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全席汉语拼音mǎn hàn quán xí),,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因其规模盛大,程序繁杂,用料珍贵,菜点繁多,满汉食兼有,故名。又称满汉大席烧烤席清代初年,宫中行满食。据《大清会典》载:“康熙二十二年,始议准宫中元旦日改满席为汉席。”宫中始出现满汉席并用的局面,乾隆年间,市肆上始有满汉合一的席面,多用于上司入境或新亲上门。集山珍海味之大成于一席。到清代末期,满汉全席日益奢侈豪华,且风靡一时。各地也因京官赴任,使满汉全席的筵席格局广为流传,并逐渐融合一些当地的风味菜肴而成为各具特色的满汉全席,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地,因此,满汉全席只有通行的格局,没有全国通行的食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场合,其规格程式、菜肴品种与数量都有所不同。

  满汉全席具有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程式繁、礼仪重;规格高、菜品多;排场大、席套席等特点。例如官府中举办满汉全席时首先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赴宴的客人也有专门接受这些礼节的方式。客人入座后由侍者安排进门点心。进门点心有甜、咸两种,并有干、稀之别。如果是喜庆和寿辰时举办满汉全席,或约请的客人是高官显爵,或是主人的长辈,客人进了府门,则要先为之上菜,谓之安位菜,以示对客人的尊敬,而后再奉献进门点心。还要奉献三道茶,然后,客人才正式入席。

  满汉全席上菜的先后和菜品的基数都有一定的规格。例如一桌由热菜、汤菜、点心组成的十二景,每景由一道主菜和若干副菜(包括点心和汤)组成。宾主品尝完一景的最后一道菜,即离席休息,由侍者收拾残桌,更换桌布,放置餐具,宾主重新入座,开始下一景的品尝。这一桌十二景的满汉全席一般要分三天才能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