如你昔日一般

    对,我愿生于、死于北国

    对,我愿生于、死于北国

  面积 450,294平方公里, 西欧第三大国家,在法国和西班牙之后(信息来源:瑞典国家统计局,简称SCB)。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21个省和290个市。省长由政府任命,市级领导机构由选举产生,省、市均有较大自主权。

  人口 1037万。绝大多数为瑞典人,移民多来自于中东、东南欧、非洲等地区。北部萨米族是唯一的少数民族,约2万人。官方语言为瑞典语,通用英语。主要宗教为基督教路德宗。

  语言 官方语言为瑞典语;通用英语。认可的少数民族语言:萨米语 (拉普兰语),芬兰语,托尔讷河谷芬兰语,意第绪语,罗姆语。

  宗教 现实生活中的瑞典非常世俗化。基督教路德派新教会是瑞典主要教会;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其他信仰(信息来源:SCB)。

  首都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市区人口97.4万,全年平均气温6.7℃。

  国家元首 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f),1973年9月15日即位。

  政府体制 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

  重要节日 国庆日:6月6日

  国鸟 乌鸫(百舌)

  国石 水晶

  最高山脉 克伯内卡色山(Kebnekaise),海拔2,103米

  最大湖泊 维纳恩湖(Vänern)5,650平方公里

历史

  瑞典国家形成于公元11世纪。1397年瑞典被并入丹麦控制的卡尔马联盟。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17世纪瑞典成为称霸欧洲北部的强国。18世纪初开始衰落,丧失了大部分海外领地。1809年,瑞典控制下的芬兰被并入俄国。1814年从丹麦手中取得挪威。1905年,挪威脱离瑞典独立,现代瑞典王国的版图最终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均保持中立。二战后经济与科技发展迅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瑞典自国家形成至今一直实行君主制政体,从未成立过共和国。

  中国发明文字之后很久,斯堪的纳维亚才开始引进文字。瑞典人生活的早期记载可见于考古记录。大量描绘了小木船、带着弓箭的猎人和驯鹿等野生动物的石刻遗迹遍布全国。他们生存的其他印迹却几乎没有留下,除了石制墓碑和农田界墙。

  瑞典宗族斗争持续了1000多年,当时还没有建立国家或中央政府。但国际贸易繁荣发展:维京人从现在的瑞典所在地以及丹麦和挪威西行,最终到达美洲新大陆,南行至地中海,东行至里海。

  11世纪时瑞典成为基督教国家,至今依然如是。这一时期瑞典加速发展,成为现代国家,实行了法治,废除了农奴制,完善了立法,如禁止对妇女使用暴力。

  14世纪末,瑞典和丹麦、挪威组成联盟,不过联盟并未持续很长时间。为了取得独立,伟大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进行了斗争,摆脱了与罗马天主教堂的关系,宣告瑞典进入近代社会。与众多邻国交战之后,瑞典成为一大强国,甚至在波罗的海沿岸建立了帝国。

  18世纪末,瑞典开始工业化进程。至一战时,全球对木浆、钢铁、滚珠轴承的需求增大,这使原材料丰富的瑞典获益颇丰。在此之前,瑞典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个贫穷的农业国。全球需求所带来的财富为瑞典成为声名卓著的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无需战后重建,才得以有今天的地位,成为世界最先进的、相对富裕的国家之一。

地理

瑞典地图

  瑞典王国,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部,面积45万平方千米,是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瑞典国土狭长,达1600公里,海岸线长7624千米。西北部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东坡,南部及沿海多为低地。最高点凯布讷山,海拔2117米。河湖众多,河流急湍,富水力资源,湖泊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8%。瑞典一半的国土被森林所覆盖,农业土地只占不到10%。有铁、铜、锌、铅等矿藏。

气候

  瑞典所处纬度较高,北极穿越其北部国土,因此气温较低。但由于受到流经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暖流的影响,瑞典的气候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西伯利亚、加拿大、阿拉斯加等)要温和许多。 1月份瑞典南部平均气温为摄氏零下1度, 北部为摄氏零下14度、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冬季从12月开始到第2年的3月底结束,冬季的平均气温为零下3度,平时降雪较多。7月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为15到17度、斯德哥尔摩的平均气温为18度左右。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瑞典的四季光线分明,冬季有漫漫长夜,北部会出现美丽的北极光现象。夏季白天悠长,北部会有白夜和午夜太阳等日光景观。

政治

君主制

瑞典王室成员(从左至右):玛德莱娜公主、卡尔·菲利普王子、丹尼尔亲王、维多利亚王储、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西尔维亚王后,摄影:DPA/IBL Bildbyrå
瑞典王宫,摄影:HumanSpectra /Stockholm Visitors Board

瑞典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这或许与现代国家的形象有点矛盾。其实,虽然瑞典国王是形式上的瑞典国家元首,但瑞典王室长期以来只是履行象征性的和礼仪性的职能。不过,瑞典人似乎很着迷于王室成员身上的光环。君主制仍有着广泛的公众支持,所以尽管很多政党都想让瑞典实行共和制,但废除君主制并未真正列入议程。

瑞典君主制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有的国王是伟大的英雄领袖,如古斯塔夫·瓦萨(1523年-1560年在位),有的国王则相对鲜为人知,如口齿不清、腿脚不便的埃里克十一世(1222年-1229年和1234年-1250年在位)。目前的瑞典王室为贝尔纳多特王朝,其祖籍实际上为法国。十九世纪初期,瑞典选了一位出生于法国的人做国王,因为瑞典王位继承人去世了,当时的国王想选丹麦王子为王储,但遭到瑞典贵族的反对,贵族提议让一个法国平民(非王室血统)继位,他曾在法国著名领袖拿破仑的军队中平步青云。这位名叫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的法国人后来改名为卡尔·约翰,并于1818年加冕瑞典国王。

当前的王室就是贝尔纳多特家族的一支,而贝尔纳多特家族成员如今遍布丹麦、荷兰、德国、英国和瑞典。此外,现任瑞典王后西尔维亚拥有一半德国血统、一半巴西血统。

2018年9月,瑞典举行大选。2019年1月,社会民主党和环境党组成左翼少数联合政府。本届政府施政重点包括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改善社会治安,鼓励移民融入,应对气候变化等。

【宪法】 现行宪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订)、王位继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订)和新闻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个基本法组成。此外还有议会组织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订)。宪法规定瑞典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作为国家象征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能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由普选产生。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国王的长子女是法定王位继承人。

