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六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清初六家,指清代初期领导画坛的六位正统派画家,包括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吴历恽寿平,亦称“四王、吴、恽”。清代绘画继承了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成为画坛的主流,山水画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创作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画家追求笔情墨趣,风格技巧争奇斗艳。在明代后期形成诸多画派,分支繁衍。然而由于董其昌“南北宗论”的绘画理论影响和受到统治者的扶植,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正统派绘画称霸画坛,影响了整个有清一代。这六家之间有着密切的血缘、师生和交游关系。其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更是有“四王”之称。而吴历受西洋画法影响,为王时敏、王鉴的学生。他们的绘画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技巧功力颇深,然而内容却缺乏生气,遭后世诟病。恽寿平虽为花鸟画家,但与王翚交游甚密,其开创的以没骨花鸟为代表的常州画派具有突出成就,被成为花鸟画之“写生正派”。

  清初六家所代表的正统派绘画的影响一直贯穿整个清代,并且六家又各自开创不同的绘画流派。如王时敏与王原祁开创了“娄东派”,追随者众多,包括黄鼎、王昱、唐岱、董邦达等人。王翚开创了“虞山派”,追随者有杨晋、王玖、蔡远等。恽寿平更是开创了“常州派”,对花鸟画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四以来,以清初六家为代表的正统派遭到强烈的抨击,其对画坛的影响也逐渐消退。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江苏太仓人,为明代首辅王锡爵之孙。入清不仕,虽为遗民但无意于作品中表现移民意识。他与王鉴相同,并不反对后辈与学生供仕新朝。他受教于董其昌,得董氏南宗山水画衣钵。擅长山水画,家富收藏,能精研宋元名迹,摹古不遗余力。早年作品仿黄公望而颇有董其昌笔意,中年形成个人面貌,晚年画风日益成熟,形成了苍润古澹、松灵秀雅的风貌。代表作有《云山图》、《云壑烟滩图》、《仙山楼阁图》等。

  王鉴(1598-1677),字园照,号湘碧,与王时敏为同乡。同为明代文人名宦之后,在明为官,入清隐居不仕。其山水画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以及王蒙,在画法面貌上兼及水墨、浅绛及青绿山水,形成了笔法遒美、墨韵润泽、气格清苍、沉雄古逸的体貌。其代表作有《梦境图》、《夏山图》等。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王时敏之孙,入仕清廷,位至高官,并任集古代书画著作大成的书画史论类书《佩文斋书画谱》的编纂官和为康熙祝寿所绘《万寿盛典图》的总裁官。他的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气味亦更醇厚,取得了“甜不熟,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效果,在笔墨与形式的探求上达到极高的境界。其成熟期的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于一体,并参以倪瓒或董源、巨然之法,在含浑蓊郁的气象中传达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气韵,笔墨更趋苍劲变换,具有独特的生拙浑穆淳朴的趣味,代表作有《山中早春图》、《辋川图》、《仿黄子久山水图》等。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等,江苏常熟人。初为职业画家,为王时敏与王鉴发现并提携,声誉渐高,又被推荐进入宫廷,为康熙皇帝主绘《南巡图》。由于他出身于以仿古为生的职业画师,因此善于囊括古来各家各派传统,并不限于董其昌划定的南宗范围,自称“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也注重观察自然,因此能将笔墨的精能与丘壑的真实生动融为一体。其作品功力深厚,面貌多样,代表作有《溪山红树图》、《寒塘鸂鶒图》、《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吴历(1632-1718),本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他与王翚同乡,同师于王时敏与王鉴,一生布衣,卖画为生。大约五十岁时吴历加入了耶稣教,曾到澳门,欲渡海西行欧洲,因故未成,后来在上海嘉定一代传教30年,其间很少作画,直到70岁以后作品才又多起来。他的艺术也宗法元人,对吴镇、王蒙用力尤深,并且上追北宋,兼法唐寅,也注重师法自然。其作品求和生动多姿,笔墨苍浑凝练,用笔沉着严谨,善用重墨、积墨,风格醇厚深秀。此外,吴历的绘画也受到了西洋画法的影响。代表作有《横山晴霭图》、《湖天春色图》等。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他幼年随父兄抗清,失败后隐居卖画。与王翚为好友。中年以后专攻花卉,创没骨画法,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渲染,粉笔带脂,点染并用。同时恽寿平讲究以写生为基础,在创作中追求以宋法运元格,重在“摄情”,画风清新淡雅,表现出“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极好地体现出董其昌所极力推荐的文人画旨趣。代表作有《灵岩山图》、《锦石秋花图》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