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清华大学(台湾)

添加7,170字节2013年6月10日 (一) 20:36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 历任校长 ==北京清华时期历任校长'''1911-1913 唐国安'''  唐国安,男,广州香山县(今中山县)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 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1913-1918 周诒春'''  周贻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贻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 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 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1918-1920 张煜全'''  张煜全,男,汉族,字昶云,广东南海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民国成立后,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府秘书,外交部参事、秘书。1918年任清华学校校长。张煜全出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对筹办大学,曾作了一些工作,1920年1月他呈文外交部「陈报筹设大学」,决定逐年停办中等科,「而以办中 等科之力量与经费,改办大学」。他任职2年,极少与学生见面。「五四」运动以后,1919年12月学生会召开成立大会,他派巡警干涉,还把电灯关灭,引起 学生公愤,罢课抗议,1920年1月底,张煜全被迫辞职。'''1920-1921 金邦正'''  金邦正,男,汉族,字仲番,安徽黟县人。1909年9月由游美学务处录取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林科硕士学位。1920年8月至1922年4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金邦正担任清华学校校长一年多,在此期间,1921年6月11日,清华高年级学生(1921级和1922级)因支持北京八校教师索薪斗争, 举行了「同情罢考」。金邦正协同清华学校董事会压制学生,竟罚全体参加罢考的学生留级一年,引起学生强烈反对。1921年秋开学时,全体学生拒不出席开学 典礼。10月13日金邦正作为出席太平洋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随员赴美,校务由教务主任王文显代理。学生会去信,「请其不必作卷土重来之梦想」。金邦正被迫辞职。'''1922-1928 曹云祥'''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得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 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 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1928-1928 温应星'''  温应星,男,汉族,字鹤孙,广东台山人。毕业于南洋大学,后赴美留学,入维吉尼亚兵工学校,西点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清华学校校长。温应星是1928年奉系军阀进入北京时从保定军警执法处处长被派来任清华学校校长的,不二月,国民政府控制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倒台,温应星就此去职。'''1928-1931 罗家伦'''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 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 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1931-1931 吴南轩'''  吴南轩,男,汉族,原名冕。江苏仪征人。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后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吴南轩到校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仅过月余,由于任用私人为教务长、秘书长,拒不承认由教授会选举院长的惯例等引发师生「驱吴」风潮。教授会通 过决议致电教育部要求"另简贤能"。吴5月29日离校,在北平使馆区利通饭店设立「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事处」,后被迫于6月5日离平南下辞职。'''1931-1948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起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 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 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 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离开大陆。在他长校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 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
52,14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