【议会】 一院制,共349名议员。议员经普选产生,任期四年。议会组织法规定,政党在大选中需获得全国选票的4%或一个选区的12%才能进入议会。本届议会于2018年9月选出,由社会民主党、环境党、左翼党、温和党、自由党、中间党、基民党和瑞典民主党组成,设有15个常设委员会。温和党人安德烈亚斯·诺尔连(Andreas Norlén)任议长。

【政府】 2019年1月,社民党、环境党组成新一届联合政府,现共有阁员23人。首相斯特凡·勒文(Stefan Löfven,社民党),副首相兼环境与气候大臣伊莎贝拉·勒温(Isabella Lövin,女,环境党),欧盟事务大臣汉斯·达尔格伦(Hans Dahlgren,社民党),外交大臣安·林德(Ann Linde,女,社民党),贸易大臣兼管北欧事务安娜·哈尔贝里(Anna Hallberg,社民党),国际发展合作大臣彼得·埃里克松(Peter Eriksson,环境党),国防大臣彼得·胡尔特奎斯特(Peter Hultqvist,社民党),财政大臣玛格达莱娜·安德松(Magdalena Andersson,女,社民党),民事大臣莱娜·米科(Lena Micko,社民党),金融市场与住房大臣兼副财政大臣佩尔·博隆德(Per Bolund,环境党),教育大臣安娜·埃克斯特伦(Anna Ekström,社民党),高等教育和科研大臣玛蒂尔达·艾恩克兰斯(Matilda Ernkrans,女,社民党),工商大臣易卜拉欣·巴依兰(Ibrahim Baylan,社民党),农村事务大臣珍妮·尼尔松(Jennie Nilsson,女,社民党),基础设施大臣托马斯·埃内罗特(Tomas Eneroth,社民党),能源与数字化发展大臣安德斯·于格曼(Anders Ygeman,社民党),文化和民主事务大臣兼管体育事务阿曼达·林德(Amanda Lind,女,环境党),社会事务大臣莱娜·哈伦格伦(Lena Hallengren,女,社民党),社会保险大臣阿达兰·谢卡拉比(Ardalan Shekarabi,社民党),劳动市场大臣埃娃·努德马克(Eva Nordmark,女,社民党),性别平等大臣兼管反歧视和反种族隔离事务奥萨·林德哈根(Åsa Lindhagen,女,环境党),司法与移民大臣摩根·约翰松(Morgan Johansson,社民党),内政大臣米卡埃尔·丹贝里(Mikael Damberg,社民党)。

【司法机构】 法院分三级:最高法院、6所中级(上诉)法院、72所初审法院,此外另设28所行政法院,皇家最高法院由16名政府任命的终身法官组成。全国设国家检察院、6个中级检察院、38个区级检察院和11个专司经济犯罪的检察院,国家检察长由政府任命。设有独立监察官,对议会负责,监督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

【政党】 主要政党有:

1.社民党(Socialdemokraterna):1889年成立。瑞典第一大政党,曾长期执政。现有党员约10万人。主张保持和发展福利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席斯特凡·勒文(Stefan Löfven)。

2.环境党(Miljöpartiet):1981年成立。现有党员约2万人。强调环保,主张关闭核电站,反对加入欧元区。实行集体领导制,主要领导人伊萨贝拉·略芬 (Isabella Lövin,女)和佩尔·布隆德(Per Bolund)。

3.温和党(Nya Moderaterna):1904年成立。原名温和联合党,2006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约5.5万人。主张坚持私有制和为企业减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张加入北约。主席乌尔夫·克里斯特松(Ulf Kristersson)。

4.自由党(Liberalerna):1934年成立。原名人民党,2015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约1.8万人。主张自由竞争和宽松的移民政策。主席尼亚姆科·萨布尼(Nyamko Sabuni,女)。

5.中间党(Centerpartiet):1913年成立,原名农民协会,1958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约4.3万人。反对加入欧盟和北约、反对中央集权,强调环保。主席安妮·略夫(Annie Lööf,女)。

6.基督教民主党(Kristdemokraterna):1964年成立,原名基督教社会民主党,1996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约2.3万人。坚持基督教价值观、重视家庭。主席埃芭·布什·托尔(Ebba Busch Thor,女)。

7.左翼党(Vänsterpartiet):1917年成立。原名左翼党—共产党人,1990年改为现名。现有党员约1.1万人。要求缩短工时、重视妇女权利、反对加入欧盟。主席尤纳斯·舍斯泰特(Jonas Sjöstedt)。

8.瑞典民主党(Sverigedemokraterna):1988年成立。现有党员约2.3万人。具有民粹主义色彩,要求政府实行更加严格的移民政策。2010年首次进入全国议会。主席吉米·奥克松(Jimmie Åkesson)。

重要人物

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国王。1946年4月30 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66年高中毕业后在部队接受军事训练,1968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进修。1973年9月15日即位。爱好体育运动。 1976年6月与德国人希尔维亚结婚。有二女一子,长女维多利亚公主为王储。1981年9月和2006年7月偕王后访华,2008年出席北京奥运会,2010年5月出席上海世博会,11月随瑞典皇家工程院科技考察团访华,2011年2月和王后因私访沪。

斯特凡·勒文:首相。1957年生。出身贫寒,22岁起在兵工厂做电焊工达16年。49岁当选代表瑞蓝领雇员利益的第二大工会组织五金工会主席,协调能力出众。2014年10月当选首相,2019年1月连任。已婚,有2名继子女。2015年3月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7年6月来华出席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

经济

高度发达。以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瑞典模式”为保障国家经济发展、抵御危机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九。

  • 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 国内生产总值:50265亿瑞典克朗(约合5314亿美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9万瑞典克朗(约合5.2万美元)。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2%。
    • 通货膨胀率:1.0%。
    • 失业率:6.8%。
(资料来源:瑞典统计资料网)

【资源】 铁矿、森林和水力是瑞典三大资源。已探明铁矿储量36.5亿吨,系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铀矿储量25至3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54%,蓄材26.4亿立方米。平年可利用的水力资源有2014 万千瓦(1760亿千瓦时),已开发81%。此外,北部和中部地区有硫、铜、铅、锌、砷等矿,储量不大。

【工业】 工业发达,主要有矿业、机械制造业、森林及造纸工业、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电信、食品加工等。

【农业】 全国耕地面积共264.8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6%。粮食、肉类、蛋和奶制品自给有余,蔬菜、水果主要靠进口,农产品自给率达80%以上。

【服务业】 服务业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医疗护理、商业、运输通讯、金融、企业服务、教育、科研、公共行政、文化服务及家庭服务等领域。

【旅游业】 旅游业稳定发展,主要旅游地有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部自然保护区、南部的哥德堡市和斯考奈省。

