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淮河入江水道汉语拼音:Huaihe Ru Jiang Shuidao;英语:Huaihe-Changjiang Waterway),淮河下游主要排洪河道。位于江苏洪泽湖下游。长158千米。万历年间,淮河洪水多次淹泗州城及明祖陵,洪泽湖大堤被冲决。后大举分黄导淮,在洪泽湖大堤上建武家墩、高良涧及周家桥3座泄洪闸,分泄部分洪水经运河东里下河低平原入海;后又疏浚了沟通高邮与邵伯两湖间的茆塘港(今毛塘港),开金湾河经芒稻河泄洪入长江。这是正式开辟水道,使部分淮水入江的开端。明末初,将淮河洪水改为入江为主,先后增辟归江河道。始建的金湾、芒稻等5座闸坝被冲毁后,逐步改建为临时性柴土坝归江坝10道,汛后堵,汛前拆,直至20世纪50年代。清咸丰元年(1851),黄河、淮河同发大水,因淮河汇黄入海口被淤塞,洪水遂冲破洪泽湖大堤上的三河口,直泻白马、宝应、高邮、邵伯诸湖,经江都市六闸穿里运河,过归江坝,出运盐、金湾、太平、凤凰、新河、壁虎等6条河,穿古运盐河归并为廖家沟和芒稻河入沙头河(小夹江),于三江营入长江,正式形成了入江水道,排泄淮河洪水。1949年前入江水道残破,汛期常溃决淹没里下河低平原。1953年建成了控制入江水道进口的三河闸。以后又配合江都水利枢纽的建设,陆续全面整治入江水道,使入江水道的排洪流量由原来的0.8万米3/秒提高到1.2万米3/秒,但在特大洪水到来时仍难以安全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