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业辅助性行业习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景德镇瓷业从大的方面讲有“烧”“做”两大行,即烧窑业和成型业,围绕这两大行有原、燃料的生产和供应,有生产工具、窑具的生产和供应,有窑炉的砌筑和修理,有瓷器的挑拣和包装等。其中大部分本身也是手工生产劳动,而且有的是技术性很强的手工生产劳动,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生产习俗。

一、白土业

  是瓷土开采加工,为制瓷提供原料的一个行业。民国时景德镇采用的原料主要有东乡釉果、明砂高岭、星子高岭、西港高岭、祁门瓷土、寿溪瓷土、贵溪瓷土、三宝蓬瓷土、余干瓷土、乐平瓷土、陈湾瓷土等。

  开采的方法主要为竖坑开采法和横坑开采法。加工的方法是先用铁锤将瓷石敲成鸡蛋大小的块,然后将碎块倒入水碓舂成粉末,再将粉末铲入池中搅拌淘洗,待沉淀、去渣、稠化浓缩后,再将其做成长方形的土墩。象明砂高岭、星子高岭、贵溪瓷土等属于土质,故不必粉碎,只须将其淘洗去渣后即可做成土墩。

  经营白土业者,都是各瓷土矿的大、小股东。股东按照股分分得的矿石,在山坞里选择一处或数处水流条件好的地方,建立几根水碓和作坊、住房。再找一名精通制作白土的人,按照生产设备与矿石供应数量,议定全年生产任务和金额,由其承包全年生产。每逢端阳、中秋,白土业老板要给承包人几斤肉和糕点。承包人可以雇请短工,短工多为季节性用工,一般是向在农村就地雇用。有关制作不子的技术和操作由承包人指导。

  白土业老板所生产的白土(即不子),有的是自己与窑户签订一年合同。如所交付的不子,与成交当时的“照子”不符,影响瓷品质量,产生缺陷,白土老板要负责赔偿损失。

  有的白土不子如交给白土行代买,白土行则从中提取10~20%的佣金。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有白土行35户。

二、窑柴业

  窑柴生产行业,是生产烧瓷燃料的一个行业。窑柴,即松木块。民国时,窑柴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浮梁县东、南、西、北乡的通航地区,其次分布在波阳、乐平、余干、万年、婺源、祁门等县的通航地区。其砍伐、加工的情况大致为:由当地柴农先在山上将松树砍倒,砍去枝丫,再把松干运至山下(也有不运至山下的),将其锯成长约7寸的段,然后把木段劈成厚约5分的片。

  窑柴的运输大体分这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柴农用肩挑或车推的办法,将柴片运至河边并堆码整齐。地处偏僻山区的,雨季将砍好的窑柴丢入溪水,顺流漂至入河口处,在那里扎关拦阻,待柴集中一定数量,即行放关。在适宜装船的河段扎关,将柴起坡,并堆码整齐。第二阶段,用木船或竹排将柴片运至镇内。

  窑柴经营行业,是经营烧瓷燃料的一个行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经营窑柴的柴行共有88户。除柴行经营外,亦有由柴农或柴商直接将柴售给烧瓷厂家的。

  购销窑柴,通常以担为单位计量。两夹篮(系用竹片制成的一种运输工具兼衡具,其式样为:上部为“人”字形,下部为方形)为1担。如在镇内交易,则以夹篮为衡具;若在产地交易,则不必用夹篮衡量,只须将“棍”折成合成担就行。计算“棍”数的方法,通常是用尺去测量已堆码好的柴片,测量后再算柴柴片的“棍”数。用于量柴的尺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四八尺,用这种尺测量柴堆,每长1丈6尺、高2尺为1“棍”,这样的1“棍”通常折合为6担;另一种为二五尺,用这种尺测量柴堆,每长2丈、高2尺5寸为1“棍”,这样的1“棍”通常折合为9担。