【财政金融】 瑞典财政状况良好,政府债务负担适中。

【对外贸易】 外贸依存度较高。2018年对外贸易额2.9万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11.5%,进口额约1.47万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11%,出口额约1.44万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10%,贸易逆差300亿瑞典克朗。2019年对外货物贸易额3.019万亿瑞典克朗,进口额约1.501万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1%,出口额约1.518万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5%,贸易顺差170亿瑞典克朗。出口商品主要有:各类机械、运输通信设备、化工及医药产品、纸张纸浆、造纸设备、铁矿石、家用电器、能源设备、石油制品、天然气和纺织品等。

【人民生活】 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发达。老龄化较严重。

军事

奉行军事不结盟政策。和平时期注重包括军事防务、民防、经济防务和心理防务的总体国防建设。国王为全国武装力量最高代表。三军总司令负责提出军事战略,领导部队训练,指挥全军作战。全国划分为四个军区。2017年7月1日,瑞典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军工发达。三军总司令米克尔·毕登(Micael Bydén)上将。

文化

  文化生活较丰富。全国有专业和公共图书馆389个,各类博物馆241个,电影院823所。年产40部电影。

瑞典文学

瑞典现代文学之父——剧作家斯特林堡,作者:Richard Bergh

  通常而言,瑞典现代文学史以18世纪的神秘主义哲学家伊曼纽尔•斯威登伯格(Emanuel Swedenborg)为开端。

  18世纪后期,民族诗人卡尔•米凯尔•贝尔曼(Carl Michael Bellman)创作了肯定生命、唤起死亡的酒歌和田园诗般的轻狂牧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重要的瑞典作家成熟起来,推出自己的作品。但今天,他们却几乎被魔鬼般的、充满争议的、多才多艺的小说家、剧作家、视觉艺术家和煽动者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阴影所笼罩,后者的国际声望主要作为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

  20世纪上半叶,瑞典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潮流:无产阶级散文。这一派别包括一批作家,其中有一些生活背景和文学主题相似的女作家:家境贫困,工农出身,自学成才,她们用诗意现实主义描绘自己艰难的成长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以对大自然的深情描写为背景,留下了瑞典从一个一成不变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形象记录。艾温德•雍松(Eyvind Johnson)、哈里•马丁森(Harry Martinson)(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瓦尔•罗-约翰逊(Ivar Lo-Johansson)、威廉•莫伯格(Vilhelm Moberg)和扬•弗列德古尔德(Jan Fridegård)仅是这一代作家中的几个著名的例子。

  最近十年尤其标志着瑞典当代文学的突破。在长期为一个多少有点孤立的国内文学市场写作后,现在越来越多的瑞典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不断增多的外国语种。许多最近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瑞典作家的作品可以归为流行文学,包括侦探探险小说家扬•古里雍(Jan Guillou)和海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以及受宗教影响的散文作家玛丽安•弗雷德里克森(Marianne Fredriksson)。近年来,在更正统的文学类别中,瑞典作家也取得了突破,包括小说家和剧作家派尔•奥洛夫•尹奎斯特(Per Olov Enquist)以及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ömer)(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两位作家都在国际上获奖颇丰。

  瑞典文学的另一个传统是儿童文学——这也许是儿童在瑞典社会中位置相对重要的反映。这一领域中鼎鼎大名的自然是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她的“长袜子皮皮”、“屋顶上的卡尔松”、“罗妮娅,绿林的女儿”、“狮心兄弟”和其他众多经典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数百万册。在瑞典,林德格伦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赋予了她国宝级的地位。她的作品深刻影响并将继续影响一代代瑞典人的童年乃至他们的整个人生。

瑞典作家Per Olov Enquist的小说《皇家医生的访问》是电影《皇室风流史》的灵感来源,摄影:Vintage

  Per Olov (PO) Enquist的《皇家医生的访问》(Livläkarens besök)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真实故事:一位英国公主嫁给了患有精神疾病的丹麦王储,但却爱上了他拥护启蒙运动的医生。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权力是如何腐败的,同时也可以审视爱情,其中对温柔的性爱的描写是许多商业情色小说所缺少的。

  Kerstin Ekman的《黑水》(Händelser vid vatten) 一个母亲意识到她的女儿开始看到她认为应该为几十年前一场骇人谋杀案负责的那个男人。Kerstin Ekman的故事也包含对瑞典北方风景错综复杂、几近乐观而又令人忧郁的描写,同时你可以一窥诺尔兰人与萨米人之间的隔阂。

  Mikael Niemi的《来自Vittula的流行音乐》(Populärmusik från Vittula) Mikael Niemi的《来自Vittula的流行音乐》通过追随两个年轻男孩的童年,回望了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的瑞典北部城市Pajala。在死硬的新教徒和共产主义者中间,一个安静的男孩放弃了沉默寡言,开始说话……但是,他说的既不是瑞典语,也不是芬兰方言Meänkieli语,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新诗集(由Robin Fulton翻译) 有很长一段时间,瑞典记者Gert Fylking在每次瑞典文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带有讽刺意味地大叫:“终于!”以此暗指瑞典文学院院士每次貌似都要下定决心找一位最鲜为人知的作家。但当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国内许多瑞典人却都衷心感到一声响亮的“终于!”。

  哈瑞·马丁松的《当荨麻盛开时》(Nässlorna blomma) (没有英译本,只有简易瑞典语版本)真的应该成为历史爱好者的必读文本。不必尝试“喜欢”这本1935年出版的半自转体小说。它是彻底地、确定地令人沮丧。但它同样有着毫不妥协的美,时不时也有点阴郁的滑稽。它异常出色地提醒着我们,许多瑞典人曾经是那么地贫穷。

  Bodil Malmsten的《非尼斯泰尔的水价》(Priset på vattnet i Finistère) 瑞典小说家Bodil Malmsten有着疯狂的天才,能将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工作天衣无缝地滑入存在主义的困窘中,同时保持着幽默和温暖。在这部轰动性的作品中,她描绘了自己在布列塔尼的新生活。此书的成功或许要部分归功于瑞典人——就像其他任何热爱定式国民形象的人们。

  Bodil Malmsten的《当栗子树开花时,我将远离这里》(When The Chestnut Trees Bloom I'll Be Far From Here) 如果你已经习惯用瑞典语阅读,请读一下Malmsten的另一部作品:她的第一部小说,有关自我毁灭的男演员莫里斯的故事。该书在1994年为她赢得了享有盛名的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耶路撒冷》 一个关于普通人从达拉纳省的小教区出发去圣地的故事。这部小说最早于1901年和1902年分两部分出版。其中包含所有元素——遗产问题、爱情、情欲、自私的福音派神父、希望。还有些许绝望。拉格洛夫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

