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瓷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文献记载,东瓯瓷器自古已誉满天下。1700年前的西晋名人杜育在《荈赋》中曾写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这是最早记载瓷器产地的文献之一。晋人潘安《笙赋》中有 “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这里的“缥瓷”就是瓯窑所产的青瓷。

  瓯窑发展到唐代以“西山窑”为代表,更是在继承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丰富了纹饰和造型,其中一种名为“急须器”的瓷器更一度远渡重洋,出口日本,享誉东洋。

  根据文物部门考证,温州的瓯窑遗址分布广泛,距今已查明东汉至元代窑址150余处,分布在永嘉、瑞安、乐清、鹿城、瓯海等地。

  瓯窑烧制的产品多为:壶、罐、钵、碗等。胎质坚硬,外施不甚透明的淡青釉或透明的玻璃釉,有的釉层中呈现开裂纹片。

  长期研究瓯瓷的省、市陶瓷协会副会长陈景炜介绍,“瓯”在古时有碗的意思,仅我市现已发现的瓯窑遗址就有150多处,可见瓯窑当时的火爆程度。他说:“两晋、唐、宋等时期,温州民间几乎家家户户用的都是瓯窑烧制的器皿。”

  不过我们现在吃的饭碗,比起瓯窑出土的碗可谓“小巫见大巫”。在瓯北龙下村唐代瓯窑遗址中发现的碗,以直径20cm以上的为多,个头大如汤碗。

  虽然在民间颇受欢迎,但瓯窑却非官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主流”。从已发现的窑场数量和生产规模来看,瓯窑不如越窑,从瓷器的制作和纹饰方面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当时达官显贵所用的瓷器大部分是越器,在社会上影响也应该是越窑大而瓯窑小。

  然而,到了宋元之交,由于竞争激烈,瓯窑渐渐走下坡路。随着毗邻的龙泉窑的崛起,精美的龙泉青瓷产品占据了国内外市场。及至明朝,江西景德镇白瓷和五彩瓷兴起,瓯窑青瓷一时四面楚歌,从此逐渐在历史中销声匿迹。抗日战争时期,西山陶瓷厂虽也生产工艺瓷器,但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瓯瓷。

  如今,除了试验一些仿古工艺品,瓯瓷的生产已是一片空白。

  瓯瓷的烧造技术断层已久,如何将失传的瓯窑工艺重新拾回?这个大难题摆在了陈景炜等一批旨在复兴瓯窑的“发烧友”面前。近半年来,以陈景炜为首的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这支民间团队,经过上千次的实验,已经熟谙瓯瓷烧造、釉下彩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陈景炜指着研究所墙上的一大串瓷片介绍说,这些或圆形或椭圆的小瓷片,每片都被标上了序号,看着相似其实他们的诞生过程却都不相同。“每片都是用不同的陶土配方打造,而且在窑里面‘待’的时间也各不相同。”陈景炜说,为了试验出瓯窑青瓷出炉的最佳温度,他还在1200度-1300度的窑温度中一度一度进行调试,可见功夫之深。

  不完全统计,陈景炜实验烧制的瓷片已接近千片。经过“千锤百炼”,对照古瓯窑遗址发掘的瓯瓷样本,加上过去多年在景德镇、宜兴做陶瓷的丰富经验,总算让陈景炜摸索出了最接近瓯窑青瓷的制作工艺,拾回了老祖宗的手艺。

  有专家建议,要重新给瓯瓷注入生命力,就是要开发瓯瓷的经济价值,在保留瓯瓷特色元素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推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瓯瓷产品。

  陈景炜透露,新的瓯瓷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创新,注重产品的“礼品、商品”属性。“瓯瓷美观、大方,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适合成为温州的城市礼物,作为对外宣传温州的一张城市名片。”陈景炜说,瓯瓷的经济价值也在考虑之中,瓯瓷可以开发作为本地特产的精美包装,目前他们已与乌牛早茶叶、老酒汗等企业接洽,协商有关合作事项,为瓯瓷开创一条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