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少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谦 少将(1955)

  王谦(1900—1973),河北省永年县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了冯玉祥西北军孙连仲部,该部河北人居多。大革命时期,刘伯坚、邓小平、刘志丹曾在该部中开展过工作。1930年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战败,孙连仲率部被蒋介石改编为26路军,并被派往江西宁都参加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军事行动。1931年12月,26路军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这支本受过共产党进步思想影响的军队,在军中共产党员刘振亚袁血卒的策动下,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率第26路军1.7万人,在围剿红军的前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为第五军团,王谦将军随部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中央红军一员。1932年,于起义的次年,王谦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先后任红十五军政治部宣传员,红五军团补充团连指导员、总支书记,补充3师1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电台指导员,红31军特务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王谦将军随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血战湘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强渡大渡河,穿越人迹罕至的草地,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全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4年10月至陕北吴起镇后,进入红军大学(即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王谦将军随刘伯承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一二九师党委决定抽调大批干部组成数十个工作团,奔赴太行山区各县发动群众,建立革命组织和抗日武装。

  1937年10月下旬,王谦将军作为黎城工作团团长,带领由老红军、红大学员及部队营连干部组成的工作团,进驻山西黎城县,积极宣传我党抗日统一战线主张的同时,宣传八路军的“平型关大捷”、“夜袭火烧日寇阳明堡机场大捷”等战斗胜利成果,并结合古今历代爱国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故事,发动人民群众,团结地方爱国上层人士,激发增强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工作团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如农民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先锋队、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歌咏队、活报剧宣传演出,宣传男女平等,为部队做军鞋,帮助护理八路军伤病员。经工作团的有效发动,一些有爱国思想的富户把仓库存粮拿出来,有的拿出余款,有的甚至把埋在地下多年的金银财宝挖出来,支援八路军抗日。工作团帮助教育训练的地方抗日武装,有1200多名青年加入了八路军、游击队和牺盟会,走上抗日一线。

  在日寇侵犯黎城时,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王谦将军带领着工作团和直接领导的黎城漳河游击队,坚壁清野,转移百姓,稳定民心,一直在县城附近活动,打击出城的小股敌人,破坏敌人的公路、电线,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还配合八路军主力七六九团夜袭黎城,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组织的响当铺伏击战。王谦将军和工作团卓有成效的发动工作,使黎城的老百姓抗日热情空前高涨,抗战的局面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随后,王谦将军随部挺进到冀南,回到了家乡我们邯郸这一带。他陆续担任了冀南军区青年纵队组织科科长,第11团政治处主任,坚持敌后抗战,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底起,日寇对华北及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的残酷大扫荡,在炮楼林立、交通网密集而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王谦将军随部与敌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游击战。1943年,王谦将军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王谦将军任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42旅政治部副主任,后调任华北军区衡水军分区副司令员,在平津战役时,他运用自己原西北军关系,和北平守军高级军官联系,为促使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确保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谦将军先后担任华北军区衡水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财务部政治委员,华北编外人事部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编外人员事务管理部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8月24日,王谦将军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