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清华大学(台湾)

添加30,268字节2014年1月3日 (五) 11:49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国立清华大学'''([[英语]]: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清大''',是[[台湾]]一所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校址位于[[新竹市]]。其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利用美国庚子赔款退款成立的“游美学务处”。游美学务处几经更迭,至1949年时为位于[[北京]]的国立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英语: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清大,是中华民国一所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校址位于新竹市。其前身可追溯至1909年利用美国庚子赔款退款成立的“游美学务处”。游美学务处几经更迭,至1949年时为位于北京的国立清华大学。  1955年由校长[[梅贻琦]]于台湾新竹市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设有理学、工学、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科技管理7个学院,共17个学系、7个学院学士班、23个独立研究所、17个研究中心。至于位于北京的国立清华大学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更名为'''[[清华大学]]'''。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播迁至台湾后,1955年由校长梅贻琦于台湾新竹市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复校之初首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64年恢复大学部,目前设有理学、工学、原子科学、人文社会、生命科学、电机资讯、科技管理7个学院,共17个学系、7个学院学士班、23个独立研究所、17个研究中心。至于位于北京的国立清华大学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更名为清华大学。  根据汤姆森路透重要科学指标(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清大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等七学门被列为论文被引次数世界前1%之研究机构;台湾在22个评比学门中之5个学门有研究机构跻身世界百强,清大在“材料科学”排名世界第37名,居全台各校所有领域之首[2]。在脑神经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于2010年造访清华时誉为‘世界领先’。  根据汤姆森路透重要科学指标(Thomson Reuters,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清大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等七学门被列为论文被引次数世界前1%之研究机构;台湾在22个评比学门中之5个学门有研究机构跻身世界百强,清大在“材料科学”排名世界第37名,居全台各校所有领域之首。在脑神经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DNA之父詹姆斯·杜威·沃森于2010年造访清华时誉为‘世界领先’。校歌=== 校歌 ===  (一)   '''(一)'''   (二)   '''(二)'''   (三)   '''(三)''' 校花 NTHU Flower=== 校花 NTHU Flower ===新竹清华时期(1956— )=== 新竹清华时期(1956— ) ===== 历任校长 ===== 北京清华时期历任校长 ==='''1911-1913 唐国安'''  唐国安,男,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 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1913-1918 周诒春'''  周贻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贻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 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 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1918-1920 张煜全'''  张煜全,男,汉族,字昶云,广东南海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民国成立后,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府秘书,外交部参事、秘书。1918年任清华学校校长。张煜全出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对筹办大学,曾作了一些工作,1920年1月他呈文外交部「陈报筹设大学」,决定逐年停办中等科,「而以办中 等科之力量与经费,改办大学」。他任职2年,极少与学生见面。「五四」运动以后,1919年12月学生会召开成立大会,他派巡警干涉,还把电灯关灭,引起 学生公愤,罢课抗议,1920年1月底,张煜全被迫辞职。'''1920-1921 金邦正'''  金邦正,男,汉族,字仲番,安徽黟县人。1909年9月由游美学务处录取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林科硕士学位。1920年8月至1922年4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金邦正担任清华学校校长一年多,在此期间,1921年6月11日,清华高年级学生(1921级和1922级)因支持北京八校教师索薪斗争, 举行了「同情罢考」。金邦正协同清华学校董事会压制学生,竟罚全体参加罢考的学生留级一年,引起学生强烈反对。1921年秋开学时,全体学生拒不出席开学 典礼。10月13日金邦正作为出席太平洋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随员赴美,校务由教务主任王文显代理。学生会去信,「请其不必作卷土重来之梦想」。金邦正被迫辞职。'''1922-1928 曹云祥'''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 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 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1928-1928 温应星'''  温应星,男,汉族,字鹤孙,广东台山人。毕业于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入维吉尼亚兵工学校,西点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清华学校校长。温应星是1928年奉系军阀进入北京时从保定军警执法处处长被派来任清华学校校长的,不二月,国民政府控制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倒台,温应星就此去职。'''