  民国时,镇内设有由烧瓷业主、柴行老板、柴商组成的窑柴管理机构,名曰“保柴公所”。该所的主事者每届任期3年,每届由三方各自推选代表到这个机构主事。“保柴公所”内设有若干名办事人员和警卫。

  这个机构的职责主要为:(1)负责保护窑柴的安全,制止盗窃和铲剥柴皮。(2)负责衡具(夹篮)的年度检验。(3)调解三方之间发生的分歧或纠纷。机构的日常开支,主要是靠从进镇窑柴征收0.5%的管理费来维持。保柴公所订有这样一条规定:即所有窑柴只能用于烧瓷,居民一律不准用窑柴做饭或做他用,严禁居民铲剥柴皮。如有违者,一经发现,必予重罚。由于有这样一条规定,故当地居民都不敢偷窃窑柴和铲剥柴皮,就连窑柴掉在地上也不敢将它拾回家。

三、制模业

  制模行业,是专为圆器制坯厂家制作与修理印坯用模的一个行业。其经营方式为包办制,即:某制坯厂家一年给某模型店一定数额的包办费,其全年所需的印坯用模便由该模型店包制、包修。以脱胎作坊来说,全年包银为3~10块银元。除此,窑户还要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请一次承包土模店中的老板和师傅们吃次“模里酒”。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全镇设有这类模型店共20家。圆器印坯模型,为圆器成形过程中用于器物内壁定形的模范,旧时人们戏称其为“死人头”。制模的方法大致为:先用水将一定数量的山泥调成稠状,再将山泥的一端制成圆器制品之内壁形状,把另一端制成一凸面。接着将已制成制品内壁形状的一端置于预先制好的器物内,用手拍打,至其形状与制品内壁的形状完全相同时,将其置于一旁。待它干燥后,即将其置于利坯车上修平。

四、制刀业

  制刀业是专为制作利坯刀具的行业。这个行业。旧时只有瑞州(今高安)人在镇经营,技艺不传于外地的人。它与圆器窑户是世袭的“宾主制”。镇内习惯每年演戏要从“三把刀”(坯刀、蔑刀、屠刀)开始,坯刀享有首先看戏的特权。坯刀与制瓷业交易时,采有两种方式,琢器作坊需要坯刀随时可买,按重量计价,一般是二分银元一两。圆器作坊则按利坯工的人数与制作的种类,实行全年承包定位,始脱胎作坊,全年的包银一般为10块银元左右。

五、制筛业

  制筛行业,是制作、出售瓷用绢筛、钢丝筛的一个行业。民国十七年,全镇设有这类筛店共13家,其中:制作绢筛的11家,制作钢丝筛的2家。据记载,当年这13家筛店中,仅2家有售筛权,其余11家只可制筛但无权出售。

六、制笔业

  制笔行业,是以制作、出售瓷用毛笔为主同时兼营用毛笔的一个行业。毛笔,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至今已有千余年的生产历史。瓷用毛笔属毛笔中的杂笔类,专供制瓷、画瓷之用。这种笔具有笔锋尖圆齐整、含料饱满、下料均匀、挥洒自如等优点。制作瓷用毛笔,须经拔、洗、浸、顿、切、配、扎、抖、修等十多道工序。民国十七年,全镇共设有制笔店15家,其时从事这一行业的多为江西临川人,其中又以李渡村人为多。当年的制笔店主要分布在厂前、汪家街两处,其中的“紫兴堂”笔店、“林文堂”笔店均为具有近百年制笔历史的老店。他们制作瓷用毛笔采用的多为透爪锋、盖爪锋、足爪锋、山兔毛等上等原料,制笔亦为祖传之法。两店所制的笔,在景德镇很有名气,深受镇上一些画瓷名家的喜爱,其时陶瓷美术界“珠山八友”所用的画笔大都是从这两家笔店买去的。

  瓷用毛笔种类很多,主要的有如下:

