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行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牙行汉语拼音:Yahang), 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价格的居间行商。汉代称驵、驵侩,唐、五代称牙、牙郎、牙侩,宋、元、明又有引领百姓、经纪、行老等称呼。牙行一词始见于明代。以经营牲畜、农产品和丝绸布匹等手工业品为主;也有居间包揽水运雇船的,称埠头。明代以前的牙多属个体经营,活动方式是在各居商停客的店和堆放货物的邸之间往来说合。牙行有铺面、堆栈、客房等设备,并雇用看货、帮手、帐房、庄客等。

  明初,始有邸、店牙合一的牙行。牙行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牙贴,有官牙、私牙之分。

  自清代始,牙行的职能又发展到自营买卖,代客垫款、收帐,代办运输、起卸、报关,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预买、贷款。牙行的收入除佣金外还有商业利润、贷款利息、服务报酬等,不过这类牙行是少数。

  牙行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和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零星分散,他们又不熟悉行情,赖牙行居间中介,进入流通,这是牙行的积极作用。但牙行因此操纵价格、垄断行市,以至把持地方市场,坑蒙拐骗,对商品流通又有消极作用。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有冲破牙行把持的倾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全部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