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海东市

添加15,113字节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二级导航|0级 = [[中华人民共和国]]|1级 = [[青海省]]|2级 = '''海东市'''}}  '''海东市'''([[汉语拼音]]:Hǎidōng Shì;[[英文]]:Haidong City),[[中国]][[青海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位于省境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05′-103°01′、北纬35°42′-37°09′之间。东与[[甘肃省]]为邻,向西环抱省会[[西宁]],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接壤。全境东西长约124.5千米,南北宽约180千米,总面积13202平方千米。总人口168万人(2012年)。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海东市'''([[汉语拼音]]:Hǎidōng Shì;[[英文]]:Haidong City),[[中国]][[青海省]]辖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之东而得名。位于省境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1°05′~103°01′、北纬35°42′~37°09′之间。东与[[甘肃省]]为邻,向西环抱省会[[西宁]],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接壤。面积1.32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5.5万人。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  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河湟地区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状态进入较发达的农耕文明。据考古研究,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存781处,[[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346处,[[辛店文化]]遗存85处,[[卡约文化]]遗存908处。海东市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传说西羌的祖先三苗,帝舜时因战败被迁移到三危河关西南地区,后来就居留在赐支河岸。“赐支河滨”包括今天的海东地区。据载,[[战国时期|战国]][[秦厉公]]时(公元前476-443年),有一位名叫无戈爱剑的秦国奴隶,逃脱后辗转来到河湟地区,教授先进农牧技术,成为当地羌人的首领。海东市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由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谷地组成,主要由冷龙岭、达坂山、拉鸡(脊)山三大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三大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境内地貌以中低山、丘陵、谷地为主。境内黄河流程189千米。大通河、湟水、黄河分别流经境北、境中、境南。年均气温3.8℃-18.6℃,年隆水量164.3-527.6毫米。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兰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与陇海—兰新铁路干线贯通,兰新铁路客运专线横穿而过。平安区兴建的较大型铁路转运站,已成为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西宁曹家堡机场就在本市互助县境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今[[平安区]])、破羌(今[[乐都区]])、允吾(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版图。自宋元以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逐渐在海东地区盛行。[[化隆县]][[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2013年2月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2015年2月设立平安区,形成一市两区四县的行政区划格局。名胜古迹有瞿昙寺、喇家遗址、卡约文化遗址、唐代塌城遗址、明代古建筑“骆驼泉”、撒拉族先民尕勒葬兄弟之墓、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尖赞纪念塔、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等。  海东市地处[[黄土高原]]西界,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由祁连山系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谷地组成,主要由冷龙岭、达坂山、拉鸡(脊)山三大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三大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境内地貌以中低山、丘陵、谷地为主。境内黄河流程189千米。大通河、湟水、黄河分别流经境北、境中、境南。年均气温3.8℃-18.6℃,年隆水量164.3-527.6毫米。北京至拉萨的109国道,兰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与陇海—兰新铁路干线贯通,兰新铁路客运专线横穿而过。平安区兴建的较大型铁路转运站,已成为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西宁曹家堡机场就在本市互助县境内。海东市是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史称“河湟间”或“河湟地区”。人口相对集中,经济较为发达,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和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之一。海东地区分布着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遗存781处,[[青铜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346处,[[辛店文化]]遗存85处,[[卡约文化]]遗存908处。海东市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并进入湟水流域,后将军[[赵充国]]奉命击败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抚黄河沿岸羌人归降,罢兵屯田,在今海东地区先后设置一郡三县,即移金城郡治于允吾县(今[[民和县]]下川口)、安夷(今[[平安区]])、破羌(今[[乐都区]])、允吾(今民和县)等县,均属金城郡,这里被正式纳入汉朝版图。自宋元以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逐渐在海东地区盛行。[[化隆县]][[丹斗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名胜古迹有瞿昙寺、喇家遗址、卡约文化遗址、唐代塌城遗址、明代古建筑“骆驼泉”、撒拉族先民尕勒葬兄弟之墓、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尖赞纪念塔、北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海东是青海省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位于东经100°41.5′~103°04′之间;北纬35°25.9′~37°05′之间。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它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东西长200公里,南北宽180公里,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邮编:810600 代码:630200 区号:0972海东气候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矿藏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邮编:810600 代码:630200 区号:0972  海东市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市政府驻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辖2个市辖区、4个自治县。市政府驻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 *'''市辖区'''**'''[[乐都区]]''' 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雨润镇、寿乐镇、高庙镇、洪水镇、高店镇、瞿昙镇、共和乡、中岭乡、李家乡、下营藏族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蒲台乡、中坝藏族乡、峰堆乡、城台乡、达拉土族乡。区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平安区]]''' 辖3个镇、5个民族乡:平安镇、小峡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区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自治县'''*市辖区:[[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辖8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川口镇、古鄯镇、马营镇、官亭镇、巴州镇、满坪镇、李二堡镇、硖门镇、马场垣乡、北山乡、松树乡、西沟乡、总堡乡、隆治乡、大庄乡、转导乡、前河乡、甘沟乡、中川乡、杏儿藏族乡、核桃庄乡、新民乡。县政府驻川口镇。