1928-1931 罗家伦'''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 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 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1931-1931 吴南轩'''  吴南轩,男,汉族,原名冕。江苏仪征人。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吴南轩到校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仅过月余,由于任用私人为教务长、秘书长,拒不承认由教授会选举院长的惯例等引发师生「驱吴」风潮。教授会通 过决议致电教育部要求"另简贤能"。吴5月29日离校,在北平使馆区利通饭店设立「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事处」,后被迫于6月5日离平南下辞职。'''1931-1948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起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 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 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 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离开大陆。在他长校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 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新竹清华时期历任校长 ==='''1956-1962 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字月涵,天津市人。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2月29日生。1908年(光绪卅四年)以第一名自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保送保定高等学堂。宣统 元年(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第一批留美学生,入美国吴士脱工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民国三年(1914年)获学士学位,次年返母校任教。十一年 任物理系主任,1926年兼任教务长。1928年赴美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1931年12月任清华大学校长。1940年接受吴士脱大学荣誉工学博士学位。对日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校长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联大校务。1945抗战胜利,联大解散,清华 于北平市重新开学。1949年北平沦陷,梅校长为国府接往南京,后赴美处理清华基金相关事宜。1953年任教育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梅校长奉召返台,筹办清华在台复校事宜,梅校长决定先筹设原子科学研究所。1958年7月,为当局邀请出任教育部长,但仍兼清华校长一职。1959年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1960年5月患病入台大医院疗养。1961年2月奉准辞教育部长,仍兼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1962年2月当选中研院院士,同年5月19日上午11时病逝台大医院。'''1962-1969 陈可忠'''  陈可忠先生,福建闵侯人,生于1898年10月25日。清华学校1920级毕业,获公费资送美国留学。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57年起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62年5月梅校长因病逝世,先生 代理校长至 1965年真除。在校期间恢复大学部,设核子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系。1969年退休。1992年2月17日安然瞑逝于美国宾州兰得斯维镇,享寿 九十有三岁。'''1969-1970 阎振兴'''  阎振兴,字光夏,河南汝南人,国立清华大学1943级土木系毕业,后赴美于爱荷华州立大学取得水利工程博士,曾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滇缅公路工务局正工程师,黄 河堵口复堤工程局工务局长、清华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工学院院长。来台后,曾任高雄港务局总工程师、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台湾省教育厅厅长、成功大学校长、教育部部长、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1969年起任清华大学校长,1970年辞校务后,历任中山科学院院长、国立台湾大学 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为清华校友通讯名誉发行人。阎先生献身教育,致力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在教育部长任内负责将国民教育由六年改为九年,仅一年之筹备即付诸实施。并发展专科职业教育,荣获二 等景星勋章。担任中山科学研究院院长任内扩充设备,加速国防科学研究及发展,蒙颁莒光甲种勋章。在历任成功大学、清华大学及台湾大学校长任内为国育才,对提高学术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学术之合作及文化交流,均竭智尽力,贡献颇多。'''1970-1975 徐贤修'''  徐贤修,浙江永嘉人,国立清华大学1935级算学系毕业,美国布朗大学数学博士,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教授,普渡大学工程科学系系主任。1970年起 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校期间,创设大学部的三个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原子科学院。工学院设动力机械、材料科学、工业化学、工业工程四系。任内也推动了大型研究发展计划如:电动车的研制等。1975年辞校务后曾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等,在其任职国科会期间,对于在新竹设立科学工业园区一事居功厥伟。退休后,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徐前校长获本校颁赠荣誉博士。11月17日,徐前校长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病逝,享年89岁。'''1975-1981 张明哲'''  张明哲,湖北汉川人,国立清华大学1935级化学工程系毕业,美国麻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硕士,曾任工业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油公司高雄炼油厂厂长。