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

渡荆门送别

添加2,264字节2022年7月6日 (三) 15:08
以下行是添加(+)和删除(-)的内容:
《[[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学生诵读古诗词300首(7-9年级)]]》<br><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渡荆门送别'''</span><br><br><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渡荆门送别</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荆门山:在[[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荆门山,在[[湖北]][[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山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首诗大约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山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关于诗题《渡荆门送别》,[[沈德潜]]云:“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汝询]]也疑“送别”二字是衍文。一说指江水为李白送别,所以末句这样说。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市]]北,[[长江]]南面。形势险要,为战国时楚国西面门户,也为楚蜀交界。蜀中诸山,至此不复见。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我)乘船远行驶向荆门山之外,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我)乘船远行驶向荆门山之外,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历。</span><br>  从:至,向。<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流去。</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向一望无际的田野中流去。</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月亮照在江面,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span><br>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月影倒映江中,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span><br>  天镜:天上飞下来镜子。<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送我万里行舟。</span><br>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br>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李白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br>[[文件:登飞来峰参考图.jpg|center|thumb|400px|登飞来峰参考图]][[文件:94渡荆门送别.jpg|center|thumb|400px|渡荆门送别 题图]]  故乡让作者难舍难分,故乡水竟成了万里送别的朋友,真是想象优美而奇特。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后到达荆门时所写的开始远游的感受。首联说离家乡已经很远,到了当年的楚国境内了。两句在全诗中没有深意,只叙而已,但“远”字遥呼着尾联的“故乡水”和“万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壮阔,为经典名句。两句所写,有阔大的空间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写出了乘船沿江而下,经过无数的山山水水,穿过断岸千尺、高耸入云的三峡,最后来到“极目楚天舒”的江汉平原,崇山峻岭一下消失,唯有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气势不减,但已变成浩荡开阔的“大江”的全部景观。颈联想象奇特而美妙,将月亮比作天上的一面圆镜,它还飞落而下,掉进了长江里,其实那只是水中的月影而已。江面上升起浓淡相间的水雾,那真似海市蜃楼出现了。  不过想象最奇特的还在尾联,诗题为《渡荆门送别》,谁给谁送别呢?作者是送人还是被送?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根本不能索解。因此[[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集》)。怎么能删去“送别”二字呢?原来是故乡水在远送作者。长江从蜀中流出,尽管已到万里之外的荆门,但她还在依依不舍地送别,多可爱的故乡水呀!将水人格化,赋予她深情,实是作者的乡情,是对生活了20年的故乡难舍之情的转移。有了这一转移,诗歌的生命一下就灵动飞腾了。李白早期就是这样感物,这样造语的,后来的不凡于是便有根了。----名家点评:'''名家点评:'''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参考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参考答案: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参考答案: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3.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3.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州,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参考答案:B 【解析】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参考答案:B 【解析】这一句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而不是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5.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要找出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所用修辞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整首诗的意思,加以赏析。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件:《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2.jpg|center|thumb|400px|《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62]]
51,09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