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敦厚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柔敦厚汉语拼音:wenrou dunhou),中国古代儒家的“诗教”原则。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儒家诗教居六艺教育之首,《礼记》大约是汉儒的著述,这段话也未必是孔子的原话,但可以视为孔门的见解。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将“温柔敦厚”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对作者写作态度的要求。同时,《礼记正义》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经》的社会作用来说的,强调所有的诗歌既要温柔敦厚,同时也要以礼义进行规范。其实质是强调下臣对君主、下级对上级进行讽谏时所采取的态度。诗可以怨,可以“怨刺上政”,但怨刺讽谏又必须要有分寸,必须怀抱正确的态度。这个分寸和态度就是“温柔敦厚”,就是“发乎情,止于礼”,“怨而不怒”,“主文而谲谏”,就是只允许委婉劝讽,而不能尖锐或直接地批判。

  后人对这一诗教原则多有解释,但很少有人怀疑。直到清代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指出:“诗教虽云温厚,然光昭之志,无畏于天,无恤于人,揭日月而行,岂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态乎?《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对温柔敦厚的原则进行了批评。温柔敦厚的原则对传统文学的影响极大,后来时常引申为艺术创作的原则,例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就是如此。既要求内容上深郁厚笃,又要求艺术表现上蕴藉含蓄,婉言微辞,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中国传统文学往往隐秀温柔,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这一特色与儒家诗教是紧密相关的。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