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环境心理学汉语拼音:huɑnjinɡ xinlixue;英语: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人们关注环境和行为关系由来已久,19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生态学,是环境心理学主要的学科渊源之一。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生态心理学,作为环境心理学的前身,强调物理情境在整合人类行为中的作用,集中研究物理环境对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的影响。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议正式提出“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在随后的20年中,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心理学分支学科逐渐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不仅涉及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建筑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等方面。环境心理学的特点:一是将环境–行为及其关系作为一个单元整体来研究,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问题指向的学科,主要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寻求问题的解决,也力求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性,建立起理解相似问题的理论框架。三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大多涉及多个专业背景。四是需要采用综合的和折中的方法,研究对象多为其他学科研究中需要控制和消除的“环境”变量。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唤醒理论、环境负荷理论、应激与适应理论、私密性调节理论、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境理论、交换理论等。环境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更多地针对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等具体特点,探讨环境应激刺激(如温度、噪声)、态度和行为对犯罪、人口和灾难等问题的影响。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对一些极端的隔离和局限的特殊环境如极地环境(南北极考察站)、海底(潜水器)、太空(太空舱、空间站等)与人的行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研究也日益引起研究者和实际应用部门的重视。

  环境心理学未来的研究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①全球环境变化。②群体间暴力和犯罪。③新的信息技术对工作和家庭的影响。④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消费,会对促进健康的环境策略感兴趣,关注社会老年化进程。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