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20年3月29日 (日) 11:49大猫咪组06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唐诗三百首·全译新注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写作背景: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渭河流域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渭川,即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此诗可能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河岸边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逐句释义: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夕阳照在村庄上,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有的版本作:斜光照墟落)
  墟落:村落,村庄。
  穷巷:深巷,冷僻简陋的小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小儿,倚着拐杖在自家柴门边等候。
  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
  牧童:放牛、羊的孩子。
  倚杖:靠着拐杖。
  候:等候,等待。
  荆扉:用荆条做的门,柴门。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秀: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
  蚕眠: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四次,每次蜕皮前都有一段时间不食不动,这种现象叫蚕眠。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碰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依依不舍。
  田夫:农夫。
  荷(hè)锄:扛着锄头。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如此安逸怎不叫人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羡闲逸:羡慕清闲舒适(的生活)。
  怅(chàng)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吟: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
  式微:原为《诗经·邶风》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生活的实景,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诗人面对夕阳西下,恬然自得的农夫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暮归。最后两句写因田家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动情;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将吐丝作茧。农夫们扛着锄头从田地归来,在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考试考点:

【阅读训练】

一、

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 》。

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3、分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4.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二、

1.此诗的核心词是“归”,围绕“归”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

一、

1、七言古体;盛唐或唐代;摩诘;《王右丞集》。

2、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3、(6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4.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5.(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

1.围绕“归”字描绘了五幅画面:①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巷;②柴门外,野老拄着拐杖等候牧童;③野鸡唤伴侣;④蚕儿造窝;⑤农夫们下地归来,亲切絮语。(2点1分,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和归隐田园的愿望。(1分)

2.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