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毒性肝炎汉语拼音:Bage;英语:viral hepatitis),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

类型

  肝炎病毒已发现 5 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可能还有其他类型,如己型等尚未肯定。5型肝炎病毒中除乙型为DNA病毒(嗜肝DNA病毒)外,其余 4型均为RNA病毒。从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的特点来看,5型肝炎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甲型和戊型。其共同特点为:

  ①均经粪-口传播;

  ②可散发,亦可引起暴发流行,常有季节高峰;

  ③不变慢性,故与肝硬变、肝癌的发生基本无关。

  其不同点是:

  ①甲肝主要是儿童发病,戊肝主要是青壮年发病;

  ②孕妇患甲肝时病死率不高,孕妇患戊肝时病死率很高,可达10%~20%,越是妊娠晚期越高。

  第二类为乙肝、丙肝、丁肝。其共同特点是:

  ① 主要通过肠胃道外(特别是血液)传播;

  ②多为散发,一般无暴发流行及季节性高峰;

  ③易变慢性,与肝硬变、肝癌的发生有关。

  其不同点是:

  ①乙肝病人血中病毒量很多 ,故较易检测,母-婴传播也很重要。丙肝病人血中病毒量很少,故检测较难,母-婴传播不如乙肝重要,丁肝病毒为缺陷病毒,如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协助便不能复制成完整丁肝病毒,故丁肝病毒只能感染乙肝病人。5型肝炎在中国均广泛存在,其中以乙肝最为严重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即达全国人口的10%左右,病人也达数千万。甲肝在中国也普遍存在,其发病情况与各地区的卫生条件密切相关,丙肝主要与输血及血制品(特别是血浆)密切相关,目前在国内也普遍存在。丁肝也存在于全国各地,但不太严重。戊肝常引起水源性及食物源性的暴发流行,但散发病例也不少见。

临床表现

  除甲、戊两型不引起慢性肝炎外,其余临床表现均基本相同: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又可按有无黄疸而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② 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3种。

  ③淤胆型肝炎。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慢性肝炎,又可按病情轻重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

诊断

  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临床诊断,一部分是病原学诊断。例如,急性黄疸型肝炎,甲型,前者为临床诊断,后者为病原学诊断。也称为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诊断主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转氨酶、血清胆红素 、血浆蛋白等 )、流行病学资料( 如接触史、输血史等)。必要时需要参考肝脏病理(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的结果(如慢迁肝和慢活肝的鉴别就常需参考病理诊断)。病原学诊断则主要依靠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资料:甲型肝炎的诊断比较简单,抗甲肝IgM抗体(抗- HAV IgM)阳性,即可诊断。其余检测方法均不常用。乙型肝炎的诊断比较复杂,因其检测的项目很多,如表面抗原( HBsAg )、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抗-HBc)、e 抗原(HBeAg)、e抗体(抗- HBe)、乙肝病毒核酸 (HBV-DNA)、DNA聚合酶(DNAP)、前S1抗原(Pre- S)及其抗体(抗- Pre- S1),前S2抗原(Pre- S2)及其抗体(抗- Pre- S2)等。一般说来抗原(HBs- Ag、HBcAg、HBeAg、Pre- S1、Pre- S2)、HBV- DNA、DNAP 阳性常表示体内有病毒或其核酸存在。抗- HBs 阳性常代表人体已有免疫力、抗 - HBcIgM阳性常表示体内可能仍有病毒、抗- HBcIgG阳性常表示为既往感染,抗- HBe阳性常表示传染性小,抗- Pre- S1、抗- Pre- S2阴性常表示病毒有可能被清除。丙肝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检测抗- Hcv和Hcv- RNA,两者均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丙肝痊愈后抗- Hcv仍可持续数年;丁肝的诊断可依靠检测抗- HD、抗 - HDIqM、HDAg、HDV- RNA;戊肝的诊断主要依靠抗- HEV阳性,如有较好的检测抗- HEV IqM的试剂盒当更有价值。

治疗

  根据不同病原而定。甲肝和戊肝不变慢性,仅需对症治疗。孕妇戊肝则应警惕重型肝炎的发生。急性乙肝(抗- HBc IqM强阳性,抗- HBcIqG阴性)预后较好,不需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抗- HBc IqG阳性)如有条件最好应用抗病毒疗法。急性丙肝3个月未愈者也最好抗病毒治疗。丁肝同乙肝。慢性肝炎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疗法,包括合理的营养(高蛋白饮食)、合理的休息,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疗法、减轻肝脏炎症疗法、减少和防止肝脏纤维化疗法、改善血浆蛋白和氨基酸谱的疗法等等;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是减少和防止肝脏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以延长病人生命。必要时可进行肝脏移植。

预防

  甲型和戊型肝炎预防的重点是搞好水- 粪管理、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也有一定作用。乙肝的预防重点是全体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中国就可以在一、两代人之后基本控制乙肝。其他易感人群,如学龄前儿童、HBsAg 阳性者的配偶等也应接种。预防经血传播,如注射器、针灸针的严格消毒也很重要。丙肝的预防重点是对血源及血制品的严格管理。疫苗的研制也应重视。丁肝的预防基本上与乙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