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主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再以王親國戚關係,依次排列而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之句子。

  《百家姓》四字一句,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一千多年來,成為塾學村童必讀之書,廣為流傳。《百家姓》是中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迷。根據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元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西元十四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蒙古字的語音、筆劃對應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並不完整,流傳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錄完整。它總共記錄了438個姓氏,其中408個是單姓,有102行組成,38個是複姓,編成15行。最後一行是百家姓終,即百家姓完結篇,由118行構成,共有472個字。

  清朝後期又出現了另外一本有關百家姓的書——《增廣百家姓》,書中記錄了444個單姓,60個複姓,結束語為“百家姓序”。

  《百家姓》不僅只在漢族中廣為流傳,其譯本也在與漢族有著友好往來的少數民族中傳播,如: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見百家姓的深遠影響程度。

內容

百家姓
1

     

    

    

2

   

   

   

3

   

   

   

4

   

   

   

5

   

羿   

   

6

   

  宿 

   

7

   

   

   

8

   滿

 祿  

   

9

   

  萬俟司馬 上官歐陽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赫連皇甫 尉遲公羊

10

澹台公冶 宗政濮陽 淳于單于 太叔申屠

公孫仲孫 軒轅令狐 鍾離宇文 長孫慕容

鮮於閭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子車

11

顓孫端木 巫馬公西 漆雕樂正 壤駟公良

拓跋夾穀 宰父谷梁  

段幹百里 東郭南門 呼延 羊舌微生

12

  梁丘左丘 東門西門

 南宮  

第五 百家姓終*

  注意以下姓氏的繁簡:

  淳于單于鮮於

  • 最後一句“百家姓終”並不計入504個姓氏。其中與前文重複,二字雖均可做姓,但十分少見。

漢字姓氏有多少?

  漢族非常重視血統淵源。家家有族譜,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黃帝時代。

  黃帝有子女廿五人,分封十二個姓氏,後代子孫,播遷不同地區,因地改氏,而演化出數千個姓氏。

  殷、商時代,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那是母系制度的時代;每個家庭以母為主。到了周朝,男子亦稱姓。這時社會轉入父系制度時代;戰國時姓氏通用,統一起來,以至於今。

  漢族到底有多少姓氏,沒有統一的說法。據《萬姓譜》載:單姓三千零三十八個,複姓一千六百十九個。正在複姓中,有三字姓六十六個,四字姓兩個。

  北宋初年,吳越國王錢時代所編之《百家姓》,收錄了五百六十姓,其中單姓四百六十個,複姓六十個。當時宋朝皇帝姓趙,故以趙為首姓;吳越國王姓錢,故以錢為次姓。再以王親國戚關係,依次排列而為“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之句子。四字一句,易讀易誦;一千多年來,成為塾學村童必讀之書,流傳最廣。

  宋代莆田人鄭樵所著《通志》,收錄了2117姓。

  元代馬端臨所著《文獻通考》,則收錄了3736姓。

  明代吳沈所著《千家姓》收錄了1968姓。

  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研究員和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編纂的《中國姓氏大辭典》共收錄了23813個漢字姓氏。其中,單字姓6931個,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

  除漢族以外,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均存在使用漢字姓的情況。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國人姓氏超過7000種,漢族和少數民族姓氏大約各占一半。

  近代一百多年來,中國內地和港澳臺地區流向海外的移民不斷。他們後裔中很多人已經不識中文,但是一提到其姓,往往認識自己的漢字姓。特別是遇到來自於中國內地或港澳臺地區的同姓人,會感到十分親近。在這裡,漢字姓已成為海外華人相互認同的首要識別符號。

中國大陸百家姓依人口排序(2006年1月)

  2006年,中國調查百家姓次序,袁義達主持完成。這項調查共涉及1110個縣市,2億九千六百萬人口的資料,獲得姓氏4100個,經過省籍、地區、縣市三級人口比例的統計排定。調查發現:李、王、張三個大姓人口均接近1億,都超過中國總人口的7%;占中國總人口1%以上的姓氏共有18個,占人口0.1%以上的姓氏共有129個,而這129個姓氏的人口約占中國總人口的87%。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是當今中國的十大姓氏。

1
2
3
4
5
6
7 ),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歐陽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滿

中國大陸百家姓依人口排序(2007年4月)

  2007年中國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統計:王姓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7.25%。這個排名跟2006年1月中國科學院的統計有差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姓與氏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區別:

  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只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認為,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薑,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在先秦時代,姓與氏的區別還在於,姓是不變的,而氏則不斷變化。春秋時晉國叔向說,“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貴族,卻存許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個氏族之一。姓和氏的產生和區別是由氏族制和宗法制決定的。

  姓與氏來源於原始時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稱。那時每一個氏族都有一個用圖騰物作標誌的名稱。圖騰物既是氏族感生神靈,又是族名。當氏族經過發展,逐漸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構成的胞族集團,每一個新氏族都為自己想了新的名稱,原先的氏族名稱就成為胞族的名稱了,胞族繼續發展,分成若干胞族,構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稱(即更早先的氏族名稱)又轉化為部落的名稱。部落中的每一個氏旅既有自己的氏稱,又有據以聯繫血緣遠近的胞族稱(舊氏)和部落稱(更早的氏)。這種不同層次的氏稱,大體相當於先秦時代姓與氏的關係。如《左傳》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兩個胞族八個氏族,叫伯奮氏、仲堪氏、叔獻氏、季仲氏(此四氏為一個胞族),伯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為另一個腦族),而八個氏又都屬於高辛氏。

