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痛经汉语拼音:Tongjing;英语:Dysmenorrhea),月经前后或经期间的下腹疼痛。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明显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又称功能性痛经。常见于初潮不久的年轻患者,多由精神紧张、恐惧、对痛敏感、体质差等引起,或因子宫颈口狭窄,子宫过度屈曲,经血排出不畅所引起。生育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指由生殖器官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痛经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血中前列腺素水平升高有关,分泌期子宫内膜能合成较多前列腺素,经期内膜脱落而释放出来。临床表现为经前数小时开始感疼痛、逐渐加剧,历时数小时,偶有持续2~3日者。疼痛可为阵发性痉挛样并放射至肛门及腰骶部。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剧痛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甚至昏厥。膜样月经常在第三、四天时疼痛最重,膜状物排出后缓解。主要是对症处理,如局部保暖,用止痛药及弱镇静药,一般不用吗啡类,以免成瘾。痛经多发生在有排卵月经,故可用乙烯雌酚治疗,每晚一次,自月经第六天起用,共用20天,连用3个周期;也可用避孕药以达到抑制排卵的目的。继发性痛经应先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