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黄庭坚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全唐诗·目录|全唐诗]] [[诗词名句]]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补充名篇|其他名篇]]
 
</center>
 
</center>
 
----
 
----
 
<br>
 
<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清明'''</span><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清 明'''</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宋·[[黄庭坚]]</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黄庭坚]]</span><br><br>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br>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br>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br>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br>
第15行: 第14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诗题与背景:</span>
 +
 +
[[文件: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right|thumb|128px|]]
  
 
  《清明》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清明》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此诗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
 
 +
  这首诗大概作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清明节,黄庭坚被贬宜州期间。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一般,但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荒凉的坟墓令人感到愁苦凄凉。
 +
</span><br>
 +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br>
 +
  荒冢:荒凉的坟墓。<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这时一声春雷惊天动地,把冬眠中的龙蛇惊起,及时充沛的春雨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
</span><br>
 +
  蛰(zhé):动物冬眠。<br>
 +
  郊原:郊外,野外。<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我想起)古时一齐人出入坟墓间吃那祭余的酒肉回去还要向妻妾夸耀,又有个志士介子推甘愿被大火烧死在绵山也不贪公侯的富贵生活。
 +
</span><br>
 +
  人乞祭余:形容困窘或者为牟利而不择手段。典出《孟子·离娄下》。<br>
 +
  士甘焚死:用介之推的典故。介之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想逼他出山,结果介之推被烧死山中。<br>
 +
  不公侯:不做官。<br>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这一贤一愚,隔了上千年不知谁对谁错,现在满眼所见的都是蓬蒿野草,同在一堆土丘里面了。
 +
</span><br>
 +
  是:对,正确。<br>
 +
  蓬蒿(hāo):杂草。<br>
 +
  共一丘:同是一块土丘。丘,指坟墓。<br>
 +
 +
 +
[[文件:12清明6.jpg|center|thumb|400px|《清明》题图]]
 +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
  这是一首清明节的书怀诗,是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
 +
 +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描写了清明时节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常见的桃花李花更是绽开花苞,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况值祭祀时候,难免忆及长眠的先人,又要产生悲哀。
 +
 +
 +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描写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春雷唤醒沉睡的动物,春雨滋润着初生的植物。这一联既是写实,也有不甘消沉、强自振作的意味。
 +
 +
 +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了两个典故,写不同的人对待生死荣辱的两种态度。“人乞祭余骄妻妾”,用《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典故。《孟子·离娄下》载:齐人有一妻一妾,无业无能,每天到野外坟地里乞食人家祭奠用的残羹冷炙,回家后却对妻妾吹嘘,说是与富贵朋友一起饮宴归来。“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介子推故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介之推随晋文公流亡,后晋文公回国即位,遍赏流亡之时的从属,却忘却了介之推。介之推就和母亲隐居在绵山里。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之推坚持不出,遂被焚死。齐人乞食的故事并不只是在清明,然而清明时节上坟祭奠的人多,所以作者引譬连类而及之。民间流行的清明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介之推招魂。所以这两个典故或多或少,都与清明有关。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借齐人和介之推作为两种人格典范。前一句是对现实中看风使舵的小人的针砭,后一句是对直节之士的赞扬,也是自勉自励。
 +
 +
 +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以“贤愚”二字挽合上联,指向死亡的人生归宿。不论是贤是愚,是贞直还是奸佞,最后都不免一死。他们在后人眼中不过同样是一冢长满荒草的坟丘而已。“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作者的满腔愤懑与无奈。结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首联“田野荒冢”,而且在诗义上回答了荒冢之魂为什么“生愁”的疑问,令人回味无穷。
  
  
第31行: 第79行:
 
[[文件:千家诗044-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文件:千家诗044-1-600.jpg|center|thumb|400px|《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
  [[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同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上和[[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2021年6月19日 (六) 10:00的最后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清明》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千家诗》收录此诗。


  这首诗大概作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清明节,黄庭坚被贬宜州期间。


逐句释义: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佳节时分,桃红李白竟相绽放犹如笑脸一般,但田野上那些长满杂草荒凉的坟墓令人感到愁苦凄凉。
  桃李笑:用拟人手法形容盛开的桃、李花。
  荒冢:荒凉的坟墓。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这时一声春雷惊天动地,把冬眠中的龙蛇惊起,及时充沛的春雨滋润郊野旷原使草木变得青绿柔美。
  蛰(zhé):动物冬眠。
  郊原:郊外,野外。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我想起)古时一齐人出入坟墓间吃那祭余的酒肉回去还要向妻妾夸耀,又有个志士介子推甘愿被大火烧死在绵山也不贪公侯的富贵生活。
  人乞祭余:形容困窘或者为牟利而不择手段。典出《孟子·离娄下》。
  士甘焚死:用介之推的典故。介之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烧山想逼他出山,结果介之推被烧死山中。
  不公侯:不做官。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一贤一愚,隔了上千年不知谁对谁错,现在满眼所见的都是蓬蒿野草,同在一堆土丘里面了。
  是:对,正确。
  蓬蒿(hāo):杂草。
  共一丘:同是一块土丘。丘,指坟墓。


《清明》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清明节的书怀诗,是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描写了清明时节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常见的桃花李花更是绽开花苞,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况值祭祀时候,难免忆及长眠的先人,又要产生悲哀。


  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描写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春雷唤醒沉睡的动物,春雨滋润着初生的植物。这一联既是写实,也有不甘消沉、强自振作的意味。


  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了两个典故,写不同的人对待生死荣辱的两种态度。“人乞祭余骄妻妾”,用《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典故。《孟子·离娄下》载:齐人有一妻一妾,无业无能,每天到野外坟地里乞食人家祭奠用的残羹冷炙,回家后却对妻妾吹嘘,说是与富贵朋友一起饮宴归来。“士甘焚死不公侯”,用介子推故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介之推随晋文公流亡,后晋文公回国即位,遍赏流亡之时的从属,却忘却了介之推。介之推就和母亲隐居在绵山里。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之推坚持不出,遂被焚死。齐人乞食的故事并不只是在清明,然而清明时节上坟祭奠的人多,所以作者引譬连类而及之。民间流行的清明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介之推招魂。所以这两个典故或多或少,都与清明有关。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借齐人和介之推作为两种人格典范。前一句是对现实中看风使舵的小人的针砭,后一句是对直节之士的赞扬,也是自勉自励。


  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以“贤愚”二字挽合上联,指向死亡的人生归宿。不论是贤是愚,是贞直还是奸佞,最后都不免一死。他们在后人眼中不过同样是一冢长满荒草的坟丘而已。“知谁是”的反问中,浸透着作者的满腔愤懑与无奈。结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首联“田野荒冢”,而且在诗义上回答了荒冢之魂为什么“生愁”的疑问,令人回味无穷。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年),北宋文学家、诗(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同称“苏门四学士”;书法上和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