*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 辖8个镇、11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塘川镇、五十镇、五峰镇、台子乡、西山乡、红崖子沟乡、巴扎藏族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蔡家堡乡。县政府驻威远镇。**'''[[化隆回族自治县]]''' 辖6个镇、11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初麻乡、查甫藏族乡、塔加藏族乡、金源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以及2个管委会: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县政府驻巴燕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辖3个镇、6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积石镇、白庄镇、街子镇、道帏藏族乡、清水乡、岗察藏族乡、查汗都斯乡、文都藏族乡、尕楞藏族乡。县政府驻积石镇。  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角厮罗、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角厮罗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区)、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角厮罗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  宋元时,今海东市曾先后被唃厮啰、宋、金、西夏和元朝统治。 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腽末人唃厮啰兴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县)、后以邈川城(今乐都区)、再以青唐城(今西宁市)为统治中心,建立唃厮啰政权并臣属于宋,历时近百年。  1097年,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1104 年(崇宁三年),角厮罗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  1097年,唃厮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改邈川城为湟州,改廓州为宁塞城。1104 年(崇宁三年),唃厮啰政权灭亡,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文物古迹======乐都区=== '''乐都区''''''平安区'''===平安区===   平安区境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目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8处:清代建筑洪水泉清真寺,明代修建的寺台石窑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家营(丙)遗址,三合(乙)遗址,青铜时代(古羌族文化一卡约文化)的文化遗存—三十里铺墓地,汉代墓葬—上滩墓地。著名古建筑四处:洪水泉清真寺、夏宗寺、上拱北、下拱北。   '''[[夏宗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寺台乡瓦窑台村北红崖山凹中。始建于元末。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夏宗是“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这里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曾是鹿类动物的乐园。藏语全称为“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是历史上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静地。它与海南洲兴海县的赛宗寺、乐都区的普拉央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在安多地区同称为“安多四宗”。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寺院。  '''[[夏宗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寺台乡瓦窑台村北红崖山凹中。始建于元末。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夏宗是“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这里环境幽静,林木茂盛,曾是鹿类动物的乐园。藏语全称为“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是历史上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静地。它与海南洲兴海县的赛宗寺、乐都区的普拉央宗寺、尖扎县的南宗寺,在安多地区同称为“安多四宗”。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寺院。     '''上拱北''' 又名“卧牛山拱北”,位于巴藏沟乡上马家村清泉水库北山顶,座北朝南,整个建筑由照壁、前院、后院组成。后院内建有面阔三间的硬山顶祭殿房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    '''下拱北''' 又名“凤凰川拱北”,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问。位于上马家村北,此建筑前院已毁,后院保存完整。上拱北与下拱北整个建筑规模壮观,建造精美,布局严谨,砖雕、木雕构件尤多。    '''达赖故居''' 位于石灰窑乡红崖村,十四世达赖喇嘛出生地。达赖故居一院四面房屋,均为木结构建筑,门窗、板壁和梁上装饰着雕楼精细的图案,古色古香,素雅大方。北面两层主楼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高大宏伟,气宇轩昂。1985年国家拨款维修,表明国家欢迎达赖回归的态度。   '''夏群寺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杨林。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互助土族自治县=== [[文件:994099.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佑宁寺]]   '''[[佑宁寺]]''',全称“郭隆贤巴林”,藏族称'''郭隆尼勒寺''',简称“郭隆寺”,清朝雍正皇帝赐名“佑宁寺”,沿用至今,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寺滩村,距县城35公里。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明末清初之际,达到鼎盛时期。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成为俱备了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和时轮学院以及法舞院的宗教圣地,驻寺僧侣达到7000之众。寺院规模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成为湟水流域和祁连山东段的最大寺院,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   '''[[却藏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藏语原称意为“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互助县南门峡镇所在的却藏滩(亦称本隆扎喜塘),距县城约20公里。寺院所在的却藏滩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也是活佛的摇篮。明、清以来名僧辈出,曾出过章嘉等四十八位大活佛。1981年6月6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开放却藏寺,恢复了宗教活动。1998年12月3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却藏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却藏寺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互助县)|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刚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土族、藏族称为“玛尔藏日观”。是青海地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城东南55公里的红崖子沟口北岸白马寺村,与湟水南岸的平安驿相望。始建于公元十世纪末(藏传佛教后弘期)。195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件:994060.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风景]][[文件:994051.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元甫达坂景区—达坂红叶]]   '''[[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北部。海拔2100—4308米,公园总面积1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4.3%,森林蓄积量428.86万立方米。公园交通便利,距兰州市220公里、西宁市110公里、县城78公里。境内群峰巍峨,山青水秀,天高云淡,空气洁净,高原特色突出,是旅游避署、疗养度假、科普考察的胜地,是首批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生态教育基地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公园,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    '''[[浪士当景区]]''',是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景区。    '''[[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4A级景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土族是世居于青海的古老民族之一,因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条件,而形成的青海土族文化艺术,又以其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宗教信仰等诸因素的独特而增添几分神秘。