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山水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浅绛山水

  浅绛山水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的淡彩山水画。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他强调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浅绛山水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它的画法是从早期淡设色山水法衍生而来,其表现特征是在水墨的基础上轻勾薄渲赭色,故而又称赭墨山水。浅绛山水起自元代,《学画浅说》称:“王叔明(王蒙)画有全不设色,只以赭石淡水润松身,略勾石廓,便丰采绝伦。”《芥子园画谱》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在总体上形成暖色调,不打乱淡彩设色基调的统一,因而着色成为浅绛山水首要考虑的问题。 浅绛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填色法,即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基本轮廓范围内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复勾之,使山石有厚重感;嵌色法,主要指在浓墨点、浓墨块的基础上嵌上朱砂、朱膘等暖色块或暖色点表现秋树、秋石等等,但这种着色法不宜过多;赭墨融合法,把墨(或浓或淡)与赭色结合(可先调好,也可在笔上融合),一般使用大笔画之,强调用笔要生动、痛快。另一种方法是用小笔勾、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也可称之为“赭皴”;平涂法,又称平染,即为均匀涂色。不分浓淡及色顶变化的染法,这种方法也不需要两种或几种染色相互晕接碰撞。小面积的平涂易于掌握,但大面积的平涂,要做到匀细便有一定的难度。

  “浅绛”是其他类别山水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传统绘画中高难度绘法之一。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