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内特卡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内特卡制(Winnetka Plan),美国教育家C.W.沃什伯恩(旧译华士朋)提出的一种教学制度。1919年创行于伊利诺伊州温内特卡镇的中小学,并因地名而得名。这种教学制度的目的是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主要做法是将课程分为两部分:①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共同的知识或技能”(包括读、写、算等)。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并适当地进行个别辅导。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和可能的进度拟定学习计划,按学习计划进行有步骤的学习,学生须在工作簿上记录其进展情况。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由学生自己根据考试成绩决定下一步的学习方向。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活动。形式有手工劳动、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其他一些团体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发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的团体生活习惯和互助合作精神,并发展其创造能力。这一部分课程不要求考试,由师生共同检查效果,并评定每个学生的表现。全部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是每日上下午各以一半时间从事个别教学,一半时间从事团体活动。温内特卡制于20世纪30年代在一些国家很盛行,中国的一些地方也进行过实验。但由于这种教学制度存在着不少弊端,诸如学科学习不深入,可能偏废某些学科等等,在自行编写教材与测验方面也有不少困难。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不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