景区内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生态环境、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极具特色土族民族文化,发育完好的高原生态系统,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和青稞酒文化构成了互助旅游的四大品牌。同时,以二月二擂台会、六月六花儿会、丹麻会等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和观经会、庙会等吸引着大量游客。 [[文件:994061.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彩虹部落土族园]]   '''[[彩虹部落土族园]]''',是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西南部,是[[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AAAA级景区的核心景点,也是环夏都西宁旅游圈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园区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是全部以青砖青瓦、生土土坯、砖雕木刻等形式建造的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彩虹部落土族园集中展示了土族的历史、民俗文化、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建筑风格和土族生产生活习俗等。开发了一系列土族民俗风情和土乡文化方面的旅游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    '''[[纳顿庄园]]''',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庄园内设土族最原始、最古老的传统手工酿造酒坊,浓缩土族饮食文化精髓的“圈圈席”,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的土司楼,农家四合院,集民俗展览、演艺为一体的多功能七彩苑。庄园占地34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2005年被评定为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小庄村,建于2003年,占地2万平方米,是一家集土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餐饮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土族故土园旅游区的民俗接待点之一。文化村内设有反映土族原始生存状态的土族故土园,一进三院的土司府邸,四季如春的彩虹宫。2004年以其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被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    '''[[南门峡]]''',位于威远镇北15千米处。峡口东西两山对峙,绝壁千丈,山上林木繁茂,山下溪水淙淙。始建于1973年的[[南门峡水库]],蓄水量达1800万立方米。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水鸟翔集。南门峡风景区主要由[[南门峡水库]]和[[却藏寺]]构成。南门峡风景区景点众多,主要景点有拱形桥、石天门、二郎栓马桩、啸天犬铁索槽、二郎神抵锅石、二郎盔甲、却藏寺等。'''互助土族自治县'''  '''[[南门峡水库]]''',位于互助县威远镇以北15公里处,距青海省会西宁55公里。水库于1973年开工兴建,1985年建成,蓄水1800万立方米。主要景点有石天门、二郎栓马桩、啸天犬铁索槽、二郎神抵锅石、二郎甲盔等,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文件:994098.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佑宁寺]]  '''[[五峰山(互助)|五峰山]]''',位于威远镇西北15公里处的五峰乡白多脑村。因四面五峰林立状如手掌而被称为五峰山,山上有寺院故叫五峰寺。五峰寺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属于道教寺观,是中国古典式庙宇建筑。“五峰烟雨”清代时期被称为“湟中八景”之一。五峰山主重要景点有三林、三洞、三重泉。   '''[[佑宁寺]]''',全称“郭隆贤巴林”,藏族称郭隆尼勒寺,简称“郭隆寺”,清朝雍正皇帝赐名“佑宁寺”,沿用至今,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寺滩村,距县城35公里。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在明末清初之际,达到鼎盛时期。寺院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成为俱备了显宗学院、密宗学院、医明学院和时轮学院以及法舞院的宗教圣地,驻寺僧侣达到7000之众。寺院规模曾一度超过塔尔寺,成为湟水流域和祁连山东段的最大寺院,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佛殿依山修筑,精妙庄严,气势恢宏。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却藏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藏语原称意为“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南门峡镇所在的却藏滩(亦称本隆扎喜塘),距县城约20公里。寺院东西二山环抱,右若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山上松柏苍翠,呈龙凤朝阳之状。横卧在前面的青狮(南山)、白象山(平顶山)似屏障,拱卫着佛地,气势巍峨壮观,环境肃穆幽静。寺院所在的却藏滩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也是活佛的摇篮。明、清以来名僧辈出,曾出过章嘉等四十八位大活佛。1981年6月6日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开放却藏寺,恢复了宗教活动。1998年12月3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却藏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却藏寺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藏寺所属寺院较多,下辖有化隆县的夏琼寺、湟源县的扎藏寺、海南州贵德县的白马寺、海西州乌兰县的都兰寺和新疆焉耆县的却藏苏木寺、和靖县的夏日苏木寺等众多属寺,在海东、海西、海北藏、土、蒙古族中很有影响。寺院所在的南门峡、海北门源县的皇城、苏吉滩,刚察县及海西都兰等地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群众为其主要信仰者。 [[文件:994041.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弘化寺—大殿]]  '''[[白马寺(互助县)|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土族、藏族称为“玛尔藏日观”。是青海地区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城东南55公里的红崖子沟口北岸,与湟水南岸的平安驿相望。寺院依山而建、凿孔架梁,似凌空而起。主大殿分为三层,上为佛堂、中为经堂、下为僧舍,殿西石窟,窟内有金刚佛石雕像。白马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是佛教“后宏期”的圣地之一,在藏传佛教传播地区颇负盛名。   '''[[弘化寺]]''',位于[[民和县]]城东南六十余公里处。始建于1443年,迄今约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之弟子第一任墀巴堪布绛钦却结——释迦也协授记并圆寂之地而闻名于斯。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明[[永乐]]十二年(1415年),释迦也协代表上师宗喀巴奉永乐皇帝诏请晋京,途经此地(亦叫犏牛城,始建于三国时期)看到山清水秀、祥云缭绕,顿有仙境之妙觉,便于此授记:“在此建修寺院十分安祥。”到京城后,因释迦也协学识渊博、德行高尚,深得永乐皇帝推崇,便封他为“妙觉圆通西天佛子大国师”,后又加封为“大慈法王”。明永乐十四年,法王由京城返藏,遵依宗喀巴大师之托在拉萨北郊色拉却顶的地方修建了色拉寺。而后法王因德高望重再次应邀晋京,此次留住京都、弘法十年之久,大得京城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的拥戴,真可谓誉满京华。到了公元1433年,法王从京都又返藏,途经此地(犏牛城),牛车不幸陷于泥沼之中 牛亡车散。即刻,佛子国师(法王)忆及往日授记,真是天缘合一,便在此搭建帐篷,闭关禅坐六昼夜,于[[宣德]]十年(1435年),农历十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斯,享年八十有二。自此,国师法王修成正果,为弘法佛教事业献岀了毕生精力。公元1436年,正统皇帝继位,从京城颁赐剌建渗金铜塔以供奉国师灵骨。七年后(正统1443年),又任命钦差大臣杨一清在此督工兴建城池和寺院以纪念法王,该寺修建长达三十余年,于成化年间完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雲雾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米拉沟周家。据传为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落难西部,途径本地时,遇天气突变,乌云浓重,不可行路,帝乃发愿建寺,乌云立散,天朗气清,帝等继续前行,后至乐都瞿昙寺病故,故名曰“雲雾寺”。据民和县李二堡镇《周氏家谱外编》记载,周氏先祖周文富于明洪武年间从甘肃临洮防线跟随钦差百户刘江守备碾伯(今乐都),初入青海宿营民和米拉沟周家一带,遇乌云弥漫,难辨方向,阻碍行军,当时由周文富立愿,如若退去乌云,于此地修建雲雾寺一座,后遂建寺。《周氏家谱》记载,始祖周文富于明洪武、永乐年间跟随总兵官常国公、徐国公以小旗之职转战河西走廊及河湟地区,屡立军功,充任总旗,封千百户之职,食邑民和米拉沟及乐都干沟山,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周姓遂成本地大族。为弘扬中原文化,延续佛道精神,教化当地百姓,周氏先祖主持修建雲雾寺,为本地兴建寺院之开端。建寺六百余年来,教众广增,四季香火不断,常年佛事法事沿袭至今。寺内供奉三官大帝、灵官大帝、关圣帝君等神位,实为河湟地区历史悠久之古寺。