  Herman Lindqvist的《瑞典历史:从冰川时代到我们的时代》(A History of Sweden : From Ice Age to our Age) 如果你在瑞典住过几年,可能会认出Lindqvist就是那个对王储为女儿所选的名字(艾斯特拉)不敬的那个人。事实上,他是一位极受欢迎的历史学家,在这部洋洋巨作中对瑞典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

  Edith Södergran的《诗》(Dikter) 芬兰瑞典双重国籍的Edith Södergran因肺结核去世时年仅31岁。与许多在她之前或之后的艺术家一样,她受到同时代的人的误解。1916年出版的《诗》如今是瑞典少女们经典的最爱,这些女孩可能没有肺结核的困扰,却面临其他挑战。

瑞典电影

  当代瑞典电影更丰富多彩,已不再仅仅是伯格曼这个瑞典最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创作的那些充满凄凉和绝望的作品了。毫无疑问,伟大的英格玛•伯格曼对瑞典电影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伍迪•艾伦(Woody Allen)称其“可能是电影摄像机发明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伯格曼导演了62部电影,其中多部他也兼任编剧。他的电影主题通常较为黑暗,如死亡、疾病、疯狂;而且选择的瑞典地方背景同样苍凉。伯格曼2007年去世,享年89岁,在其职业生涯中共获得3次奥斯卡奖,在戛纳等其他电影节上也赢得过许多奖项。

  无论在瑞典还是其他国家,也许从来没有一位导演达到过伯格曼的高度;不过仍有一些瑞典电影制作人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或赢得评论界的广泛好评。莱斯•哈尔斯特姆(Lasse Hallström)两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并在1988年凭借《狗脸的岁月》(My Life as a Dog)赢得金球奖。这部反常规的成名作品讲述的是12岁男孩英格玛被寄养在斯莫兰小乡镇亲戚家的故事。

  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1970年的处女作《瑞典爱情故事》也同样得到诸多好评,这是一部早恋题材的影片,现已成为这类影片的经典之作。三十年后,安德森担任编剧和制片的《二楼传来的歌声》为自己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其中包括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这部有些超现实的黑色喜剧夸张地展现了瑞典文化和社会,影片主题曲由著名阿巴合唱团(ABBA)的班尼•安德森(Benny Andersson)创作。

  伯•威德伯格(Bo Widerberg)1995年凭借《教室别恋》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影片讲述的是15岁的学生斯蒂格和37岁的教师维奥拉之间的一段畸恋,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瑞典。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背景的一部喜剧影片《最美丽的夏天》(A Summer Tale)讲述的是,两个孤儿被送到当地一名殡仪业者家中,在那儿度过夏天的故事。影片于2000年上映。导演是乌尔夫•马尔姆罗斯(Ulf Malmros),他也为瑞典艺术家们导演过一些电视连续剧和音乐短片。

  卢卡斯•穆迪松(Lukas Moodysson)是当代瑞典最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使他崭露头角的《同窗的爱》1998年上映时,在瑞典院线的票房超过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围绕两个女孩展开,讲述她们被困在枯燥的瑞典小镇的故事。他导演的这部浪漫剧因其表现出真诚的情感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得到好评,并赢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穆迪松2002年拍摄的《永远的莉莉亚》讲述的是来自立陶宛的16岁女孩莉莉亚被困在瑞典当妓女的故事。影片里有邪恶,有坚韧,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浓重的悲剧色彩。

  近年来瑞典影片中被议论最多的是2008年的浪漫惊悚片《生人勿近》(Let the Right One In)。该片是关于斯德哥尔摩郊区的12岁男孩与吸血鬼女孩交往的故事。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已赢得多项大奖,目前正在翻拍英文版。

瑞典的设计和工艺

  瑞典的当代设计可以用多样性和界限模糊这两个特点来概括。新一代设计师希望通过他们的作品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简单地创造实用物品。当功能和情感碰撞,创意空间将前所未有。以简洁著称的宜家风格遭遇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许多设计师在工作中已运用跨学科手法,常常将艺术、工艺和设计混合搭配在一起。莫妮卡•福斯特(Monica Förster)从萨米人的手工制品和城市生活中汲取灵感,在设计极简主义风格的家具和物品时,运用出人意料的材料和新技术,使一些常见样式重放异彩。她坚信,高质量的设计是抵制消费主义的良策。

  前沿设计工作室(Front)在工作中运用调研手段。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成品,设计团队成员始终紧密合作,常常从外界事物中获得灵感,从而决定设计式样。在他们的动物系列设计作品中,一个墙纸图案来源于老鼠咬痕;他们设计的花型灯会随着家庭能源用量的多少而改变形状。前沿设计工作室的创新风格使它成功入选家具巨头宜家2009年的PS系列。

  也许是受到创意新潮的启发,瑞典传统的玻璃厂珂斯塔博达(Kosta Boda)也开始开辟新天地。他们招募了玻璃器皿设计师奥萨•琼内利乌斯(Åsa Jungnelius),而她设计的作品超大型高脚杯和巨型玻璃唇膏体现出一种趣味性大于实用性、表现意义高于标新立异的风格。不过真正的大家也许是手工艺设计大师桑德拉•阿赫尔(Zandra Ahl),她融合各种流派,将美术、大众文化和现代消费主义的要素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无法抗拒的“庸俗”风格,挑战传统的审美观。

  阿赫尔的作品与先前主导的功能主义大相径庭。自从功能主义在1930年斯德哥尔摩展览会上一鸣惊人,瑞典的设计式样或多或少都受到功能的支配。现在还是普遍认为“瑞典设计”就是指简洁的线条、浅色的木材和使用方便这些特点。确实,宜家的产品也有类似的风格,但这其实始于1919年。那年瑞典艺术史学家格里戈尔•保罗森(Gregor Paulsson)编写了一本《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小册子。书中他提出:应该让更多的人享受美的东西。他的观点几乎对整个20世纪的瑞典设计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保罗森提出的民主、非精英的设计构想一直到现在都仍然适用,设计在瑞典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令人瞩目的重要作用。

  家具设计师、建筑师布鲁诺•马松(Bruno Mathsson)开创的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将瑞典设计推向国际舞台,直到今天瑞典仍在世界设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一种更加注重情感表达的风格现在开始挑战他的“瑞典现代”美学观了。借助这一风格,设计可以成为一种表述方式,美的概念正在被重新认识。

新闻出版

年出版图书近1.6万多种,日报170种。主要报纸有《每日新闻》、《瑞典日报》、《晚报》等。新闻媒体有瑞典通讯社,1921年创立,为半官方新闻机构。下设瑞典全国广播电台、瑞典电视台和教育台。

