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西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西凤作品:竹器篆刻 阴刻竹石图竹笔筒 口径7×7厘米,高12厘米
潘西凤作品:篆刻 风流肯落他人后

  潘西凤(1736-1795),清代竹刻家、篆刻家、书法家。字桐冈,号老桐,别署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久居江苏扬州。工书法篆刻,精于刻竹,善制琴,名重于时。主要作品:竹刻十七帖、刻临恽寿平梅花竹笔筒等。

  潘西凤生活的年代,正是扬州八怪活跃时期,他与其中的一些画家如郑燮、李鱓等交谊甚深,郑燮的许多印章即出自他手。亦治印,有古风,刀法圆润浑厚,名盛于时。

  潘西凤篆刻师承王良常,为其弟子,除治石印外,还擅刻竹,曾将王良常所临王羲之《十七帖》摹刻于竹简,翁方纲为之跋,嘉庆年间被收入内府。他曾在黄岗岭得一奇竹,制为琴,音调清越。后用余枝制竹印若干,分赠亲友,传为佳话。传世“画禅”一印即为竹制,可与略窥其治竹印之法。其子潘封,号小桐,亦工篆刻,能传其家学。

  潘西凤刻竹工浅刻,传世作品以采用“平面浅刻”技法为主,亦偶作留青竹刻。《骨董琐记》称:“予有其(潘西凤)竹秘阁一,浅刻菊花,极精。款署:老桐。”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雍正五年(1727年)款“浅刻黄慎画寿星李鱓题句臂搁”、“浅刻潘老桐铭臂搁”、“浅刻潘老桐铭笔筒”、“阴刻梅花臂搁”、“阴刻《秋声赋》笔筒”、清雍正四年(1726年)款“留青竹石菊花笔筒”等。所刻题材以人物肖像、书法、花卉虫草为主。除竹制品外,潘西凤还以擅刻紫檀与黄杨木作品著称,清雍正五年款“浅刻蔡嘉绘人物紫檀笔筒”与“浅刻杨柳知了图黄杨笔筒”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潘西凤刻竹尤精绘事。其作品“梅花臂搁”刻梅花两枝,疏影横斜,梅花冰心玉骨之傲性与暗香浮动之冷媚跃然竹上;又如“竹石菊花笔筒”系以留青技法雕成,图中菊花、湖石、修竹晕褪变化生动自然,宛若水墨之分五色,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久寓扬州,潘西凤与当时“扬州画派”共同合作的作品也为数不少,如由郑板桥画稿、潘西凤奏刀的“浅刻梅花扇骨”(褚德彝《竹人续录》);由黄慎挥毫、李鱓题句的“浅刻寿星臂搁”等。此外也有临摹前辈画家的作品,如浅刻临挥寿平的“梅花笔筒”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展示了其简约精致的奏刀功力,他把画家的笔墨余韵通过刻刀表达得淋漓尽致,巧如笔绘。就某种意义而言,潘西凤开启了清中后期竹人与画家携手治竹的时尚新风。

  除精于“平面浅刻”法以外,潘西凤刻竹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擅于利用畸生或废次竹材,略加刮磨,削制成器,以此达到竹器之天然浑成、巧夺天工的妙趣。此外,潘西凤还擅作竹刻鼎彝器物。

  潘西凤擅浅刻、巧用竹之自然天趣的雕刻风格使他赢得了继濮仲谦之后金陵派又一传承者的美誉,其好友郑板桥就称他为濮仲谦之后金陵派竹刻第一人。然而从传世作品来看,濮氏浅刻以浅浮雕兼水磨为主,用材侧重于竹之天然成趣的优势;而潘西凤浅刻当属阴刻技法,巧用的竹材乃是废次或畸生之材,可谓更具慧眼与功力,从而也构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雕刻风格。

  除刻竹笔筒、臂搁等文房用品以外,潘西凤还以擅刻竹根印章著称。清中期以后,潘西凤开创的“平面浅刻”技法与周颢的“平面深刻”技法一样,共同成为竹刻艺术的主流雕刻技法,竹人与画家珠联璧合,大批印人参与刻竹成为时代风尚,其影响力也是十分深远的。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