1975年接掌清华 大学,任内清华成立电机工程学系、中国语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1981年辞校务后,曾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于1998年在美逝世,享年八十四岁。'''1981-1987 毛高文'''  毛高文,浙江奉化人,国立台湾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化工硕士、卡内基美隆大学化工博士,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程师、国立清华大学工业化学系 系主任、工学院院长、国立工业技术学院院长。在清华工学院院长任内,曾主持电动车的研制计划。1981年起接掌清华大学,任内创办人文社会学院及增设人文 社会相关科系,为今日清华打下人文学风,功不可没。1987年辞校务后,任教育部长。1993年任考试院副院长。1996年10月2日-2002年7月12日驻哥斯达黎加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87-1993 刘兆玄'''  刘兆玄,湖南衡阳人,1943年5月10日出生,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后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刘校长多才多艺,年少时曾与其兄弟共同以「上官鼎」笔名 合着武侠小说,为金庸所称道,至今依旧脍炙人口。归国后历任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教授、理学院院长,行政院国科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8月出任清 华大学校长。1993年2月27日赴新职交通部部长。1996年任行政院国科会主任委员。1997年底出任行政院副院长。1999年12月7日获颁加拿大 多伦多大学杰出校友奖。2000年卸下行政院政务后,现任清华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国国民党智库副董事长。  刘校长任内较重要之事迹如次:  1.在解严后率先动员全校教职员生以民主方式完成新的清华大学组织规程,为清华校园之民主及教授治校奠立可大可久之基础。<br>  2.改善学术环境,大幅提升清华之学术水平。<br>  3.推动弹性学程,与导师制度相互结合,兼收教学与辅导双重教育之功。<br>  4.重新规划校园,使各系所之工作空间倍增,而使校园自然之美得以保持,并增加宝山路新校地二十七公顷,为清华未来之发展预留相当之空间。'''1993-1994 李家同'''  李家同,1939年1月5日生。安徽合肥县人,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机及计算器系博士。曾任职美国NCR公司、美国国家卫生总署及 美国海军研究所。1975年返国后,即进入清华大学任教,曾任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电机所所长兼系主任、工学院院长、教务长,1993年3月起代理校务,身兼校长与教务长两职。在教务长任内推动简化注册手续、加强学生英文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鉴定考试等均具新意。1994年1月,卸下代理校长一职后,于1994年2月至1999年6月,担任静宜大学校长。1999年7月至11月,担任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校长。现任清华大学及暨南国际大学教授。  李代校长极为关怀弱势学生,是最早在大专校院推动增加残障学生就读机会、创造无障碍环境者。清华各学系全部开放招收视障学生;成立「盲友有声书 籍服务委员会」等均为其重要事绩。李代校长不仅是盲友会的创办人,也一直是该会的义工与赞助者,并且长期于德兰中心从事义工服务。代理校长近一年期间的努力,使清华校誉日隆,在教育部初步完成的十二所国立大学中程校务发展计划评鉴中,清华大学表现最为优异,在九项考评项目中,囊括七项「最优」。'''1994-1997 沈君山'''  沈君山,1932年8月29日生,浙江余姚人,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马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博士,曾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太空总署太空研究所及普度大学。 1973年归国后,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后曾担任行院政务委员,并于1993年当选第一届遴选校长(1994年2月就任)。  沈校长就学台大期间,曾是台大足球队队长,篮球队队员,赴美求学期间又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围棋冠军本因坊头衔,回国后曾经代表国家赢得两次世界桥牌赛亚军,当选七次国家桥牌选手,十大杰出青年。沈校长文武兼备,加上家世显赫,故曾被赞誉为「四大公子」之一。  1956年本校初复校时,沈校长即担任梅贻琦校长之助理及吴大猷教授之助教。为当时全校四位专职人员之一。1973年返国,先后担任本校理学院 院长(1973-1979,1984-1987)、人文社会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1982-1984)、生命科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7-1988)、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87-1988)等职,本校由一理工学校发展成注重通识,并具人文气息之完全大学,沈校长厥功甚伟。  在其主持清华理学院期间,所属各系经教育部评鉴为国内最优秀之学院,其后任校长期间,清华大学每年之学术评鉴均领先群校,与台大相颉,互有所 长,并为台湾最具学术声望之大学。在此期间,适逢台湾校园民主运动的高潮期,清大校园发生不少民主抗争运动,幸赖沈校长的温和开明处理,使清华校园并未受 到太大冲击。  沈校长归国后,除于1988年短暂入阁出任政务委员外,皆在清华校园度过。然长期关注国事,对民主发展及两岸关系皆有独特之贡献。1980年代,台湾仍处于戒严时期,沈校长以其声望热忱,沟通朝野,保释林义雄等因美丽岛事件系狱人士,并长期担任中央选举委员,于族群融谐,厥功甚伟。1990年代初,两岸解冻,沈校长出任国家统一委员会委员,提出两岸分治之观念,并三次与中共领导人江泽民晤谈,对于和缓两岸,启动交流颇有贡献。  沈校长于1998年春退休后,仍居于幽静的清华校园,担任科技管理学院咨询委员会召集人,校友会理事长等职,并积极参与艺文公益活动。'''1997-1998 陈信雄'''  陈信雄,1944年9月10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县。1966年毕业于成功大学电机系,1970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电机博士。1972年到校任教,曾担任物理系 所主任兼所长、理学院院长、总务长、教务长等职。教务长任内,配合大学法大学自主之精神,大幅修订教务章则。积极推动教学意见调查、网络选课、跨院系学 程,并开放社会人士修读本校课程。1997年11月4日至1998年2月3日担任代理校长。1999年11月荣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目前仍任教于物理系。'''1998-2002 刘炯朗'''  刘炯朗,广东番禺人,1934年生,幼年时期在澳门就学,后因为父亲在台湾担任军职,遂前来台湾就学,并考入当时的台南工学院电机系(成功大学)就读,获工 学士。大学毕业后,刘校长从军担任陆军少尉预官。