  1. 画坯笔:笔毛为较短羊毫,笔杆为较细竹杆,颇似小楷笔。画坯时,通常用它勾画线条。
  2. 写字笔:笔毛为羊毫或兔毫,笔杆较粗、较长,釉下彩饰时,通常用它写字或绘图过稿。
  3. 双料拖笔:笔毛为羊毫加狼毫。釉下彩绘时,通常用它作小面积深料绘制或平涂。蘸料后,只须将其笔锋捏扁,便可在转盘上画青花边。
  4. 分水笔:笔毛为羊毫,笔杆为较粗竹杆,笔杆下端破为数瓣,破开处夹着笔头。因其笔头歪向一边,故俗称歪头笔。此笔主要用于青花分水。
  5. 双料笔:釉上彩绘时,通常用它画粗线条或写字。
  6. 半料笔:釉上彩绘时,用它勾勒生料或洋料线条。
  7. 勾金笔:彩绘墨彩时,多用它勾勒金水钱条。
  8. 单料笔:釉上彩绘时,用它在已填好的色面上绘画花纹。
  9. 填笔:釉上彩绘时多用它填水颜色。
  10. 油笔:釉上彩绘时,用它在已填好的玻璃白上洗染。
  11. 彩笔:笔毛为狼毫,在釉上进行墨彩、新彩时,常用它在彩料上彩出明、暗两色。

  此外,还有捺水笔、扫灰笔、打箍笔、堆雕笔、锒釉笔等等。

七、木器业

  木器行业,是以制作、出售各类瓷用木器为主,兼营各种民用木器的一个行业。民国时瓷用木器种类颇多,现仅举8类于后:

  1. 各种规格、各种形状之陶车,主要用于做坯、利坯、剐坯、做匣、修匣、修模、印坯、吹釉、画坯、车箍等。
  2. 各种规格、形状之杉木托坯板,如琢器料板、圆器料板、镶器托坯方板、琢器托坯方板、圆器托坯方板、雕塑托坯方板、琢器托坯圆板、制模托坯方板、刁削托坯方板、画坯托坯方板等。
  3. 各种规格、形状之木桶(如圆形储泥桶、椭圆形淘涌、提水之吊桶、挑水之水桶等)。
  4. 各种规格之木盆(如浇釉盆等)。
  5. 各种规格、形状之木桌(如画桌、开窑桌等)。
  6. 各种规格、形状之木凳(如揉泥凳、捧坯凳、开窑凳、茭草凳等)。
  7. 各种规格、形状之木扁担、木杠。
  8. 各种规格、造型之木架(如画坯架、画瓷大马架、画瓷小马架、码瓷木架、放坯坯架等)。

  各制瓷、烧瓷、彩瓷厂家添置木器时,有的是随时到木器店买取现货,有的是提前到木器店定制,也有的是自己买好木料雇木工来厂制作。

八、竹器业

  竹器行业,是以制作、出售各种瓷用竹器(篾器)为主,兼营各种民用竹器(篾器)的一个行业。民国时,竹器行业生产的瓷用竹器(篾器)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

  1. 各种规格、形状之竹端,主要用于舀釉浆、泥浆、料浆、清水等。
  2. 各种规格、形状之瓷篮(篓),主要用于盛装瓷器、装运原料、包装瓷器、装料泡浸、装运瓷土等。
  3. 各种规格、既长且薄之条形黄篾片(如刹利篾之类),主要用于围箍匣钵、捆扎瓷器等。
  4. 各种规格、形状之竹椅(如竹椅、竹凳、竹坐垫之类),主要供工人生产时坐。
  5. 各种规格、形状之篾筛(如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篾筛),主要用于筛料。
  6. 各种规格、形状之竹刷,主要用于洗刷制瓷设备、工具等。
  7. 各种规格、形状之挑坯架,主要用于挑坯入窑。
  8. 各种规格、形状之篾箕(如有甩、无甩篾箕),主要用于装、运原料。
  9. 各种规格之竹扁担、竹杠,主要用于挑运、扛运原料、瓷器等。

