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考古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环境考古(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揭示人类及其文化形成的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的考古学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考古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60年代形成为一门学科。该学科与第四纪地质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物候学土壤学古气候学等关系密切。包括地质考古学考古动物学考古植物学等内容。环境考古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同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研究的重点为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代初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随着环境考古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完善,许多重大考古学课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环境考古学的支持。如可通过遗址生态环境的复原,全面了解当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探知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研究环境与人类起源和演化的关系;了解农业起源与环境的关系等等。

  环境考古学的一项重要研究手段,是孢子花粉分析技术。孢粉相当于植物的精子,产生于植物雄花花囊中,其外壁坚固,可在土壤中保存百万年之久。孢粉的大小和形态,代表着植物的不同科、属。一般而言,遗址中的孢粉分布可反映古代当地植被的基本面貌及人类使用植物的基本情况。采用这一技术,可确定遗址各文化层的年代;了解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历史;了解古代与环境直接有关的文化发展状况,如农作物的起源和扩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