风俗

  简约、新颖、淳朴、感伤、眷恋自然、返璞归真,是瑞典民族的灵魂。瑞典人文化素质较高、热情好客、纯朴诚实、谈吐文明、行为规矩、重诺守时。

  这个国家的人民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爱花、爱鸟和其他野生物,热爱大自然。在瑞典,人们喜欢利用闲暇时间到野外活动,到森林和田野远足,采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钓;在昼长夜短的夏季,大家纷纷到国内外去旅游。瑞典已成为世界上外出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体育活动更是瑞典人的爱好。

  瑞典在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设计方面有着优越表现,‘瑞典式雅致’和‘瑞典式摩登’成为国际认可的专有名词。瑞典传统手工艺品和现代设计在造型、色彩及材料选择方面都有着简单、粗犷的北欧风俗烙印。同时,他们具有令瑞典设计风靡全球的共同特质:简约、实用、淡雅、天然、和谐、不事张扬及崇尚自然。

教育

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全国有各类高校48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1所,艺术类院校5所)。著名高校有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皇家工学院等。

科研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古斯塔夫·达伦(Gustaf Dalén)发明了AGA灯塔系统,摄影:Melker Dahlstrand/imagebank.sweden.se

  科研较发达。全国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家资助的全国各级高校、专业研究所、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以及企业资助的下属研发部门。科研开发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开展研发项目约5000多个。

  瑞典是众多重要发明和革新的发源地,包括滚珠轴承、心脏起搏器、炸药和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瑞典的医学领域长期以来处于领先地位,开发了大量重要药品。除了制药业巨头之外,瑞典还拥有几百家较小的创新型制药和医疗设备制造公司,很多公司都与瑞典大学建立了密切联系。

  瑞典政府对研发领域的投资力度很大。很多政府机构都会资助和配合研究工作,目前受到关注的三个特殊研究领域是:医学和生物科学、技术以及气候。瑞典GDP的3%左右投资于研究领域,这一比例位居世界前列。

  定期调查显示,瑞典是欧洲甚至全世界最具创新性的国家之一,而以上这些努力帮助我们确立了这一地位。众多瑞典公司在全世界传播创新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沃尔沃、爱立信、ABB、萨博和阿斯利康,而网络免费电话Skype和媒体音乐流网站Spotify则成为瑞典下一代技术公司的成功典型。

  瑞典也在全球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创新。曾发明火药的瑞典著名化学家和工程师—诺贝尔,他用发明所得财富设立了诺贝尔奖,鼓励并奖励全世界的创新者。该奖项每年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以认可获奖人员在医学、物理、化学、文学以及和平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瑞典发明

  • 安全火柴
  •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 滚珠轴承
  • 护理残疾人的机器人
  • 活动扳手
  • 抗赌瘾技术
  • 拉链
  • 免费看日报
  • 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
  • 奶油分离器
  • 三点式安全带
  • 网络语音聊天工具Skype
  • 卫星导航系统GP&C
  • 温室效应
  • 虚拟病历
  • 音乐网站Spotify
  • 炸药
  • 智能头盔

体育

  全民体育健身活动丰富,网球、冰球、乒乓球、足球、手球、高尔夫球、赛马等竞技项目普及并有较高水平,全国约有2.7万个体育协会和俱乐部。

名人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833-1896年) 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富商,他靠发明炸药致富,还拥有一家制造加农炮的公司。要不是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大概今天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富有的实业家:1888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竟看到了他自己的讣告。原来他的兄弟路德维格(Ludvig)去世后,一家法国报纸把他们俩搞混了,刊登出一则阿尔弗雷德的讣告。讣告称他为“死亡商人”,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博士于昨天去世,他靠发现更快杀害更多人的方法致富。”也许是考虑到历史可能会对他做出不正确评价,诺贝尔重新思考并重写了他的遗嘱。1895年,他签署了一份新遗嘱。在一段不到200个瑞典语单词的文字里,他表示要设立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奖项。该奖项将授予在物理学、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事业领域“为人类带来最大福祉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增设,它的正式名称是“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现在,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享盛名的奖项,虽然获奖者常常颇具争议。它也是奖金额最高的奖项之一。奖金的确切数字会有变化,但近年来一直在一千万瑞典克朗(大约一百五十万美元)左右。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颁发外,其它奖项于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十二月十日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后,诺贝尔奖得主还将出席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的盛大宴会。

克里丝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摄影:Wikipedia Commons

  克里丝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1626-1689年) 年仅六岁就加冕瑞典女王,在位时间长达22年,直到因宗教、政治和个人原因而退位。她之所以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一个男人占主导的世界里成了铁腕女王,还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艺术资助者和具有矛盾性格的女人。她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非常相似。退位后,克里丝蒂娜试图成为那不勒斯和波兰的女王,但是没有成功。她是被作为王子培养的女王。即位时,她像国王一样宣誓。她原先是一位路德教徒,后来皈依天主教。她是一位具有很多男性特质的女人,不愿遵从有关女人行为举止的传统习俗。顶住来自周围的压力,她拒绝结婚,并写道“她对婚姻有难以克服的厌恶情绪。”她经常一副男人装束。退位后,她扮作男性在丹麦游历(当时,对瑞典王室成员来讲,丹麦是一个危险之地)。她的男性化行为以及与一位女侍从官的亲密关系致使有关她性生活的流言四起,甚至有人猜测她的性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1965年,她的尸骨被挖掘出来以研究她的男性化行为是否有生理基础,但是测试结果仍然不确定。退位后,她在罗马度过了大部分的余生。葬在圣•皮得大教堂的女性只有四位,她是其中一位。克里丝蒂娜激发过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中包括奥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的一部剧本《克里丝蒂娜》。1933年,由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扮演克里丝蒂娜女王的影片《瑞典女皇》(Queen Christina)上映,这是由一位瑞典偶像级电影明星来扮演另一位偶像级历史人物。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摄影:Roine Karlsson /Norstedts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Astrid Lindgren)(1907-2002年) 瑞典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也是最受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她最著名的作品当属《长袜子皮皮》(Pippi Longstocking),讲述一个假小子式的女孩,她具有超人的力量,一头红发,翘着两根扎眼的小辫子。皮皮的奇遇经过改编已多次被搬上影视屏幕;而且还被编排成芭蕾舞剧,首演于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林格伦的作品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很受欢迎的人物,如埃米尔(Emil),一个住在伦纳贝尔镇(Lönneberga)的淘气男孩;狮心兄弟(The Brothers Lionheart)和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Karlsson-on-the-Roof),他背上的螺旋桨可以带着他在斯德哥尔摩低空飞行。林格伦自己的经历也象一部小说:她1907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的乡村,很年轻时就成了单身母亲。由于没有能力抚养儿子,她在斯德哥尔摩工作时,就将孩子寄养在丹麦的一户人家里。后来她结婚了,又把儿子接回到瑞典和她一起生活。她的第一部儿童作品《长袜子皮皮》在比赛中获奖,并于1945年出版,她由此崭露头角。她继续笔耕,进而获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也变得极为富有。但巨大的成功也给她带来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当她纳税率高达102%的事实曝光后,她被卷入了政治,因为暴露了当时瑞典的重税制,从而部分导致已执政四十多年的社会民主党倒台。当她2002年以94岁高龄逝世时,瑞典政府设立了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这是世界上奖金额最高的文学奖项之一——五百万瑞典克朗。这个奖每年颁发给儿童图书作家和插图画家。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

