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派拼音bái shān pài),(英语:Baishan Pai),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在中国新疆地区的派别之一。又称白山宗,俗称白帽回。

  相传15世纪初,中亚人麦赫杜米·艾孜木在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开始传播。后由其子穆罕买提·依敏和伊斯哈克吾力兄弟继承,成为南疆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库车、阿克苏、英吉沙尔等地宗教首领,为了争夺统治权,各自扩大势力范围,在争战中,分裂成两派,穆罕买提·依敏派被称为依禅卡朗派,即白山派;伊斯哈克吾力派被称为黑山派,一称黑山宗,俗称黑帽回。

名字由来

  关于白山派与黑山派名称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当时取得蒙古人支持的为白山派, 获得拔达克山-坎居提支持的为黑山派。

  ②因穆罕买提·依敏的跟从者多居阿图什北面,有白色大山,故名白山派;伊斯哈克耶的信徒聚居在叶城、叶尔羌,西面有黑色大山,故名黑山派。

  ③两派因追随者以白旗、黑旗为标志而得名。后世逐渐衍变为白山派信徒戴白帽,黑山派信徒戴黑帽为标记。两派的教义基本一致,只是在斋拜仪书上略有不同。白山派主张默诵真主赞颂词。黑山派则主张朗诵赞颂词,两派为争夺政权进行了几十年的流血战争,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统一南疆后,20世纪初,两派的区别才逐渐消失。

相关影响

  两派在新疆地区的斗争及其家族在南疆地区的统治,影响极为深远:

  (1)导致了和卓封建贵族势力的形成和察合台后王诸政权的削弱与灭亡。

  (2)两派之间长期的教派斗争与权力之争,对南疆地区的社会生产与安定造成很大危害。

  (3)一些和卓以“圣裔”名义出游内地,传播苏菲主义,对甘肃、宁夏、青海门宦的产生与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苏菲主义道乘上,该派源自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因其修道方式称“米斯克耶”,故为新疆早期依禅派别之一。主张“教乘”与“道乘”并重,静修默念“迪克尔”(即赞词),实行依禅世袭制度,设有依禅(即首领、导师)、谢赫(即麻札管理人)、哈里发(即弟子)、苏皮(即修士弟子)、阿皮孜(即领导诵经)等教职,每年在5~6月、8~9月间举行两次朝谒麻札活动。与甘肃宁夏青海的虎非耶学派的一些支系门宦有道统师承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