寺旁耸立周家古杨,树龄悠长,树干苍劲,树冠如云,据传于雲雾寺新建之初栽植,实为雲雾寺及周家村庄之守护神树,与雲雾寺并成米拉沟乃至民和地区之标志。历经六百余年依然枝繁叶茂,周家古杨见证着雲雾寺之文化积淀和历史沧桑,先民精神不绝,文化根脉永续。 [[文件:994093.jpg|right|thumb|260px|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图为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惨烈场面遗存,母亲怀抱孩子]]  '''能仁寺''',座落在麻地沟村西一小山之巅,因山似游龙,故名为“大龙山能仁寺”。又因寺处麻地沟地界,也俗称“麻地沟寺”。寺之主持为青衣僧,据考证其派别与金陵碧峰寺突空智极皆出一宗,其排行也完全相同。清同治年间“大雄宝殿”被火烧毁,后又重建。1976年连同其他建筑物均被拆作公用。1985年,由群众募捐再修前殿和正殿各1座,廊房、钟楼各数间。前殿名为“幽冥教主地藏菩萨殿”,殿内供奉地藏菩萨(两旁站立目莲僧和其父,脚下卧目莲僧之母)和韦驮天神;两侧内墙壁面十殿阎君。正殿名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佛、提和竭罗佛(意译燃灯佛);两侧内墙壁面众多天神。廊房内供奉达摩祖师和伽蓝诸神像。[[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中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卡地卡哇寺''' 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民和县甘沟乡静宁村。是集观光、宗教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的宗教寺院。卡地卡哇寺,清代汉文献称“静宁寺”,藏语“卡地卡哇”意译为“乌鸦嘴”。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国师索南桑布带一尊释迦佛像来此建寺,一日,见雪地上有小孩足迹沿迹寻去,发现一株旃檀树,树梢上有一乌鸦鸣叫,吐口水如金线,成悬彩,佛幡状,以为吉兆,遂在此建寺,命名为卡地卡哇寺。卡地卡哇寺是格鲁派较大寺院之一。1974年主要建筑被拆,1980年开放。寺内保存有被视为稀世珍宝的宗喀巴自画像,此像系布面卷轴画,长2尺,高1.5尺,是以宗喀巴诸师弟子为陪衬的大师全身像。卡地卡哇寺因此蜚声藏区,有“不拜卡地卡,那来三大寺之说”。[[文件:994093.jpg|right|thumb|200px|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家遗址——图为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惨烈场面遗存,母亲怀抱孩子]][[文件:994102.jpg|right|thumb|160px|青海省海东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中国公布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喇家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它十分难得地保留了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变遗迹,揭示出了四千多年前因地震、洪水接踵而至把“喇家村落”彻底摧毁的过程,直观地再现了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北山国家森林公园 地处甘青两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靠近丝绸之路,距互助县城威远镇78公里,总面积169万亩。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古木参天,山峦叠障,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区内分布的植物种类达千余种,到目前为止,已定名的高等植物有1311种,被誉为高原三大名花的杜鹃、龙胆、报春在这里广为分布。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于青海省的有六种,而在北山就占有四种。名贵药材有:黄芪、贝母、红景天等,此外还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绿色食品,如鹿角菜、柳花菜、野草莓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公园内野生动物有198种。名贵动物药材有:鹿茸、麝香等。由于景区内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互助北山景区又被称为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五月,成簇成片的杜鹃装点着互助北山景区。  '''[[马厂塬遗址]]''',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边墙村,地理坐标东经102°51′,北纬36°19′。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一处遗址。1923年秋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并清理了两座墓葬。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因其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马厂类型文化的命名地,是研究青海东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关系的重要遗址。1956年8月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助北山景区的杜鹃枝干粗壮,虬曲盘旋,盛花期间,漫山遍野,姹紫嫣红。陇蜀杜鹃通常生长在森林最上线的乔木糙皮花林冠下,逐步过渡到杜鹃纯林,也有时与百里香杜鹃、头花杜鹃混生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千姿百态的杜鹃花世界。由于互助北山高山气候冷凉,陇蜀杜鹃花的开放速度很慢,不同开花期体现不同的颜色,含苞待放的花蕾体现淡红,似蕾似花时体现淡黄,盛开时体现洁白,偶尔有的在白色花瓣上星星点点地洒着几滴淡红,因此一株杜鹃丛中能长出淡红、淡黄、雪白等多种色彩的花朵。  '''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位于李二堡镇松山村,距民和县城30公里,紧邻川杨公路。林区总面积为9663公顷,区内高等植物有506种,其中木本植物144种,草本植物362种。针叶乔木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杆、祁连圆柏、刺柏;阔叶乔木树种有山杨、红桦、白桦、柴桦、青杨等。景区海拔底,气候温和,夏季平均温度仅8℃左右。峡谷突兀,峭壁凌空,苍树挺拔,野花争艳,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避暑休假之胜地。[[文件:994100.jpg|right|thumb|200px|青海省海东市: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山浪士当景区]]  '''民和植物园''',位于民和县川口镇西面,距县城中心100多米,北临湟水河,总面积168亩。始建于1976年,其前身为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种苗繁育基地。现有园柏、杜仲、梧桐树、侧柏、千头柏、雪松等树种30余种,园内绿树成林。园内已建大门一座,水泥路面410米,步行小道600米,各种花坛12处,亭子5处,以侧柏为主的绿篱800米,钢筋围栏560米,护岸固堤道路1600米,鱼塘(人工湖)48亩。  '''北山浪士当景区''' 是是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中心景区,集森林,奇峰,飞瀑,寺院于一体。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海拔2200米,气候宜人,是甘青罕见地风景区之一。它开发最早,投资最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总面积57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林海茫茫,绿茵如织,细水长流,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主要景点有胡勒天池、神龙潭瀑布、红桦林、白桦林、门岗瀑布、胡勒瀑布等。  '''桃花园林乡村休闲度假区''',位于离县城10余公里的马场垣乡团结村和翠泉村,兰西高速出口处,距109国道3公里,青藏铁路海石湾车站3公里,省会西宁110公里,甘肃省兰州市110公里。是集考古、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0平方公里,区内海拔1680米,这里是著名的湟水流域,习惯上称之为川水地区,是海东地区的主要产粮区和粮食作物高产和蔬菜瓜果的生产基地。#'''胡勒天池''' 浪士当景区的王牌景点。有大小两个天池,大天池海拔3690米,面积70亩,小天池海拔3780米,面积10亩,池水清澈见底,池面波光粼粼,倒映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高山之上。  '''西沟自然区''' 民和县重点风景区。位于民和县西沟乡。是集原始森林、人文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主要树种有青海云杉、红桦、白桦、青杨和华北落叶松及灌木树种,红杉、天麻、当归等中草药。野生动物有梅花鹿、野羊、狐狸、马鸡、石鸡、百灵等。主要自然景观有娘娘天池、东沟瀑布、野花山等,野花山因山上花草繁茂而得名,天井峡、一线天、照壁峰、高冰台瀑布等是野花山的重要景观。景区内还有主要的人文资源麻地沟刀山、宏善寺。麻地沟刀山,西北地区罕见,该刀山缚刀120把,高近10米。宏善寺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内存有康熙御赐的“慈云殿”匾额。景区是消夏、避署、度假、休闲观光、宗教朝圣、人文资源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景区。#'''龙尾观云''' 龙王山由青龙山、白龙山、黑龙山组成。其中青龙山就坐落在北山,而青龙龙尾就在浪士当,也就是大家看到的这座山。山顶有一个观景亭,夏季游人可以登上山顶观日出,赏云海,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罕见的佛光。冬季护林防火期,此观景亭是护林防火观察点。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又是人们登高取来年吉祥的必登之山。#'''神龙潭瀑布''' 高达五十多米,宽五米。瀑布的右面石壁上有一尊色彩鲜艳的佛像,这就是藏龙王。当地群众介绍,早年,北山地区经常遭受旱涝之灾,农牧民生活十分贫苦。