  篾业集中在黄家洲,约有几十家。大多数是都昌人经营。也有少数为乐平、万年县人。学徒虽不限籍贯,但各自多带本籍人。学徒期为三年,每年有一担米。出师时,要请出师酒,否则,不得自行开业,要继续在师父店劳作。篾店经营比较自由,窑户与匣户可任意到篾店购买所需篾件,没有宾主交易上的限制。

九、匣业

  匣钵亦称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经营制作这容器的行业就是匣业。匣钵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提高装窑密度,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

  匣业以其制作器形的大小,分为“大器”和“小器”两类进行生产,过去有大器匣钵作坊(大器厂)和小器匣钵作坊(小器厂)之分。大器作坊制作的匣钵为园形,上大下小,平口凹底,每个匣内只能盛放一只瓷坯。二白釉、四大器以及灰渣器等业所制盘、碗类烧成,都用这类匣钵。小器作坊制作的匣钵上下大小一样,平口平底,有园形、方形和椭园形等类,一只匣钵内可放五个甚至数十个瓷坯。除圆器类一部分不用,其余都用这种匣钵。在一些旧规和做法上,大器作坊与小器作坊有的相同,有些则有区别。

  凡经过3年学徒正式出师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只要不改变原来的招牌,都可以开业办厂。如果不属上述人员办厂,则必需把全镇会做匣钵的师傅们,包括转业、失业以及内行老板,邀请到酒楼吃餐“新江酒”,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方可开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镇共有大器制匣厂家80户,540名工人;小器制匣厂162户,585名工人。

十、挛窑满窑业

  挛窑指砌窑、补窑。满窑即装窑。这两种技术性工作分别形成了两种行业,在清末有两行三店的说法。两行指挛窑行业和满窑行业;三店就是挛窑店、抹泥店、满窑店。

  挛窑行的挛窑二字,是景德镇瓷业中的民间习惯用语,指砌窑、补窑的专业,这是一种专门技术。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中说:“结砌窑巢,昔不可考。自元明来,镇土著魏姓世其业。各窑小损坏,只需补修,今都邑人得其法,遂分业补窑一行。然魏族实有师法薪传,余尝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 泥自靠结砖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糖浆,亦不同泥水工所用者。”按这段记述,砌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本地人魏姓世传技法,到清嘉庆间,魏姓人绝,其手艺由都昌人学得,并因此发展而分为补窑一业。

  满窑则是装窑的俗称。蒋祈《陶记》中称为障窑。在景德镇也称为码窑,与满窑并称。因技术性很强而形成了一种专门行业。有“一满、二烧、三歇火”之说。

  挛窑店,是专门从事砌窑补窑的店。民国时,镇上两家挛窑店,一在彭家上弄,一在龙缸弄,都是都昌人余姓经营,每家有十多个工人。他们有个独特的规矩,即老板由技术工推选,轮流担任,一年一换。任务是收钱、管帐、派工。

  抹泥店,是专门为砌筑槎窑抹泥的一个店。在砌筑槎窑时,把泥抹在窑壁上,其技术性较强,人手很少。解放前,景德镇由李姓操持其业,成为独家经营。

  满窑店,基本方法是将已装好坯件的匣钵,按照不同的烧成要求,分别安放在窑室内不同的位置上,并在各根匣钵之间预留出适当的空隙,使之成为火路。满窑实际上是烧窑业的一个工种,但因他技术性强,劳动艰苦,便成为一个专司其事的行业。民国时,景德镇有四家满窑店,他们按地段分别设在邓家岭、牌楼里、凌阁居、金家弄,每家只有十多个工人。

  由于“三店”的存在,所以每家窑户都要与之拉好关系,不管是否建窑或修窑,都要预付一笔钱给挛窑、满窑店作为一段时间内的保修费用。槎窑的窑户,还要同抹泥店拉好关系,预付保修金。如果不这样做,则需要请人修理时,“三店”会不予理睬或有意拖延。

