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画禅室随笔》,书画杂论,四卷。明代董其昌著。传世版本有康熙庚子长洲杨氏刊本、《金台别集》本、乾隆中董氏刊本、掞藻堂刊本和《艺林名著丛刊》本等。

  《画禅室随笔》四卷,卷一为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四子部,皆论书法之语;卷二分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四子部,皆论画之语,其中多为手迹题跋之文,凡所评定,颇得书画三昧,作者于此道解悟甚深,故谈言切中要旨,足为艺事指南之助;第三卷分记事、记游、评诗、评文四子部。董其昌对于八股文最有法度,所以评文多谈制艺,实有可采之处。但其中亦不免有舛误之处,如以陆龟蒙《白莲诗》误为皮日休所作等,但瑕不染玉,可采处实多。第四卷亦分杂言上、杂言下、楚中随笔、禅悦四子部。杂言上、下,皆为小品、闲文。楚中随笔,为册封楚王时所作,可以作为史料之参考。禅悦一门中,董其昌颇推崇李贽、陶望龄诸人。

  《画禅室随笔》共分十六门,其顺序为: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记事、记游、评诗、评文、杂言上、杂言下、楚中随笔、禅说。其言书画之旨,皆深造微妙,其要领归纳为“运笔”和“用墨”。 每则均有概括性的名称,提示其内容,若网之纲以领全文。其中前四则为论书部分,记事一则亦涉及书画。论用笔,主张不能“信笔”,要“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并须将用笔和结字结合起来。论结构,他认为必须“长短错综,疏密相间”,应避免“正局”,力求“巧妙”。论章法,他以为是书法艺术的“一大事”,须作深入研究并有书法实践方能明白。又以《兰亭》为例,说明它被尊为“神品”的理由,并加以引申,提出“山阴矩度”的问题。论用墨,他认为“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更把它置于用笔之上。论学习传统,他主张要脱胎换骨,“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论书法境界,他主张“古淡、风流”,反映作者的个性。其中论用笔、论章法、论用墨最有创见。把用墨置于用笔之上,把“淡”的人生观和艺术精神直接与“淡墨”相联系,更是他的独创。

  《画禅室随笔》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主张,不仅影响了清代前期的书风,而且也影响了清代前期的书学理论。可以称之为明代的重要书法论著,系统性强,能循书史发展脉络之踪,文思畅达,至今也不失为学习、借鉴的书学大作。

参考资料

  1. 《中国画论辞典》,陶明君编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2. 《中国学术名著大词典•古代卷》,吴士余、刘凌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