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焦国,姜姓,侯爵。系神农之后。因先世之功,武王克商,封之于焦。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所封的重要诸侯国。但因文献记载过于简略零碎,致使有些问题至今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建立了西周王朝。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天子除在伊、洛、瀍、涧之滨营建洛邑,建立了西起陕西宝鸡、东到郑州荥阳的千里王畿外,同时进行了以军事占领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分封,在全国战略要地授民授疆土,建立众多的诸侯国。《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富辰在谏周公时说:“大上以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功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初年的分封不仅仅局限于王畿之外,而且还特别留意王畿之内,在王畿之内封有焦、东虢、西虢、毛、华、原、胙、雍等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八国皆晋所灭,焦在陕县。”由此可见,焦国封于王畿之内,成为周王室直接统辖对象,肩负着护卫王室、随王室征伐、协助周天子统治全国的重任。

  据文献记载,西周王朝历史上的焦国就有两个:其一为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二为姬姓焦国。

  姜姓焦国: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外,还对前代圣贤之后裔进行了分封。《史记·周本纪》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秦嘉谟辑补《世本·氏姓》说:“姜姓,炎帝神农之后。”由此看来,姬姓焦国为炎帝神农之后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因此笔者认为,周初所封者应为姜姓焦国。

  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或谓之河南陕县,或谓之山东嘉祥县。《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杜预注曰:“焦,谯县也;夷,一曰城父,皆陈邑。”谯县,晋时属谯郡,唐时属亳州,在今安徽省亳县。何光岳先生认为,姜姓焦国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省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省嘉祥县,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44中发现了二件有铭铜器——追夷簋①。其铭文考释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对扬厥显祖之遗宝,用作联皇祖宄仲尊簋。追尸(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王龙正先生认为,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器主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因某种原因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他说:“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②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姜姓焦国就在山东境内,其受封者应为炎帝神农之后。

  姬姓焦国:既然为西周初期的同姓封国,那么该国之始封者必当为周王室的同姓贵族。虽然该国始封者因文献记载缺乏难以考察,但其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焦在陕县。”《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有学者认为姬姓焦国是召公之后,并进行了考证③。《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载:“陕州,周为周公、召公分陕之所。”《公羊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何休注曰:“陕者,概今弘农陕县是也。”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可推断,姬姓焦国当为周初周公或召公之后的封国。需要指出的是,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谓陕县之焦国乃“召公子谯侯旧国,谯,云焦,故城在陕州东北部。”我们认为此说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