  姓與氏的區別,由“姓”“氏”本身的意義也能看出來。《說文》:“眾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故稱天子。因生以為烴。” “感天而生”招始祖所感生助圖騰物,西周以後被附會為“天”。 “因生以為烴”實指因圖路稱號作為姓。可見“姓”本義指所感生之物,如“姬”得名于熊跡,“擬”得名於蔻隊 “子”得名于燕卵等。

  “氏”本義指氏族,氏族即文族,指分菜的各族。從語音看, “氏”與“支”古音同。氏既是文族名執當然每當分氏都要產生新的氏了。 春秋時代,貴族通常以祖父的名號[如名、字、謹、封邑 等)為氏。這是什麼道理呢?原抵那時並非人人都有氏稱,只 有代表氏族的族長才被稱為某氏。而這個氏名,又是氏族始祖的 名號。假設那時王常壽命為三代同堂,而氏族又是岡一始祖的無 代以內子孫所構成,不難算出,任何人在世時都不可能成為氏族 始祖並且以他的名號作氏族名,只有當她的第五代孫出現以後,他的後代才成為獨立的氏族而以他的名號作氏稱。由於族長是在 世的最高輩摘長考,gz麼,在正常情況下正好是始祖的嫡長孫作族長。   《左傳•隱公五年》把台串公兒子公子軀追稱為“威信伯”’ 孔穎達《琉》雲,‘諸侯之子稱公執公孫之於 不得袒諸民乃以王父(祖父)字為氏。計艘伯之孫乃得以減為 氏。”就是說,當公子嘔(字子咸)成為氏族始祖吮他的孫子 做族搔才開始以“威”為氏。這時使脫離公室嫡族了。上文巳說別任何一個氏族(不論大家小宗),它本身都有 一個嫡系往下南嫡系的每一代族長都保持該氏作稱號而不變。所以,氏一方面不斷變化而產生新民,另一方面又將一直流傳下 去(除非嫡系核滅或其他特殊原因)。到兩漢以後,隨著宗法制 在政治制度中解體,先素本有區別的姓與氏開始合流,合稱為拄氏。從此姓氏不再分大小宗,而由所有的後裔共同繼承。不過,由於皇族、官僚地主和農村中宗法制度一直還存色於是 秦漢以後又產生丁“房”的概念,其性質與先素的“氏”相似。

“百家姓”來源的16種說法

第一種 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收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繫。黃帝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薑

  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薑(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薑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薑”,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薑”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 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年(Zia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答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況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于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宇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泰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買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於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薑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 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宋: 出自子姓. 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 西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 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 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西元前286年, 宋國被齊國所滅. 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遊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于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鐘雍的曾孫于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曆三封少於友于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于陳(河南淮陽)。媯滿死後被諡為陳胡公.其後代便以“陳”為姓氏。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于摩叔于衛,建衛國康叔于孫以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幹伯齡被封于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于深(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于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于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非于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于于秦穀(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用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為威邑(河南汝陽縣東馮東北)。孫林父的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于邾,戰國對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 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于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

  章:出於薑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于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于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于畢,稱為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于受封于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性。顓頊之後,封于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範: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於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于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幹伯禽受封于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怕食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鬥之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濟源縣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于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于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雙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 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複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上本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 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薑: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薑姓。

第六種 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薑姓。郭,為古代時人們在城的週邊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莊公有于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 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字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 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 以諡號為姓氏

  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蹟所給予的稱號。

  穆:出於於姓。春秋時有宋穆公,其後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穆”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未,周族首領季曆死後。其于姬呂繼泣,後被其為西伯。西伯思病死後,其于周武王繼位,並完成滅商大業,建立周朝。武王追說其父為周文王。文王的庶於中有以其諡號為姓的。一出媯姓。齊威王之孫田文,號孟嘗君。孟嘗君避亂到魏國,死後進號文於,其後人以其諡號“文”為姓氏。

  康:周公且之弟叔封地于衛,其死後說號為“廢”,因此又稱衛康叔。衛康有庶於以其諡號為姓氏。

第十種 因避禍、避仇、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于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意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第十一種 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人有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盾王之于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撣。

  劉:出於陶庸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社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上氏改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姓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于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 以數量詞、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為姓氏

  萬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 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亙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眼,改說漢話,並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 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性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 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甯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像後,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

第十六種 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於漢字有許多破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們讀錯。如萬俟.音為Moqi(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壽”。

  區,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音為hè(賀), 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蓋,音為gě(葛),常有人讀為“蓋”(gài)。

  查,本是檢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鏞。

  教,指傳授、教授之意時念jiāo,但作為姓氏時要念jiào。

  任,本義是信任、擔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為姓氏時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同志。

  曾,指曾經、未曾之意時念céng,但作為姓氏時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清代名臣曾國藩,今有香港特首曾蔭權。

  繆,本是修繕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綢繆”時念móu,但作為姓氏時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宮廷女畫家繆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廣東省有大型企業廣晟集團。但作為姓氏時念ché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