为求风调雨顺,人们便在悬崖上雕刻了一尊龙王像,称做佛像崖。多年之后,山顶上流下来一帘无源之水,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神龙潭瀑布。所以这里是先有佛,后有瀑。大家看瀑布的石壁上有一个洞,当地人把它称为财神洞,大家现在可以用潭水洗洗手洗洗脸,不仅会洗去晦气,还会带来财运。它从50米多高的悬崖峭壁上迸泻而下,像一条银带飞挂,雨季雨雾腾空十分壮观,瀑布下有一方清潭——神龙潭,潭水深1.6米,面积2.3亩。#'''红桦林''' 大片的红桦,春天树叶翠绿,树干殷红;盛夏以后,红色的树皮开始龟裂,山风吹来,树上绿叶挥舞,树身红衣婆娑,深秋,经霜以的树叶更是一片火,漫山遍野的红桦织策划能够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红色锦缎。一棵棵红桦,如清秀柔美的女子,或亭亭玉立,或临水而照,风情万种。称红桦林为 情人林 ,红桦树杆发红,木质细腻,象征着恋人之间感情的热烈。#'''白桦林''' 一棵白桦如阳刚雄健的男子,或昂首挺胸,或旁逸斜出,神韵尽显。晨风中,夕阳里,桦树林中百鸟翔集,浅吟低唱,婉转悦耳。在当地,人们称白桦林为 家庭林 ,白桦树杆木质坚硬,象征着家庭的稳固和谐。#'''门岗店''' 位于浪士当景区西北的门岗店是唐蕃古道的遗址,远在唐朝时期,佛教盛兴,中国及东南各国的佛教信徒不远万里来西藏一带进修学佛。当时,天堂寺僧纲戒律完善,学风严谨,是他们朝拜的圣土之一。门岗店随之成为他们必经之路的客栈。那些古迹遗址保留至今供游人观赏,在这个距公园管理处19公里的地方可以欣赏到门岗嬉水、千里杜鹃林、。湖水漫过平滑的岩石床面,从断层峭壁上飞泻而下。在丰水期时形成宽达20米,落差10米的大瀑布。浮云堆雪的景色让人看了甚为激动。站在瀑布下,如置身于瀑布。#'''平安塔''' 是当地藏族群众自愿修建的一座典型的藏式塔。方形底座,圆身。因其形状像瓶,所以也叫 瓶塔 这种塔普遍见于藏族佛教庙宇的进门部位,通常内部是空的。装进成千上万个小小的泥佛像,这个塔修建在这里是为了方便人们更好的祈福。在藏传佛教庙宇是最常见的是嘛呢经筒,经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发音的。即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对这六个有很多种解释,从字面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但藏传佛教信徒普遍认为常念这六个字,平时则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信徒和僧众用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经筒,口中默念着六字真言,这样既念了经书佛祖又会保佑自己。#'''胡勒瀑布''' 宽30米,落差40米,是以不同的风貌向世人展示她的万般风情。穿越一片火红的红桦林,胡勒瀑布便从绝壁之上腾空而下,极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便散落流沙状,游人可以沿着山路从瀑布下走过,淡淡的水若雾似纱般纷纷扬扬洒落下来,感觉如进入水帘洞一般,有丝丝细雨,浸入心脾,如细沙般的水珠随着风吹在脸上、手上、草丛间、石头上奔到底,便汇成了瀑布下那湛蓝的湖,没有如万马奔腾的磅礴气势,没有如万兽怒吼的狂嚣之声,但凭一点似有似无的轻柔,胡勒瀑布以缥缈的旗帜萦绕于观者之心。#'''龙泉湖''' 全湖呈多边几何形,湖岸平直,湖底平坦。总面积为21亩,平均水深5米。湖区的景色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不同。春天,雪山融化的涓涓雪水汇入湖中,漫山的杜鹃点缀四野,这是一片苏醒的野生动物的乐园。夏天,葱绿的林间百花盛开,云海茫茫。秋天,碧蓝的湖水倒映这岸边金黄的书页,秋高气爽。冬天,寒凝大地,这里一片平静。#'''大通河''' 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的木里,流经天峻、刚察、门源、互助、民和、最后汇入黄河,相传大通河流经的地方有十三座神山,誉为十三太保,也称十三兄弟,其中就有四座神山坐落在这里,分别是位于青岗峡的喇郭山、位于加定的达参山、位于加塘的冉布奘岭、位于扎龙沟的更奘多吉。===化隆回族自治县===  化隆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地带,又有黄河河谷纵深切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独特性、多样性的特点,以黄河上游湖泊群、高原山川、森林、峡谷景观、独特的丹霞地貌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主体,以的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和古文化遗址为代表,景观组合性优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件:994020.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夏琼寺—大经堂]]  '''[[夏琼寺]]''' 亦称“夏群寺”、“夏仲寺”、“沙仲寺”等,藏语称“夏琼贡特钦云丹达吉林”,意为“夏琼大乘功德兴旺洲”。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查甫乡深山中,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文化圣地,为青海省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达赖捐金数千量修饰了该寺殿堂,是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七世达赖、八世达赖、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活佛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文件:994025.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乡科巴村旦斗寺]]  '''[[旦斗寺]]''' 亦称“丹笛寺”、“丹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金源乡南18公里处小积石山中。始建于10世纪中叶,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目前寺院僧人约70名。“旦斗”系藏语“居留”之意,此处以藏传历史掌故命名。寺院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丹斗寺由阿吉塔修行殿、加吾东智修行殿、索南坚措修行殿、大经堂,堪布活佛殿、阿瓦李加修行殿、加哇索南修行殿、拉隆修行殿、白塔等十多处殿堂组成,这些殿堂有的依自然洞穴内伸外延,居高临下,险绝异常,有的靠巨崖为壁,就悬崖为顶,有的造山平地,独立成体,殿堂内各种金身佛像,华柱帛画交相辉映,庄严肃穆。共约200余间,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它逃过了1958年和文革的劫难,虽然也曾在1958年和1967年两度关闭,但大部分建筑完好无损。   孟达自然保护区 被美誉为青藏高原上的 西双版纳 的孟达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二十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这里不但柴果云杉、侧柏、猕猴桃等珍贵树种无以伦比,而且一些象苏门羚 (四不象)、林麝、袍子等珍惜动物也繁衍在此。漫游林区,怪石磷峋,瀑布垂挂,古树高耸,眺望 天池 ,水天一色,碧波倒映,鸟翔鱼游,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马步芳公馆''' 在化隆县甘都镇牙路乎村,先后分两次建成。1925年,马步芳任团长驻防化隆前城台时,在牙路乎村修建了公馆一座,占地30多亩,以中式前后两院四合院配以角楼建筑为主体,后称东院,1946年在原公馆的基础上,向西扩大80多亩,总占地110多亩,于1948年建成。以高墙围院,形同古堡,新建西式二层蝴蝶楼、鸳鸯楼两幢及平方数排,分为前后两院,其风格古朴、典雅,造型别具特色,室内陈设华丽,庭院内方砖铺地,以卵石拼铺通道,图案生动大方,怡人情趣。西侧为花园,栽有牡丹、芍药、迎春、碧桃等花草。春暖花开之时,群芳争艳,溢香满园,沁人心脾。以孟达天池为中心的孟达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总面积9300 多公顷,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 拔2500米以上,主峰高4178米。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数百种树木掩天蔽日,各种花草植物铺地。山顶天池,明媚恬静,飞流直下的瀑布,更添天池的秀色,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美称。  '''[[马阴山]]''',古称拔延山,本古羌语,意为莲花山。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北部,为化隆—乐都之界山。乐化公路直达该景区,距省会西宁110公里,属山岳型风景旅游区。古为官府马场,远望县城,似一巨型莲花之心,故名巴燕戎格城(意为莲花城)。 孟达林区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为植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已收集的标本来看,有种子植物89科 301属530多种,另有蕨类植物10种,组成了特殊的自然生态景观,这里遍布着云杉、冷杉、园柚、华山松、肆萼猕猴桃、钓樟、辽东栎等优质栋材。林间坡底生长着紫丁香、金银花、红杜鹃、八仙花、珍珠海等野生观赏植物,还有党生、三七、淫羊霍、羌活、贝母等名贵药材和文观果、红瑞木、毛樱桃、毛榛子等油脂植物。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列为自然森林保护区。林区中有苏门羚,林麝、狍鹿、岩羊,狐狸、雪鸡、马鸡等珍禽异兽出没。林区景色最为秀丽的是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天池。池水清澈碧绿,水深20至25米,面积约20公顷,天池周围郁郁葱葱,怪石嶙峋,瀑布垂挂,景色宜人,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疗养胜地。景点信息:  景区级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地址:青海省西宁东南方110多公里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  交通:西宁到孟达天池没有直接的长途车,必须先乘西宁到循化的长途车,等到了循化后,再转乘当地汽车去天池。西宁汽车站到循化,161公里,票价20元左右,首班车时间为7:00,末班车时间为:13:00。  '''[[八宝山(化隆县)|八宝山]]''' 地处化隆县城之西,黄河之滨,临平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约90公里,是化隆县较著名的山岳型景观之一。