  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年)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得他成为被描绘在瑞典钞票上的瑞典人之一。你可以在100克朗的纸币上看到林奈,他身旁有一朵正在接受蜜蜂授粉的花。林奈也许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他因创建动植物分类系统的双名制而著称—所有生物都以这种方式命名。前面是属名或科名,始终大写;后面是种名,小写。比如,人类的学名是Homo sapiens(智人)。林奈承继了其父亲对植物的兴趣(他本人的姓就是来自一种植物,他父亲受椴树的启发起了这个家族姓名)。林奈四处游历,收集种籽和标本,后回到乌普萨拉在大学教授植物学。直到今天,林奈花园仍然是乌普萨拉最吸引游人的名胜之一。这个花园最早建于1655年,后来林奈重新设计,现在看起来像是18 世纪风格,支杆上挂着一些小木箱,原先用作驯化猴子的住屋。花园里还保留着林奈住过和工作过多年的房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把六处与林奈有关的旧址,包括这花园和住房,列为世界遗址(World Heritage Sites),以肯定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林奈把系统生物学转化为——一门带有哲学、系统学和分类细则的科学,与法律、神学和哲学这些学科并驾齐驱。”摄氏温标体系的流行也可归功于林奈,这是对林奈多项成就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补充说明。安德斯•摄尔西乌斯(Anders Celsius),乌普萨拉大学的天文学家,首创温度计量的标度,但是他把零度作为水的沸点,把一百度定为水的冰点。林奈将两者互相置换。

科林•诺特利(Colin Nutley),摄影:Jan Erik Henriksson /Scanpix

  科林•诺特利(Colin Nutley)(1944年- ) 出生于英国,以电视平面造型设计师起步;后来当电影导演,主要在瑞典拍片,并取得了成功。他与瑞典的联系始于1983年,那年他在拍摄《安妮卡》(Annika),这是一部关于瑞典姑娘在英国打工的英国浪漫电视剧。后来,诺特利涉足编剧、制作和导演故事片等领域,其中许多影片是以瑞典为背景,而且是由他妻子、瑞典女演员海伦娜•伯格斯托姆(Helena Bergström)主演。“当你由外往里看时,更容易看清楚一个国家—它的文化,它的风俗习惯,”他这样说道。诺特利的影片在瑞典电影节上多次获奖,其中三部影片—《天使之屋》(House of Angels)、《最后一支舞曲》(The Last Dance)以及《阳光灿烂的女人》(Under the Sun)代表瑞典参赛,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在诺特利导演的众多影片中,有两部是由瑞典最成功的惊悚小说作家丽莎•马克隆德(Liza Marklund)的作品改编而成。不过并非所有的电影都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背景的。2004年上映的《希巴女王的珍珠》(The Queen of Sheba's Pearls)是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一次回归—虽然这部电影仍由海伦娜•伯格斯托姆主演。诺特利所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也许是他早期的一部影片:《天使之屋》(首映于1992年)。影片是以一名骑自行车者被正在听阿巴乐队(ABBA)音乐的司机撞死为开端的。在《纽约时报》上,电影评论家珍妮特•马斯林(Janet Maslin)把这部影片评论为:“一部离奇而有趣的瑞典喜剧(很明显,这样的形容并不矛盾)”。其续集《天使之屋第二季》于1994年上映,而第三集2010年筹拍。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öld),摄影:UN Photo

  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ammarskjöld,1905-1961年) 瑞典外交家,也是第二位联合国秘书长,在非洲坠机事故中丧生。他是唯一一位在任期间逝世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去世后,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因而也成为死后被追授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人。约翰•肯尼迪总统(John F. Kennedy)公开赞扬道:“我现在知道,与他相比,我很渺小。他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哈马舍尔德来自于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曾是瑞典总理,一个兄弟曾是内阁部长。在1953年成为联合国秘书长之前,哈马舍尔德在银行和政府内担任各种要职。他为缓和中东局势、朝鲜战争后帮助被中国囚禁的美国飞行员安全获释。在他逝世的1961年,他正努力在刚果交战派系之间进行停火调解。他的飞机坠落于今天的赞比亚,但是坠机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没有确定。因此,有人猜测坠机并不是意外事故,哈马舍尔德实际上是被暗杀的。去世后,哈马舍尔德的文集《标记》(Markings)出版。书中收录了他二十岁以来保存的日记和笔记。《纽约时报》评论道:“这也许是本世纪出版的最伟大的个人心灵独白”。文字中透出的崇高境界和深刻哲理使得职业外交家哈马舍尔德的书格外与众不同。“千万别在登顶之前测量山的高度”,他写道,“不然你就不知道它其实很低”。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摄影:Susan Lenox /Wikipedia Commons

  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1905-1990年)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演员之一。当她35岁退出影坛时,她的名气不降反升。她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纽约,避开媒体和影迷的关注。年轻时,葛丽泰•嘉宝(当时她名叫葛丽泰•格斯塔夫森)在斯德哥尔摩的堡卢伯格斯特洛百货公司(Paul U. Bergström)工作。 她第一次的银幕亮相是在为该百货商店拍的商业广告片上。之后,她进入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那里遇见了导演莫里斯•斯蒂勒(Maurice Stiller),他改了她名字,让她出演他正在筹拍的影片,从而被好莱坞发掘。她从拍无声电影起步,是仅有几位成功转型进入有声电影、进而踏入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星之一。她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Anna Christie)是以“嘉宝开口了!”这样的广告词做海报的。(她的第一句台词是:“给我一杯威士忌,加干姜水。宝贝儿,别太吝啬了。”另一部电影喜剧《尼诺契卡》(Ninotchka)的广告词是“嘉宝笑了!”但是,常让人们联想到她的是她在影片《大饭店》(Grand Hotel)中说的一句经典台词:“别来烦我”(“I want to be alone,”)但她后来坚持认为她并未说过“别来烦我”;而是“请让我单独待一会儿”(“wanted to be left alone”)。据认为嘉宝拥有的是银幕上最完美的脸蛋之一。她最喜爱的摄影师、米高梅摄影部主管克拉伦斯•辛克莱•布尔为她拍了很多有名的肖像照片。在一次拍摄中,他把嘉宝的面孔重叠在希腊女神斯芬克司的图像上,将这两个神秘的人物合二为一。嘉宝死后,她的骨灰被运回斯德哥尔摩,安葬在森林公墓(Woodland Cemetery)。

