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琴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湖州琴书,俗名“胡琴书”,简称“琴书”。以二胡为主要伴奏,用湖州方言音韵演唱的坐唱曲艺。是湖州滩簧的重要分支,因此也可称作“湖滩”。湖州琴书与湖剧同属湖州滩簧,两者密不可分。艺人常常是“搭班做小戏,分档唱琴书”,而又各具特色。

  湖州琴书演唱形式有单档、双档之分,也有三档表演的。单档自拉自唱;双档时上手操琴,下手敲板,一人主唱,一人配唱。三档或多几个人,可组成一个小戏班。根据戏文内容的人物,穿上戏曲服装和化妆后,手拿道具登台表演。曲目有开篇和正书两类,主要曲调有【本滩调】和【烧香调】,可演唱各种大型书目,如《庵堂相会》《玉蜻蜓》等。

  湖州琴书的前身为“三跳板”、“纤板书”,形成“琴书”大约在清光绪、宣统年间。当时流传于湖州、长兴、安吉及安徽广德等地。初期的“琴书”曲,仅仅是【本滩调】和【小戏调】两种。后来增加了【烧香调】(也称【行路调】)和【莲湘调】、【道情调】等时调小曲。抗战前后和解放初期,“琴书”发展迅速,有超过“三跳”之势。

  1924年,“湖滩”的行会组织“明裕社”成立,标识着湖州滩簧的一个繁盛时期,同时,也是湖州琴书的一个繁盛期。琴书艺人亦按地域形成“帮别”,有“湖州帮”、“德清帮”、“长兴帮”、“震泽帮”等。活跃在湖州、嘉兴各式各样县及江苏吴江一帯,茶馆书场、稻场厅堂,都被作为琴书的演唱场所。著名的艺人有田发根、杨筱天等。

  1949年前后,是湖州琴书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琴书出现了一批现代中、长篇新书,有《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等。1958年,杨筱天、杨筱楼夫妇演唱的新书《陆巧生》参加浙江省曲艺会演并获演出奖。同时,也涌现出周芝琴等一批艺术精湛的演员。

  文革中,湖州琴书与其他艺术品种一样受到冲击。文革后,湖州琴书艺人严重散失,或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湖州琴书处于高度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