八宝山被尊为黄教圣地塔尔寺的照壁山。循化到孟达自然保护区还有20多公里。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出发,可以在长途汽车站搭乘去孟达大庄的班车,票价25元。到达孟达自然保护区的招待所后,次日从这里坐车到林区。也可以一大早从县城坐出租车前往,车费为100元左右。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林区内有天池宾馆,可以住宿和吃饭;深入保护区最好带上导游,上山有骡子可供租用,费用大约20元。  '''河群峡''' 位于化隆县城5公里处,距省会西宁115公里,临平公路直通该峡,是红砂岩构成的丹霞自然风景区。该峡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绝,自化隆县城南行至峡口,有河群水库,蓄水300余万立方米。四周绿树掩映,秀色迷人,为消暑胜地,内有丹霞沙山,经常风化雨蚀蔚为奇观。区内有“红宫”、“秀才看榜”、“双蛇攀山”等景点。  周边景区:瞿昙寺、塔尔寺、龙羊峡、日月山、倒淌河、文成公主庙 景区相关资料  '''公伯峡''' 在化隆县甘都镇黄河出口外,古名古什群峡,后因峡口建有清真拱北一座,遂以名。峡中两山对峙,峥嵘崔巍,河道狭窄,河水急冲而过,飞流如铎,声震山岳。峡口北岸,土地平旷,有废古城一座,乃汉代邯川城遗址,四周为汉五部屯田处之一,今为丰腴良田,花果园林。此峡又为国家级黄河上游规划之第四个梯级电站,该水电装机容量150千瓦,年均发电量51.4亿千瓦时。孟达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循化县孟达山区,地处自治县西倾山东端,黄河积石峡南岸。该山地属当蕊山——五台山区,恰好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陇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势基本呈南北走向。总面积17290公顷,海拔在1780——3356米之间,是一个山高沟深,树大林密,植物繁多,风景优美的原始自然林区。在海拔2504米的木厂沟中部,有一处奇特迷人,久负盛名的高原明珠——孟达天池。保护区素有高原“西双版纳”的美誉。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温和湿润的气候和适宜的土壤条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根据1982年初步考察,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90科,占全省的80%;296属,占全省的65%;517种,占全省的20%。保护区还是个天然植物园,区内药用植物共有77科326种(其中收藏在国家药典的有 44科81种);保护区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植物种类丰富,气候适宜,同时地域偏僻,交通不太方便,人烟稀少,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有兽类3目5科7种。鸟类有8目19科68种。  '''李家峡''' 位于化隆县李家峡管委西北部,南边同尖扎县隔河相望,是黄河上游第三个梯级电站,现已高峡平湖,风光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阿赛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12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占地面积5600余亩,其中核心面积500亩。目前造林2700亩,以经济林、观赏林为主,修建宾馆,娱乐室各一座,农家小院20个,旅游船15只,铺建了宽敞停车厂。该生态园东临“佛教圣地夏琼寺”,南依李家峡水电站,乘船可游览风景优美的“松巴峡”和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园内还有“乌龟山平湖”、“如来佛看景”、“大坝风光”、“昆仑仙菊基地”等诸多景点。孟达林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景点60多处。这里树幽、石静、水秀、天池秀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瀑布垂持,怪石嶙峋,万亩杜鹃林、竹子坪千顷华山松、台湾桧,展示了一幅高原雄奇秀丽的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主要景点有: (1)华山松谷。木厂沟口山脚下至游客进入林区河石的小路,是通往天池的幽幽小径,山谷青松白桦,人称“华山松谷”。这里清清溪流,缘路绕行,青松白桦,千枝如鲲鹏展翅,盘根如龙抓石,山涧巨石像群象争饮。尤其是冬天,银装素裹,冰凌琼花,别有一派北国林海风光,这就是引人入胜的“华山松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2)回音壁。从华山松谷行至向右300米的地方,叫回音壁,这种由花岗岩组成的峭壁,长百米,高十余米,有折射声音的效果,叫“回音壁”。峭壁上长有华山松,珍珠梅等。如果在这里大声喊叫,遥远的山谷里可以听到“喔喔”的回声。 (3)犀牛望月。独蹲于辽东栎下的色岩石,形状酷似一头犀牛,昂首仰望天空,人称“犀牛望月”。  循化位于黄河上游河谷地区,黄河南岸古文化遗存丰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在白庄乡米牙亥村西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红土坡嘴子遗址]]。不但面积大,而且内涵丰富,它将仰韶文化的分布向西又延伸了一大步,为研究探讨仰韶文化分布、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增添了新资料。也把循化地区历史向上推进近千年的历程,成为青海省历史最长、文化类型遗存最多的第二个县份。(4)西山卧虎。位于西山峰,被命名为“西山卧虎”的巨石长约5米,高约3米,耸立于峭壁千仞的西山峰顶,前身微起,昂首西望。当夕阳欲坠,群山合黛时,晚霞映卧虎,雄浑悲壮,其姿态令人叹为观止。另有一青石,形如怀抱幼子,坐在大巨石上的母猴,形象逼真生动。 (5)神仙洞。位于孟达天池大坝西沟内峭壁上的这个石窟,海拔2402米,横排3个洞,人称“神仙洞”。藏族称“拉隆珠康”,是西藏吐蕃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又叫拉隆毕多)的修行室。公元9世纪中叶(842年),吐蕃赞普达磨禁佛,西藏僧人拉隆毕多在拉萨大昭寺前,箭杀暴君达磨后,为避祸辗转逃来此处,在此洞居住修行。据说,他和囚禁佛逃来,居住在旦斗寺的“藏姚玛”三智者,当时有联系并交往,至今众多藏族群众慕名前往,成为藏传佛教圣迹之一,周围各县群众名前冠有“拉隆”二字者,多为朝拜拉隆珠康后所添加,如嘉饶嘉措大师的父亲叫拉隆杰,母亲叫拉隆吉等。另据《河丹志》记载,约明代成任年间(公元 1465年)道士希阳子又来昆洞庭潮修真,孟达天池又与道教结下了姻缘。洞旁有一石块,据传是“拉隆毕多升天的地方”。[[文件:994016.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寺]](6)孟达天池北岸的古建筑遗墟。天池岸上神仙洞高台处,有两处地方,至今多有残砖断瓦发现,从制作工艺研究是汉式古建筑遗墟。据藏学家吴均教授于 1939年和1989年两次到天池考察,询问木厂村撒拉族老人韩而立等人,被告以撒拉族于元时定居这里,天池等地就有这些被毁的古建筑遗墟。木厂村后台上,当时有藏族群众来朝拜。据此,吴均教授分析,孟达天池与甘肃永靖县炳灵寺不远,该寺建于西秦之前,其佛像造型,均属汉式。西秦灭亡南京后,统治河湟,曾大力修建炳灵窟,很有可能在天池圣地修建庙宇。有的专家考证,孟达天池古建筑遗墟,是宋以前造成的。唐宋时因木厂地区为军事险道,常有战火波及,天池上的古建筑,极有可能毁于战祸,成为废墟。[[文件:994015.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清真寺]](7)姐妹“猕猴”。在东沟路左边的两株攀缠在山杨树上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藤本植物——四萼猕猴桃,人称“姐妹”猕猴,“姐姐”高8米,“妹妹”高 5米,枝红褐色,叶面部分为白色,花期6月,桨果成熟时为桔黄色,在七八月份有幸者如遇良机,还能品尝到甘甜的山珍猕猴桃。 (8)三级彩虹飞瀑。三级彩虹瀑布,是保护区三处瀑布中最壮观的一处。水源主要由雨水及黑大山的消冰水供给,这股水从茂密森林的山坳高处经三个阶梯流下来,宽约3米,最上级的落差约12米,下面两级也在6米以上,称为三级飞瀑,飞瀑从石崖而下,水花四溅,雾滴弥漫,晴天午后2时左右,因阳光照射,常有彩虹展现,人们叫做“三级彩虹飞瀑”。  [[红土坡嘴子遗址]]''' 位于白庄乡米牙亥村西至朱格村之间。出土石斧、石锤、石杯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内涵丰富,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循化地区就有原始居民定居。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盘石树。盘石树是由再生能力很强的青杆树伸根缠住巨石而形成,形似一条巨龙,张牙舞爪,怀抱一颗巨石腾空而起,这种奇特的“盘石树”景象,很具有观赏研究价值。 (10)青杆树和青杆“淋浴”。天池大坝上分布着4.5公顷的再生能力很强的青杆树种,平均直径51.9厘米,这种树种以往受破坏最严重,无一株干完整。许多树木在1米处砍断,但绝少枯死。伐椿上留下的侧枝却迅速向上生长,形成再生主干,并且在一个伐椿上往往有四五株再生主干,最多的分枝达25个头,成为一种特殊而少见的多树林。这种奇特的树种产生负氧离子,在林中散步或静坐,对人体十分有益,青杆林的保健作用和再生性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观光和进行“森林浴”。  '''[[文都古城]]''' 位于文都、中库汇合处,西北岸台地上,分内外二城,城门东向有瓮城,城内西部较高,地面散布有大量砖、瓦,以及绿色琉璃瓦片,采集有刻画纹陶罐、壶残片和四系罐残片。内外二城建于不同时期,外城建筑年代早于内城,为宋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天池湖泊。天池水面海拔2504米,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800米,面积为300亩,水深25米,蓄水量平均期200万立方 米,每到七,八月间,蓄水量近达300万立方米,湖水清澈,无臭无味,水温较高,夏季通常 在摄氏15度以上,天池西侧有个山沟叫池脑沟,其中注入湖水,是天池的主要水源。天池东端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大坝”,坝长200多米,宽百余米,高出湖面50——70米,大坝的堆积物是巨石岩块层,是古代冰川泥石流堵河道形成的高山堰湖。**另外,还有古什群山城,古什群古城、积石峡乙赛日古城,起台堡黑城,起台堡古城,张沙古城和清朝循化城。(12)天池是青海省境内最秀丽的高山湖泊,它犹如一颗晶莹美丽的明珠,镶嵌在万山绿水丛中,湖水清澈如镜,水质甘美,湖光山色、雾霭轻腾、苍松翠柏、鸟翔鱼跃、风光迷人,尤其是夏秋季节,百花吐艳,轻舟竟流,游人不绝,是省内主要的游览胜地之一。 