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摄影:Gustaf Eneroth /Norstedts

  亨宁•曼凯尔(Henning Mankell)(1948年- )  世界畅销书作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瑞典警察库尔特•瓦兰德(Kurt Wallander)的系列小说。他的大部分故事都是以瑞典南部海滨伊斯塔小镇(Ystad)为背景的。他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惊叹: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了3000万册。 瓦兰德系列小说被搬上瑞典银幕,也被成功改编成由肯尼斯•布莱纳 (Kenneth Branagh)主演的英语版影片。不过,曼凯尔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如果他真的遇上自己笔下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不会喜欢他。他告诉《泰晤士报》,“如果瓦兰德活着,我们不会成为朋友”。然而,他也承认,他们年龄相仿,并且都喜欢意大利歌剧。曼凯尔也是一个剧作家,每年往返于瑞典和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他是马普托“阿维尼达歌剧院”(Teatro Avenida)的艺术总监。他的妻子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女儿。他说他曾经和伯格曼谈论过他备受指责的塑造忧郁性格的手法:“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人物性格忧郁,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忧郁。我曾经和伯格曼谈起人们经常指责他把电影拍得太忧伤。对此我们这两个为大家所熟知的瑞典人会开怀大笑。我们并不忧郁,我们是爱笑的人。”不过,读瓦兰德系列小说时,确实会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悲伤。《舞蹈教练的归来》(The Return of the Dancing Instructor)中就有一个典型的瓦兰德式场景:“他走出轿车,深深吸入了一口清新然而冰凉的空气。风呼啸着刮过树稍。这就是瑞典,他想。树,风和寒冷。草地和苔藓。一个孤独的人在森林中。”

兼电影、戏剧导演和作家于一身的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摄影:National Library of Sweden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电影人,被誉为整个电影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母亲是卡琳•伯格曼(婚前为卡琳•沃凯布隆),父亲艾瑞克•伯格曼是瑞典教会牧师,后来成为国王教堂牧师。大约十岁时,他拥有了一盏“魔灯”,也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伯格曼童年时还拥有一个木偶剧院。他亲手制作小木偶,绘制布景,并编写剧本。事实上,他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中的一员。他们的姓氏已享誉天下,不需要教名的陪衬:“伯格曼”已经成为一种理念,其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作为一位杰出的电影大师,单是伯格曼所拍摄的电影数量就铸就了其电影生涯的独一无二。从处女作《危机》(1946)到《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他先后执导了四十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夏夜的微笑》(1953年,英国片名为《小丑之夜》)、《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沉默》(1963)和《假面》(1966)——都被认为是影坛的绝对经典之作。但是伯格曼的真正独特之处并助他闻名世界的是将电影这一大众媒介作为一种同样适用于描述一个有各种事件发生的有形世界和存在主义或心理学问题的极其个人的表达形式的能力——电影生来既是艺术,也是产业。除了电影艺术生涯,伯格曼也在剧院工作过,并且在瑞典国内外执导过不计其数的戏剧作品。事实上,还是一个年轻学生时的伯格曼是在剧院开始导演生涯的。他在这方面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伯格曼曾说:“他们必须得把我先从剧院里抬出来。”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摄影:Wikipedia Commons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年) 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伟大的电影明星之一。她最著名的角色是《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的伊尔莎(Elsa),与她演对手戏的是饰演里克(Rick)的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她也和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合作过几部电影,其中最出色的是《美人计》(Notorious),由她和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联合主演。她获得过三次奥斯卡奖。当她背着丈夫投入当时也是已婚的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ini)的怀抱时,她的演艺事业一度因大丑闻而举步维艰。一位美国参议员谴责褒曼,说她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力。”(罗塞里尼和褒曼的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后来也成了演员)。她的成功归因于天生丽质和表演天赋的完美结合。年轻时,她获得过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奖学金,但她只在那里学习了一年,之后片约不断,这使她离开了学校。据好莱坞的传闻,她的重大转机来得很富有戏剧性:一位电梯工的瑞典父母看过她早期出演的一部影片,对他们的儿子说她演得很棒;而这位电梯工工作的公寓大楼里碰巧住着大卫•塞尔兹尼克(David O. Selznick),他又把他父母的评价转述给《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制片人塞尔兹尼克。后来塞尔兹尼克观看了那部影片,认可了褒曼的明星气质,于是把她带到了好莱坞。“我的整个演艺生涯都要归功于那个年轻的电梯工”,后来她说。1999年,美国电影协会编制了20世纪最伟大女演员排名表,褒曼名列第四,位于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之后,恰巧排在她的瑞典同胞葛丽泰•嘉宝之前。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摄影:Leif Hansen /Norstedts

  尤纳斯•哈桑•霍米利(Jonas Hassen Khemiri)(1978年-  ) 瑞典近几年涌现的最成功的年轻作家之一。他因表现瑞典当代社会的另一面而闻名。他先是在巴黎学习经济学,之后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当实习生。他因《一只红眼》(One Eye Red,2003年出版)而崭露头角。该书在瑞典的销量突破二十万册,成为2004年最畅销平装书。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哈斯姆(Hassim),15岁,来自一个移民家庭。他努力寻找一条既能融入瑞典社会又能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道路。为了让儿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哈斯姆的父亲把家从移民聚居的斯德哥尔摩郊区搬到市中心。但是,正如霍米利在其网站上所描写的,哈斯姆“觉得他的父亲开始迷失方向,丧失信念,放弃了奋斗。哈斯姆想恢复移民的荣誉感,但发现这并不像他想得那么容易。他梦想着成为具有革命精神的超级移民—思想领袖—能给他的群体带来重建的自豪感。

  这篇小说经过改编已被搬上舞台和电影银幕。从那以后霍米利接连获奖,其中包括瑞典最佳文学处女作布罗斯奖(Borås Prize)、瑞典电台小说奖(Swedish Radio’s Novel Prize)和佩尔•乌拉夫•恩奎斯特极具潜质年轻作家奖(Per Olov Enquist)。霍米利的父亲是突尼斯人,他的母亲是瑞典人。霍米利还写过几部戏剧,曾是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常驻作家。他的第二部长篇《蒙特柯尔》(Montecore),于2006年出版,获得评论界广泛的好评。他的作品常常触及身份主题:“许多人希望我‘表明身份’,明确自己究竟是哪国人,但是我不会那样做”,他说,“我是北非-瑞典身份。”

