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红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炉红山,又名芦黄山,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北部子良乡西北角,是湘鄂界山,与湖北五峰县接壤。海拔1170米,距县城200里。炉红山有些支脉纵行向南延伸,形成湾岭相间、北高南低的地势地貌。发源于炉红山的溪流顺山势向南注入沱水

  炉红山山势高耸,气势巍峨,翠峰叠嶂,林木葱笼。站在主峰福星观之巅,远眺两湖南北,可北瞻五峰渔洋关、松滋、枝江、宜都,晴天可见长江如白练一线,逶迤壮观;南可俯瞰沱水全流域,可见地势略低的太清山与之对峙。

  炉红山名由来有两说:一说是该山除了芭茅、丝茅草和少许灌木外,大多是芦苇,远远看去一片黄色,故称芦黄山。一说是原来有一唐姓大户,曾在山下竖起48座高炉炼铁,炉火旺旺,映红了此山,所以叫炉红山。

  炉红山上的大风垭(即大峰垭)终日山风呼呼,风大能把人刮翻。若要强行走过垭口,则要躬身弯腰低头钻过,若遇风雪暴雨则根本无法通行,故名大风垭。 大风垭为石门西北乡古驿道之一,其历史远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后明初百户土官陈铁锡曾再次整修。东西向古驿道有南北2条。北古大道沿壶瓶山主峰山岭东延之势,顺岭逶迤东下,弯弯曲曲,经南坪河、八峰山、柞茨岭、上马墩、白果树、大风垭、碑垭、松树垭(可下子良)、水桶湾,直抵松滋曲尺河。柞茨岭以下,才能骡马通行,部分青石铺就,路面狭窄崎岖,全程百多公里以上,是自上而下的官商贾要道。今虽荒芜,但仍是山区人们步行的主要山道。

  南古驿道西起壶瓶山,途径文化、穿山、太平,过万世桥,下子良走太清、水田,东至津市,全长150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官道和信道。据说,刘备南下取朗州(常德)时曾途经此道。这一带也是被称为中国五大神话故事之一“桩巴龙”传说的发源地。

  南北古大道也有2条,均通湖北五峰渔洋关。一条由维新场、九渡河、太平街,经干沟河、蔡家湾、大风垭至渔洋关。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后,特别是湖南被陷、官盐被阻,袁公渡、维新场、三圣等地官商民上湖北三斗坪挑运川盐,这条路是必经之路。1943年日寇两犯子良、太平,皆走此道,民国抗日中央军也是由太平街经大风垭开往湖北渔洋关的。一条由石门经澧县洞市再入子良坪、扁担湾、碑垭(有南北界碑和指路碑,文革被砸,遗迹尚存)至渔洋关。上世纪30年代,大革命时期,贺龙率领红军多次走过这条路线。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中央军(66军、18军、79军)也两次走过这条路线,这期间,石门——子良——渔洋关的长途电话线、信道、抗日军粮、军火转运也都是走这条道。

  昔日,这些古驿道沿途寺庙众多,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现寺庙尽废,但仍可见路碑庙基等遗迹。

  炉红山终年云雾缭绕,山上有成片的原始野生茶林。炉红山上物产丰富,山上油桐、木子每年成熟后掉在地上,无人收捡,野生黄姜、山苍子、猕猴桃、百合、粉葛也任人自由采掘。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灰石。

  古迹有碑垭山下的王爷垭,系明朝某王爷的巡守地,关隘遗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