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将食物转变为可供吸收和同化的化学物质的一组器官。有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人体的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则包括唾液腺、肝、胰和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消化系统是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的渠道。消化过程主要在小肠进行。各种消化产物以及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均通过肠黏膜进入淋巴和血液(吸收),供全身组织利用。未被利用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则形成粪便被排出体外。它还有清除体内有毒物质的作用,参与机体免疫机制,以及分泌多种激素和肽类参与系统内和全身生理功能的调节。

口腔

消化道的起始部分。食物入口腔,经牙进行机械性加工。口腔中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以及无数分布于唇、颊、腭黏膜下的小腺)分泌浆液和黏液,润滑食物,唾液中的α–淀粉酶,可水解淀粉分子中的1,4α键,生成α–极限糊精、麦芽丙糖和麦芽糖。

位于鼻、口和喉后方。借助吞咽动作将食团运送到食管。见咽。

食管

连接咽和胃的肌性管道,长约23~25厘米。有3处狭窄(起始处环状软骨部位、主动脉弓处、穿过横膈处),是外伤、穿孔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食管将食团输送到胃。食管下端在解剖上无明确的括约肌,但有一个范围狭窄(1~3厘米)的高压带,即下食管括约肌,防止了胃食管反流。

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正常容积为1~2升。入口是贲门,出口是幽门。胃分为5部分:①贲门。②胃底,贲门以上部分。③胃体,角切迹近端部分。④胃窦,角切迹远端部分。⑤幽门管,胃窦远端部分,终止于幽门口。贲门部黏膜的腺体为贲门腺,胃底和胃体黏膜的腺体为胃底腺,胃窦和幽门管黏膜的腺体是幽门腺。胃窦收缩可搅拌、混合和粉碎食物,把食糜排入小肠,分泌一系列物质进入胃腔,包括许多离子(主要是氢、氯、钠和钾)、水、内因子、胃蛋白酶原和黏液。胃底腺的壁细胞(泌酸细胞)分泌盐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它们将铁从食物中分离出来。胃酸除有消化功能外,还保持小肠免遭细菌污染。贲门腺、幽门腺、胃底腺的颈黏液细胞和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胃黏液。它附着于黏膜上皮表面,中和胃酸,灭活胃蛋白酶,保护黏膜上皮。胃黏膜中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摄取胺前体并将其脱羧,产生肽类和肽类激素,称为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系统。

小肠

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长约6.5~7.0米,盘曲于腹腔中、下部。近端与幽门相连,远端与盲肠相接,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整个十二指肠呈C形弯曲,环绕胰腺头部,约20~30厘米,空肠约2.5米,回肠约3.5米。小肠包括:①黏膜和黏膜下层隆起一系列环状皱襞。②环状皱襞上有大量突起的绒毛。③绒毛上排列突起的微绒毛(刷状缘)。这些结构使黏膜表面吸收面积增大约600倍。小肠和胃一样,也具有内分泌功能。小肠存在如下的胃肠激素和肽类:缩胆囊素、促胰液素、血管活性肠肽、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肽、胃泌素、胃动素、肠升血糖素、脑腓肽、 P物质、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等。

大肠

从盲肠到肛管的一段消化管。平均长约1.5米,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主要是排泄未吸收食物。从小肠进入的流体内容物中吸收水分,形成粪便。升结肠和横结肠主要是吸收水、钠和氯化物,降结肠储存和排出粪便。大肠每天约吸收水800~900毫升。每天粪便约重100~230克。粪便中水占70%~85%,其中尚有电解质;固体主要是未吸收的食物残渣、细菌、脱落上皮细胞和未吸收的矿物质。排便时间愈延迟,水吸收愈多,粪便也就愈少愈干。大肠还有消化和合成功能。植物纤维素通过肠道时绝大部分不发生变化,少量经细菌消化而分解。大肠细菌除参与纤维素的消化外,还合成叶酸、核黄素、生物素、维生素K和烟酸。大肠也具有内分泌功能,一些胃肠激素和肽类,如血管活性肠肽、肠升血糖素和生长抑素也存在于大肠。

胰腺

在后腹膜腔,斜行横跨后腹壁。兼有内、外两种分泌的腺体。外分泌系统每日约分泌2 000毫升液体,富含碳酸氢盐,多种酶和电解质。经主胰管和副胰管流入十二指肠,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参与小肠的消化吸收。消化主要由胰酶完成,碳酸氢盐、钙、镁为酶的活性创造适宜环境。内分泌部分主要是胰岛。胰岛A细胞产生胰升血糖素,B细胞产生胰岛素,D细胞产生生长抑素。胰腺还产生胰多肽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