天池的传说  '''[[文都寺]]''',[[循化]]最大的寺院,是[[十世班禅]]大师幼年学经的地方,也是他回乡后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据传,最初在寺院上方有一座小经堂,该寺是十世班禅大师先祖萨迦派高僧嘎玉巴喇嘛喜饶坚赞奉八思巴之命修建的。而形成正规的格鲁派吸低建父四年(1402年),是青海境内最早的[[格鲁派]]寺院。文都寺所有建筑在文革中全部被毁。1980年开放后,先后建成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多哇赛东殿及数处昂欠。长期以来,美丽的孟达天池,各民族都有神奇的称谓。在撒拉族,保安族,汉族中称“天池”;土族叫“神仙淖”(意为神仙池);藏族称“他朗措”,“东日玉措湖”意为“螺山碧湖”。 在撒拉族中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古时候,清水一带有一个大而美丽的水池,因遭财主莽斯亵渎神圣明洁的池水,池水被触怒,飞砂走石,烟尘滚滚,将财主吞没,天池也无影无踪,留下干涸的沙滩,于是人们到处寻找,来到苍松翠柏、峰峦奇秀的孟达山,找到了一潭池水,人们叫“天池”,“神池”。  '''[[孟达清真寺]]''' 始建于明代中期,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木才用于邻近的孟达原始森林,砖瓦构件就地烧制。在清朝时曾多次重建或扩建。是明、清朝遗存中国形式的清真寺之一。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族中把天池叫“他朗措”,流传着这样的传说:他朗措(即拉隆贝吉多杰,又名拉隆华多)把藏王朗达玛射死后,逃到安多塔撒坡(今孟达乡),躲在石洞里修行,他降伏了湖里的魔鬼,赶走了野兽,从此山上长出了松柏、桦树和红白黄花。他朗措死后,人们就用他的名字称谓“天池”。 在汉族中也流传着关于天池封神的故事:明代初年,沿河州卫设立二十四关,置军守备,以防内外,并结合当地民间巫术文化,分别敕封明代开国功臣李文忠等死魂灵为二十四关内外两侧山水地方神。孟达天池临近五台关,封胡大海为湖神故在汉族群众中称“胡大海池”,另一大将常遇春被封为达里加山池的湖神,两池南北遥遥相对。  '''[[街子清真寺]]''',青海第二大清真寺,位于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三兰巴亥村,珍藏着撒拉族先民700年前东迁时带来的一部手抄本《古兰经》。初建于明朝洪武三年,清代年间和民国二十年曾有三次扩建,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政府拔款,群众集资,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其中礼拜殿面积975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集体礼拜,殿内四根大柱支撑着49间的殿顶,大殿四角是23米高的宣礼塔,中间的大圆宝塔,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13)百岁海棠。位于天池西北边缘的石崖上,部分树根裸露,最长的可达3米,弯曲蜿蜒型似“双龙戏珠”。主杆分两枝,一支直立,胸径34厘米,高5 米,另一枝匍匐于池内,胸径94厘米,此株海棠已有一百余年的树龄。花呈白色,花期5—6个月。梨果椭圆型,黄红色,果期8—9月,果味酸甜,可鲜食如此年长的海棠在青海省内实属罕见。 (14)虎啸泉。位于天池水面山朵后边的深山谷中,这个泉又叫喷泉,属季节性间歇泉,夏天喷泉,冬天则无,泉水喷射时发出虎啸般的声响,故名叫“虎啸泉”。  '''[[清水河东清真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清水河畔河东村,距离县城5公里。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风格式建筑。占地面积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大殿面阔5间,进深亦5间,分前后两殿,整个大殿由42根巨柱支撑1988年定为青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连理枝。位于天池池脑沟口,离地面200米处,两株高大的冬瓜杨,好像一对“夫妻”矗立于丛林之中一大一小。大的胸径157厘米,高20米,树龄300余年,小的胸径86厘米,高19米,树龄180余年,大的距地面110厘米,小的离地面10厘米,处有一长3.1米,粗40厘米的树茎,相互连在一起,人们叫它“连理枝”。微风吹来,树梢摆动,好像“比翼双飞”形象动人。 (16)万亩杜鹃林。位于天池南黑大山脚下,离池四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集中大片杜鹃林,杜鹃的类型有烈香杜鹃,大花杜鹃等。每到夏季6月红、紫、白各色杜鹃开遍群山,十分壮观。 (17)黑大山观日出。黑大山是孟达林区范围内的最高山峰海拔3356.8米。游客登上峰顶,如同登上“鹰峰”一样,一览众山小。北可以见到黄河,东望可览道帏沟和临夏山峦起伏的自然风光。如果在早晨观日出,一轮红日从东方山峰中,冉冉升起,蔚为壮观,别有情趣。  '''[[张尕清真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东南白庄乡张尕村(“张尕”在中亚撒马尔罕也有这个地名,是一部落的名称。元时,随同尕勒莽一起迁到这儿部落的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新的村落共同体,但“张尕”这个地名依旧未改),距离循化县城18公里,临平公路从寺东横过。是宫殿式古建筑类景点。张尕清真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400多年历史。孟达自然保护区除以上主要景点外,还有竹子坪,迎客松,仙女梳妆台,飞来松等景点。 [[文件:994017.jpg|right|thumb|160px|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古兰经珍藏馆]]   '''古兰经珍藏馆''' 清真寺对面是手抄古兰经珍藏馆,馆内还有撒拉族民俗展。我们在骆驼泉看到的貌似典型清真寺建筑其实是珍藏馆。所珍藏的手抄《古兰经》据说系从中亚带来,是世界上仅存的三本之一,另两本分别在大马士革、大英博物馆。《古兰经》有700年历史,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共30卷,分上下两函装,全书共681页。正文为阿拉伯文字墨写、书法庄重凝练。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派出的专家组对这部《古兰经》手抄本进行鉴定后初步认为,其成书年代可能为公元8世纪—13世纪。2006年10月,由中国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权威专家对这部《古兰经》就地实施了保护修复。展馆共计投资200万元,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厅布置采用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以撒拉族东迁内容为主。   '''手抄本《古兰经》''' 国家级文物。现珍藏于[[街子清真寺]]内,它不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伊斯兰国珍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相传700多年前,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牵1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1本《古兰经》,离开撒马尔罕举族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并为全族人所珍爱。   '''[[班禅故居]]''',位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乡麻日村,是已故十世班禅大师的故居。1938年2月3日十世班禅大师诞生在这里。大师祖籍西藏萨迦地方元初迁来循化,明代起世百户,清末升为千户,父亲古公才旦为最后一任千户,管辖“文都七族”。大师故居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前院两棵参天大树(一棵在文革中被砍),郁郁葱葱,高耸挺拔,院外溪水环流,四野山青水秀,庄廓呈“品”字形,外院为停车场,仓库等。东面并排两院,北侧旧居为家庭成员住宅,南侧是正院,这里是主体建筑,楼上北为经堂,西为会客室,东是大师卧室,整个房子为藏式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朴庄重,经堂檐下匾额一面,是1983年10月,县城汉族群众恭贺大师新居落成而赠送的,上刻“河源须弥”,两边有“九曲安祥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宁邦”的楹联,就是颂扬大师爱国爱教伟大业绩的。    '''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 为古雷大寺主体建筑,[[喜饶嘉措]]大师于1884年4月8日出生于道帏乡贺庄村,曾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解放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青海省副省长等职。他博学多才,在爱国和平事业中为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在宗教事业上是位造诣极深的佛门高僧,毛主席夸他是“藏胞中有学问的人,是爱国老人”。周总理曾赐他明代大铜钟。“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享年85岁,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987年在古雷寺修建了纪念堂。纪念堂为两层阁楼式建筑,堂正中放着大师舍利灵塔,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布置壮严肃穆。   '''[[旦麻古塔]]''' 又名安多天然佛塔,藏语称“安多乔坛”,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县城东南道帏乡旦麻村,距县城 21公里,是集旅游观光、体验民俗、宗教朝觐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据《安多政教史》载,此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或道光年间,塔基长宽各18米,高2.5米,塔身为一小山丘匀称规范,却非人力所为,高18.8米,上镶巨型日月金顶。相传印度国王阿肖嘎(法王聂俺美)时代,由五百罗汉一夜间通力施法完成佛塔的施工,塔内有一千位先知先觉者的舍利子。  [[文件:994003.