  同挛窑行业联系较紧密的,还有个制砖行业,这个行业是制作窑砖砖坯的一个行业。当年窑砖不仅全由都昌人生产,而且被曹、余两姓所垄断。制砖的原料主要有黄土、红土、砂土3种。黄土,粘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由于十八渡一带广布这3种土,所以窑砖生产集中在这一带。民国时,全镇共有制砖户17户。其时各烧瓷厂家建窑、修窑所需之砖坯均是到各制砖厂家去购买的。砖坯买回后,由各烧瓷厂家分批装入瓷窑烧成响砖(烧熟后的砖块,敲起来当当响,俗称响砖),然后用于建窑或修窑。

十一、茭草业

  茭草业即以干稻草(禾杆)为主要材料包装瓷器的行业。以包装为中心工作环节,茭草业有把桩、看色、茭草和打络子四个行头。在这些行头中有各自不同的生产管理习俗。

  1、把庄:专为瓷商从窑户家提取瓷器到茭草行,并把茭好的瓷件,堆集一处待运。他们的力资计算不同于镇内的搬运行业。不按路程和数量计算,而是从瓷商提货单上的价格中提成。他们都是使用着一根先辈创造的特制扁担。这根扁担说明与瓷商业世袭的“宾主”关系,即使挑不了,瓷商也不得雇请他人,而要由持扁担者去找人挑担。在小黄家弄一带的茶馆里,经常坐有不少吃茶待雇的人员。

  把庄有吉安、南昌、新建三帮。各帮只收本籍人为徒,非本籍人,不得作为徒工。学习把庄,一般有3 ~ 6个月就可出师。要求是能把那根两头翘起各端下装有一个活动连环的扁担运用自如,并穿插在茭草工的作业间,不出声响,不散筒口。还要懂得堆放瓷件,即以瓷客提货单位,将品种、数量分类,先堆成小堆,而后归成大堆,不得混淆。如发现有了差错,把庄要负赔偿的责任。

  2、看色:看色又叫汇色,是专门为瓷商检验购进的瓷器质量和将合格瓷器交与茭草工茭草的行头。当把庄将瓷商购买的瓷器挑进茭草行后,他要认真全面地检查瓷件的花色、数量和等级是否与提货单上一致。如发现不符合的瓷件,在10 ~ 20%间,他有权要把庄挑回“打换票”。超过这个限度,还可建议将瓷器退货。除此,他要将已茭好草瓷器的品种、数量开写条子,以便茭草工向茭草行结算工资。茭草行设置看色是景德镇瓷业中独有特点,这样做既在瓷器质量上对瓷商全面负责,又对茭草的工作量、给予复核,免除了茭草行在与茭草工结算工资时的扯皮现象。

  茭草:茭草是包装瓷器的传统行业。其中有茭草工自己开办的茭草行。茭草行除了上代传下来的字号外,新开办的必需有各客户和该行会同意,并缴交一担米的入会金,方可开业。

  茭草以一条“凳”为单位进行作业。每条“凳”,民国前五人为一组,以后改为三人一组。具体分工为一个打草结,一个茭瓷器,一个卷草带扎篾。类似“流水”作业。

  茭草业从农历十月初一到第二年三月初一,习惯在每条“凳”头放上一个匣钵燃着木炭和在劳动中围条白色围裙。“白围裙”的来历是纪念为工人利益而牺牲的工人领袖。

  还有个“草扛会”的组织,专门承揽从河边挑运稻草至茭草行的业务,凡是出了师的,都可参加“草扛会”。每挑一组稻草,有6个铜元的力资。“草扛会”每年七月半有次集会,这时会员也可享用一次加餐。

  打络子:打络子是在茭好了草后的瓷件上,再用竹篾组成个网格,起加固瓷件作用。只有到青藏及东北等较远地区的瓷件,才需用这个行头。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不多,大都由祁门、务源人经营。打络子要学徒5年,学徒期间只有膳食和很少的零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