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灌溉(irrigation),将符合质量标准的水适量适时地输送至土壤,以改善植物生长条件的技术措施。灌溉的对象主要是农田,此外还有草场、林地等。灌溉水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二者亦可联合开发运用。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各国对此均有规定。水温一般限制在35℃以下,中国规定水的含盐量为1~2克/升。含沙量视渠道挟沙能力规定不超过15~30千克/米3(淤灌除外)。对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经净化处理,使其含盐量、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及有害微生物菌族等浓度值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后,再用于灌溉。对于引用含盐量大于2克/升的咸水进行灌溉必须要有排水条件,并严格掌握水质标准,灌水次数要少,灌水定额不宜过大,同时辅以农业措施。此外,还有利用含氮素的地下水进行的肥水灌溉,与改良土壤相结合的引洪淤灌等。

  主要的灌水技术如下:①地面灌溉。又分为:以临时土埂将农田分成条形畦田,水由畦首引入,在重力作用下沿畦面流动浸润土壤的畦灌;在作物行间开沟灌水的沟灌;在格田内保持一定水层的淹灌,当格田面积大至几十亩以上时,称为水平池灌;没有或只有简陋的田间工程,水引入田面顺坡漫流的漫灌,其灌水质量差,浪费水量大,应予避免。地面灌溉是最常见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引入农田后,在重力和毛细管作用下渗入土壤,田间工程设施简单,不需能源,仍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缺点是水的利用率低,灌水均匀度差,并易使土壤板结。②喷灌。较地面灌溉省水、省工、保土、保肥,不受地形限制,但能耗较高。4级风以上难以喷洒均匀。③微灌。一般指用微量灌水定额在作物根部附近进行局部灌溉的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当微喷灌在作物顶部进行时称雾灌。微灌最大的优点是省水,能耗亦较低,但技术不如喷灌成熟。④地下灌溉。又称渗灌。由渠道或管道将水输入田间地下渗水管网,经渗水暗管壁上的孔进入作物根层土壤。此法省水,能保持土壤水、气、热、养分的良好状态,不占地,但造价高。

  灌溉的基础设施是灌溉系统,包括:①渠首工程。分为蓄水枢纽、引水枢纽和提水枢纽。②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分为灌溉渠道系统和灌溉管道系统。前者由输配水渠系、渠系建筑物和田间渠系组成。后者由输配水管网、控制设施和灌水器组成。

  为了使作物经灌溉获得优质高产,应根据作物需水量和需水时间、有效降雨量、土壤水状况及水文情况,制定和适时调整灌溉制度,即确定灌水定额(作物单位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等。并要搞好灌溉管理,加强渠道防渗,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