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窑业习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瓷胎成形后,要入窑煅烧。使之成为瓷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烧成。景德镇习惯称为烧炼。从事这一行业的即烧窑业。窑业本身从砌窑、修窑、装匣、满窑、烧窑、开窑,都有其一套程序,甚至形成某种行业。所以烧窑业也很复杂,其习俗也有特异之处。

  烧窑业有“一场、两行、三店”之称。“一场”即是窑场,“两行”是指为窑场服务的“满窑”和“挛窑”的两个行头;“三店”则是“两行”中所经营的“满窑店”、“挛窑店”和“抹泥店”。

  抗日战争前,景德镇有窑130座,其中:柴窑118座,槎窑22座。挛窑店2家。满窑店4家。工人3000多人,其中:柴窑为2400—2500人,槎窑550人左右,挛窑近80人,满窑100人上下。窑户百余家。尽管它远不如做坯业的规模和人数,但它却是景德镇瓷业生产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行业。“泥做火烧、关键在窑”。烧窑成功与否是瓷器质量优劣的重要环节。

  窑户和管理人员

  窑户:即经营烧窑业的烧窑主,通常所称的烧窑户,有柴窑户、槎窑户。还有一种搭坯烧的叫搭坯户。柴、槎两种窑所用的燃料不同,烧炼的瓷器不相同,乃至各窑的工人数各及分工也不尽相同。

  柴窑户:柴窑是指用松柴作燃料的窑。经营柴窑的有两类,一类是烧窑、做坯两行都兼备的窑户;一类是专门烧窑的所谓“烧挂脚”的窑户。民国初期,柴窑户开业,要向他们的行帮陶庆窑缴纳入会金,才能获准。20年代后,成立同业公会,但仍打着“陶庆柴窑同业公会”的招牌,并且按照旧规缴纳会金。

  柴窑的工人有把庄、驮坯、架表、收兜脚、挛匣、打杂、小火手、三夫半各1人,二夫半、一夫半各3至4人、车匣屑工1人,挑夫2人、管事4人,共21至33人。其中把庄、拖坯、架抄、收兜脚、挛匣钵、打杂、小火手是长做,由窑场按年固定,工资按烧窑次数计算;三夫半、二夫半、车匣屑等散做,由长做工临时雇用。

  柴窑所烧瓷器,除灰渣器的大部分是槎窑烧成的以外,其余各种瓷器,都由柴窑烧成。据民国十九年(1930)的资料,那时全镇有柴窑11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