劳尔•瓦伦堡(Raoul Wallenberg),摄影:Scanpix

  劳尔•瓦伦堡(Raoul Wallenberg)(1912年-未知) 以其二战期间利用中立国外交官身份挽救数千匈牙利犹太人生命的英雄主义行为而被世人铭记。瓦伦堡出生在斯德哥尔摩一个富裕家庭。他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在世界各地从事各种工作之前曾在美国学习建筑学。他的国际经历和语言功底,更不必说他的家族关系,使他成为瑞典驻匈牙利外交机构最高首长的最佳人选。他于1944年7月抵达布达佩斯,8月份就签发了数千份签证,以防大批犹太人被驱逐到集中营。他还干预阻止了一起对犹太贫民区的屠杀。据估计,瓦伦堡和他的同事可能挽救了多达十万犹太人的生命。1945年,苏联军队向布达佩斯挺进,他前去拜访苏军领导人,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究竟遭遇了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最早的说法来自苏联,声称他于1947年死于心脏病,时年35岁。但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在去苏军军营的路上被匈牙利纳粹分子杀害。而其它证据表明,战争结束后他作为战俘在苏联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另一份报告说他被苏联处死了。许多年后,他当时的同事,伯•安哲(Per Anger)回忆,1945年,他催促瓦伦堡赶快离开匈牙利,因为他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对我来说别无选择,”瓦伦堡回答,“既然我接受了这个任务,在不知道自己是否已尽力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生命之前,我绝不能返回斯德哥尔摩。”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摄影:Albert Bonniers Förlag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1858-1940) 成就卓越的作家。她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瑞典人。不过,今天她之所以被人们熟知则是因为一部儿童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The Wonderful Adventures Of Nils,瑞典语首版于1906年)。这是关于一个小男孩和一只会说话的鹅的故事,讲述一个淘气的尼尔斯•侯格森(Nils Holgersson)用捕蝶网逮到了一只小精灵,小精灵答应如果尼尔斯放了他,他会给尼尔斯“一枚古钱,一个银匙,一个金币,像尼尔斯爸爸的银表表壳那样大”。尼尔斯答应交换条件,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决定不放小精灵。为了报复尼尔斯,小精灵把尼尔斯变小。尼尔斯发现他可以听懂动物的语言,接着他骑在一只鹅的背上开始飞翔,遨游整个瑞典。这本书以这种方式向小读者们传授瑞典地理知识。当然,漫游中尼尔斯也学会了如何改正他的行为,所以当他最后回到农场时,他已经是一个相当懂事的孩子了。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尼尔斯骑鹅飞翔的画面甚至印在了20克朗的纸钞上,另一面则是拉格洛夫的头像。190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诺贝尔评委会这样评价她:“她的作品表现出崇高的理想主义,生动的想象力和心灵的感悟,令人赞赏。”她的处女作《哥斯达•柏林世家》(Gösta Berlings saga)1924年搬上银幕时,该片年轻的女主演葛丽泰•嘉宝碰巧也正处于其演艺生涯的起步阶段。

斯文•赫定(Sven Hedin),摄影:Selma Jacobsson /瑞典图片库

  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1952年)是一位著名探险家。瑞典一家报纸称他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探险家”。他似乎是只存在于19世纪的那类冒险家,但实际上一直活到了20世纪。在他首版于1925年、现在仍在刊印的《我的探险生涯》(My Life as an Explorer)一书中,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受好奇心驱使:“我觉得自己仿佛拥有通向传奇和探险世界的钥匙。”他的中亚之行把他带到了地图上从未标出过的中国部分地区和西藏,这使他回国后成了英雄。在一系列伟大探险旅程中,他发现了消失的城市、穿越了沙漠,看到了中国长城的残垣断壁,发现了数条河流的源头,填补了当时地图上的许多空白。他的名声之大,以至俄国尼古拉二世、阿道夫•希特勒、西奥多•罗斯福纷纷接见了他。这也使他成为欧洲史上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与纳粹德国关系密切,并被邀请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致辞,这使他的名誉受损。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努力挽救已被送往集中营的一些犹太人的生命,还成功请求希特勒减轻十位挪威人的死刑判决。他是被国王擢升为贵族的最后一位瑞典人,自后国家终止授予该荣誉。为了纪念赫定的探险成就,许多地方——从加拿大的冰川到月球的火山口——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在斯德哥尔摩的阿道夫•弗雷德里克教堂(Adolf Frederick)里,竖立着一块赫定纪念碑,上面的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赫定的一生:“亚洲未知的广阔天地是他的世界—瑞典仍然是他的家。

托尔尼•林德格林(Torgny Lindgren),摄影:Ulla Montan /Norstedts

  托尔尼•林德格林(Torgny Lindgren)(1938年-  ) 获奖小说家和诗人。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毒如蛇蝎》(The Way of a Serpent)(以瑞典语初版于1982年)。凭借《甜蜜》(Sweetness),他获得了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Augustpriset)。也许是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十分简练和富有感染力。他的作品不太长,没有废话或过度描写。他说,“冗长的、绕来绕去地描写水如何从树枝上滴下来和太阳如何照射灌木丛中的蜘蛛网—这种事绝对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毒如蛇蝎》是他的代表作,描写19世纪末瑞典乡村艰辛生活。篇幅不长,现已被译成30多种语言。小说讲述农场工人约翰•约翰逊(Johan Johansson)不得不与利用其贫穷企图占他们家女人便宜的阴险地主作斗争的故事。林德格林以自己在瑞典北方西博腾省的童年生活为背景,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人类生存的更深层问题:“在这方面,我认为我的早期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成长的地方,在那种农民文化背景下,严肃的生存问题始终是一个话题。每天都会谈到,”他说。“在今天的城市文化背景下,我想人们会羞于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喜欢把它改称为生命的永恒问题。这太遗憾了,因为讨论上帝和魔鬼,邪恶和死亡,其实很有趣。”自1991年起,林德格林一直是瑞典文学院院士,这是一个每年都要评选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权威机构。

外交

奉行“小国大外交”,视人权、民主和多边合作为外交政策基石。支持经济全球化,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作用,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希通过提供发展援助、参与国际维和等方式发挥影响,外援约占国民总收入比重1%。积极参与欧盟事务,支持欧洲一体化,为欧盟成员国和北约伙伴国。主张加强跨大西洋合作。近年重视发展同新兴国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