退伍后报考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获得正取,但因同时取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奖学金,所以便只身负笈留 美,顺利取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硕士、博士。之后曾经执教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清华大学等,并担任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助理副校长一职。1998年,经 过本校及教育部甄选后,出任本校第二任遴选的校长一职。  刘校长不但行政经历卓越,同时在学术荣誉上,亦获得相当肯定,先后当选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院士、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杰出会员,并于2000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卸下校长一职后,刘校长依旧于清华大学信息系、香港科技大学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刘校长掌校初期,虽然校园屡有波折,但是经过刘校长以爱心及耐心处理下,都能化险为夷。对于学校校务及研究的发展气氛都能有所激励,遂使清华大 学曾于1998、1999两年连续夺下全国声望排名第一的美誉。同时,刘校长平易近人,常与同学在小吃部、校园内等一同进食聊天,并在梅竹赛及校园活动中 多次引吭高歌,因此赢得同学们对他的尊敬与喜爱。  此外,刘校长任内,因教育部政策致使学校经费日渐短缺,幸赖刘校长大力募款成功,共从台积电、旺宏、台达电、威盛、凌阳、合勤、台湾应用等诸多 公司募得大笔捐款,让本校建设可以不至于落后。同时,与友校交通大学、中央大学、阳明大学等合作方案,更是在刘校长的大力促成下,颇具进展。而两岸清华及 与北大、复旦、苏州、兰州大学的交流及成果,亦颇可观。'''2002-2006 徐遐生'''  '''徐遐生'''  学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1968)<br>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学士(1963)<br>  经历:美国加州大学「大学教授」(1999-2002)<br>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天文系校长讲座教授(1996-1999)<br>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天文系系主任(1984-1988)  荣誉:美国哲学学会院士(2003)<br>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师研究讲座(2001)<br>     美国物理和天文学会共同颁发Heineman奖(2000)<br>     美国天文学会 Brouwer 奖(1996)<br>     荷兰 Leiden 大学 Oort 讲座教授(1996)<br>     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2)<br>     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br>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br>     美国天文学会 Warner 奖(1977)'''2006-2010 陈文村'''  '''陈文村'''  学历:国立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士(1970)<br>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器科学硕士(1973)<br>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器科学博士(1976)  经历:国立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教授(1976/03、1977/07)<br>     国立清华大学资讯工程研究所副教授(1977/08、1979/09)<br>     国立清华大学资讯工程研究所教授(1979/08-)<br>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机工程与计算器科学系访问学者(1980/10-1981/04)<br>     国立清华大学资讯工程研究所所长(1983/08-1988/07)<br>     国立清华大学自强科学研究中心综合计划处处长(1988/-08-1989/07)<br>     工业技术研究院计算机与通讯研究所访问专家(1989/08-1990/07)<br>     教育部顾问室主任(1992/08-1996/01)<br>     国立清华大学计算机与通讯科技研发中心主任(1994/-08-2004/02)<br>     国立清华大学电机信息学院院长(1998/02-2004/01)<br>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副校长(研发)(2003/11-2006/01)<br>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2006/02-2010)<br>     清华特聘讲座教授(2006/08-) <br>     行政院科技顾问(2006/07-)<br>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2007-)  以下非职务兼任:<br>     信息工业策进会技术咨询委员(1979/08-1996/05)<br>     信息工业策进会信息工业技术研讨会主持人(1987-1991)<br>     教育部顾问室科技顾问(1988/07-1992/07)<br>     交通部电信技术研究评估委员(1988/11-1995/06)<br>     经济部「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计划」、「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暨国科会「关键性零组件及产品开发计划」技术审查委员会共同召集人(1990/11-2001/12)、召集人(2002/01-2005/03)<br>     教育部大学院校中程校务发展计划审查委员(1993-2004)<br>     工业技术研究院计算机与通讯研究所顾问(1993/08-1996/06)<br>     教育部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1994-2005)、指导委员(2006-)<br>     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1995-1996、1997-1998、 2005-2006)<br>     国科会「电信国家型科技计划」宽带因特网召集人(1998/08-2001/12)、总计划共同主持人(2002/01-2003/12)<br>     教育部「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总主持人(2000/04-2004/03)<br>     信息工业策进会创新前瞻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10-2004/12)<br>     经济部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委员会委员(2003-2006)、召集人(2007-)<br>     中央研究院聘任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数理科学组)(2003/10-2005/09)<br>     