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清真寺]]   '''[[红光清真寺]]''',又称赞卜乎清真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内,是被俘西路红军在马步芳的逼迫下修建的唯一的一座清真寺,建于1939年至1946年之间。该寺造型独特,保存较好,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五团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遭遇青海军阀马步芳部数倍兵力的步、骑兵围追堵截,红军弹尽粮绝,地理不熟,伤病员多,虽经惨烈战斗,终因敌我兵力悬殊而战役失利,红军战士除壮烈牺牲外,多数被敌人冲散、被俘。被俘红军战士大部分被马匪残忍屠杀、活埋。女红军战士被赏给马部属下做妻妾奴仆。二十五岁以下红军战士被编成工兵团,亦称森林警察局(实为战俘集中营),逼迫在循化赞卜乎、建设堂、宗吾、占群,黄河沿岸等地伐木、垦荒、修路、建屋等,从事各种苦役,赞卜乎清真寺正是由被俘红军战士在1939年到1946年期间所建造的。    '''西路红军纪念馆''' 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察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口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县城至公伯峡三级油路可直达,距县城18公里。纪念馆座北向南,东西宽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积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东行署拨款修建。   '''[[庵古鹿拱北]]''',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汉都斯乡公伯峡下端黄河南岸石壁顶端,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探密哦一体的旅游景点。每年农历4月14日为拱北先贤纪念日。    '''阿合莽和尕勒莽拱北''' 街子清真寺寺院对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贤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组成,长7.10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拱北分别长出,披荫一方。拱北与街子清真大寺,骆驼泉浑然一体,互为映衬。   '''羊圈沟拱北''' 位于循化县城东南5公里的南山中。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拱北为八卦亭坐北朝南,八柱攒尖顶,翘角斗拱飞檐,宝瓶仰月凌空,饰以砖雕木刻,以名花名树名山名建筑为图案,刀法细腻,工艺精湛,设计精巧。配有房屋二十来间,生活用品俱全。拱北四周群山环抱;山坡上绿草茵茵,花朵绽放,野鸽鹌鹑满坡;山体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拱北脚下有泉眼,泉水清澈明亮,四季不断,饮之则香甜可口,沁入心脾;泉中时而冒出一串气泡,如珠,名叫“珍珠泉”。   '''喜饶嘉措故居——古雷寺''' 1999年2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循化道帏乡虎头山下,距离循化县城26公里。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创建于元代(1336年), 是喜饶嘉措大师早年出家学经的地方。古雷寺原属萨迦派,清顺治元年(1644年),同仁寺法台罗桑噶哇主持寺院后,改宗格鲁派。寺院原占地110亩,林地500亩,有佛经1400卷,佛像668尊,唐卡300幅。在本世纪50年代建有殿堂6座,昂欠8院,僧舍632间,寺僧151人,规模仅次于文都寺。为纪念喜饶嘉措大师的丰功伟绩,1987年僧俗群众捐资在古雷寺为大师修建纪念堂,纪念堂为两层藏式阁楼建筑,大师纪念堂落成后,成为全寺的主要建筑。堂正中是大师舍利灵塔,塔内保存有缅甸总理送给喜饶嘉措大师的金印等珍贵文物。   '''撒拉族古老民居——孟达村篱笆木楼''' 位于循化县孟达乡大庄村牦牛巷中,距离县城25公里,清大(清水—大河家)旅游二级公路直达景点。民居建于明末,总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是典型的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顶大门。孟达篱笆楼历经明、清、民国约四百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然如故。篱笆楼分上下二层,上层设卧室、贮藏室、沐浴室等,楼底房间内阔廊窄,设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点。楼体框架用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山中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涂以白土泥,墙体中间为空,这种方法即节省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较强。   '''草滩坝清真寺''' 位于循化县城西北角。总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全寺主要由礼拜殿、唤礼楼、南北厢房、沐浴室、伙房等组成。礼拜殿南北厢房等均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布局严谨,整群建筑气势磅礴,秀丽庄重,风格独特,尤其是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十间,殿廊为二进殿结构,卷棚式,飞檐前廊,硬山式殿堂建筑,瓦脊花砖,宝瓶凌空,廊结斗拱,搭结成攒,砖木雕饰,技艺精湛,中阿建筑艺术相互交融,实为一座瑰丽的民族古建筑奇葩。   '''阿麻岔古城堡''' 是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位于循化县清水乡黄河北岸阿麻岔沟口东侧高台处,距离县城6公里。从出土的文物古迹和城墙遗迹分析,始建于汉代,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如今虽城倒墙塌,遗迹尚存。阿麻岔古城堡东西北三面用土夯成城墙,南临黄河无城墙。城墙东西宽100米,南北长130米城墙宽7米,高1.58米,东西各有一门。这座古城,同古什群峡口古城堡是姐妹城,是积石峡西口桥头堡之一,是驻兵屯守的军事桥头堡。 [[文件:994004.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   '''[[骆驼泉]]''',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境内,距离县城5公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游览观光、体验民俗为一体的旅游景点。骆驼泉是撒拉族之乡传说中的一处圣迹。因一峰神奇的白骆驼,载负着撒拉族沉重历史,自中亚撒马尔罕至此卧泉化有白石而得名。   '''岗察草原''' 位于循化县岗察乡。草原面积广阔,植被保护良好,与黄南州著名的旅游景点隆务大寺及麦秀林区风光互为映衬,连成一线。每年夏季是岗察草原的黄金时节。   '''古什群峡''' 又叫'''公伯峡''',因黄河上游南岸悬崖处建有一座“拱北”而得名。古什群峡两山对峙,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陡壁如削,荫天蔽日,形势十分险要。黄河入峡后,因河道狭窄,河中礁石暗伏,滚滚河水飞湍造漩,咆哮而下,登顶观景,蔚为壮观,十分险绝。循化古八景中有“什群急湍”。古什群峡出口处河岸仅宽十余丈,自古以来为天然架桥之处。峡口南岸有废古城遗址两处,为汉代修建的军事桥头堡和积石峡阿麻岔古城同时代建筑。峡口为国家规划的黄河上游第四个梯级电站,现已建设完成,库容量为6.2亿立方米。   '''循化伊麻目黄河大桥''' 为立墩永久式桥梁,位于循化县城西7公里伊麻目村北。大桥全长277.26米,桥孔17个,其中孔径10米的2个,15米的15个,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桥墩结构为钻孔灌注桩双柱式墩台,桩直径0.9米,桩深有15米、23.32米、24.03米3种。于1970年建成,同年10月28日通车。   '''黄河积石吊桥''' 位于循化县城北1公里。1978年6月24日动工,1979年12月建成。桥身用悬挂钢索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全长140米,净宽5米,是沟通加入、新村、波浪滩的要道之一。 [[文件:994006.jpg|right|thumb|260px|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   '''[[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地处黄河在青海出境处的南北两岸。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孟达森林经营管理所,1962年该为孟达林场,1980年建立了孟达省级自然保护区,并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孟达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以保护孟达林区丰富、独特的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为宗旨,是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全民事业型的自然保护区。    '''夕春瀑布''' 又称'''安岗瀑布''',位于循化道帏乡夕春村北山沟内,离县城约22公里。瀑布宽9米有余,落差达40米。岩壁陡峭、岩石突兀,形似雄狮仙女,千姿百态,这座山称为仙女山,相传是财神赞巴拉的宫殿,此水即为财神恩赐于天下苍生之水。瀑布四周,有泉眼几处,功效具多,能治眼疾、胃病、节关炎等病症,每年六月份各地患者、前来取水淋浴,络绎不绝。此地之幽,深得宗嘎达杰活佛的欣赏,他曾力图在此建一寺院,未几而逝,只留下几处遗迹;后有喜饶嘉措大师欲将道帏十二座寺院集建在这里,也未能如愿。   '''五山池''' 又名雾山池、雾山仙池,达里加天池,藏语称达里加措。位于循化道帏乡南达里加山主峰之地东南,侧距县城东南约52公里。地处达里加山主峰东南侧。冬季冰雪覆盖,夏日云雾缭绕。池呈圆形,周长485米,水面积1.86公顷(合28亩),水深约10米左右。蓄水量约10万立方米。池水渗漏池外。[[Category:文化]][[Category:中国文化]][[Category:历史]][[Category:历史学]][[Category:中国历史]][[Category:青海省]][[Category:历史]][[Category:青海百科]][[Category:历史学]][[Category:中国历史]] [[Category:青海]][[Category:中文词典]][[Category:H音词语]][[Category:海]]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