国科会「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延续计划」总主持人(2004/04-2008/03)<br>     经济部技术处顾问(2005-)<br>     行政院科技顾问组顾问(2005/01-2006/06)  荣誉:<br>     第一届杰出信息人才奖(1984)IEEE Computer Society杰出巡回演讲人(Distinguished Visitor,主讲「区域计算器网络」,1984-1985)<br>     国科会76年、77年、78年优等研究奖(1987-1990)<br>     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技术发明奖(1989)<br>     国科会79年、81年、83年杰出研究奖(1990-1996)<br>     IEEE Computer Society杰出巡回演讲人(主讲「宽带通讯网路」,1994-1997)<br>     IEEE Fellow (1994)<br>     教育部学术奖(工科) (1994)<br>     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杰出人才讲座(1996-2001)<br>     国科会特约研究人员(1996-2002)<br>     IEEE Computer Society,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1999)<br>     潘文渊文教基金会研究杰出奖(2000)<br>     第五届教育部国家讲座(2001-2004)<br>     国科会杰出特约研究员奖(2002)<br>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电机信息讲座」教授(2003)<br>     中华民国信息学会2003年信息荣誉奖章<br>     IEEE Computer Society杰出巡回演讲人(主讲「无线通讯网路」,2004-2006)<br>     台湾集成电路设计学会特殊贡献奖(2004)<br>     中华民国科技管理学会院士(Fellow,2004)<br>     第八届教育部国家讲座(2004,终生荣誉)<br>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计算器科学与工程杰出校友奖(2006)<br>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特聘讲座」教授(2006/08)=== 现任校长 ===  '''陈力俊'''  现职: <br>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2010-)<br>     国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教授(1979-)  学历:<br>     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1974)<br>     国立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1968)  经历:<br>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委(2008-2010) <br>     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副校长(2006-2008)<br>     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1999-2005) <br>     国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系系主任兼所长(1982-1984) <br>     国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系教授(1979-) <br>     国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副教授(1977-1979) <br>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材料系研究员(1974-1977)<br>     国际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主编(1992-2003)<br>     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第二副会长(1999-2001) <br>     中华民国显微镜学会理事长(1999-2001) <br>     材料科技联合会创会会长(1998-1999) <br>     中国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1995-1999) <br>  所获之学术荣誉、奖项:<br>     美国电化学学会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ECS) 电子与光子学门奖 (Electronics and Photonics Division Award) (2010) <br>     发展中世界科学院院士 (Member,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WAS) (2009) <br>     美国矿冶与材料学会(The Mineral,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ociety, TMS) William Hume-Rothery Award (2008) <br>     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6-)<br>     清华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2006-)<br>     教育部第二与第五届国家讲座 (1998-2001, 2001-2004,终生荣誉) <br>     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讲座 (1998-2003,2006-2011)<br>     清华大学工程讲座 (2003-2006)<br>     美国真空学会(Fellow, American Vacuum Society, AVS) 会士 (2001)<br>     亚洲太平洋先进材料学术院(Member, The Academy of Asia-Pacific Advanced Materials, APAM) 院士 (1998)<br>     国科会杰出特约研究人员(2001),国科会特约研究人员(1995-2001) <br>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85-1995)<br>     教育部年度工科学术奖 (每年一人,1986) <br>     中山学术奖 (1991) <br>     清华大学第一届杰出研究奖 (1983)<br>     中国材料科学学会会士(2009),有庠基金会奈米科技讲座(2006),东元科技奖-高级材料类(2001),潘文渊基金会研究杰出奖(1999),侯金堆基金会材料科学类杰出研究奖(1993),中国材料科学学会陆志鸿奖章(1993) <br>     新竹中学杰出校友奖(2007),台湾大学物理系杰出系友奖(2009)   研究领域:<br>     低维奈米材料制程、检测与应用 <br>     奈米材料原子动力学 <br>     原子分辨显微镜学 <br>     集成电路金属薄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