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百泉景区:古园林建筑群

  百泉汉语拼音:Bɑiquɑn;英语:Baiquan),中国河南省风景区。素有“中州颐和园”、“北国小西湖”的美誉。因湖底遍布泉眼,故名百泉,泉水自地穴迸出,累累如贯珠,又名珍珠泉。位于辉县市城西北2.5千米太行山支脉苏门山南麓,卫河上游。地处太行山前冲积扇前缘与平原交接处,位于杜家坟和花山岭等三条呈北东方向正断层及一系列断层的断层线上,属于断层泉。加之石灰岩地层垂直溶洞和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降水径流流入地下。百泉正位于裂隙水、溶洞水的出露带。故泉自山麓涌出聚为巨池,长100米,宽40米。著名的有搠刀泉、涌金泉、喷玉泉等。

  殷商时百泉已开凿,《诗经·卫风》中“碧波泉水,亦流于淇”即指百泉。经唐、元、明、清各代开凿扩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防泄水,绕岸砌石,成一长方形泉湖。湖水面积达3.4万余平方米,常流量达4~5米3/秒,水温常年在20℃左右,冬温夏凉。湖水清冽纯净,湖内多鱼蟹及荷藻植物,湖周古树参天。湖畔遍布亭台楼榭和寺祠院殿,山水楼台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有孙登啸台、彭了凡墓、郡康节祠、唐宋石刻碑铭及飞虹桥、清晖阁、湖心亭等。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涌金亭中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1928年所建的湖心亭中高高矗立的“人民百泉”碑,镂刻着百泉饱经沧桑的履历。始建于元朝的清晖阁,原是元朝郭子忠的花园,阁周古柏环绕,绿柳婆娑。

  涌金亭 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寺祠院殿,始建于元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设计古朴,造型玲珑剔透。其中:以"涌金亭"为最,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览于此,挥毫疾书"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书体楷行柔中藏锋,游人称赞不已。

  卫源庙 位于湖北岸,依山傍水而建,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地主,该建于隋,宋、金、元、明、清均有整修,庙中有清军殿,为明代重修,是百泉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建筑。

  碑廊 湖东北有碑廊一处,系1974年修建,搜集散失的北魏、唐、宋、元、明、清碑刻壁画142块。有宋崔白的布袋僧像,苏轼在题记称"妙乃过吴";宋岳飞的四幅石屏;元赵子昂"玉虚观碑"、盘谷序碑;明唐寅的扇面碑;清乾隆的亲笔御碑、清郑板桥、王所宾的壁画,都是历史珍品。   2001年06月25日,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苏门山 系太行山支脉,与百泉并誉。海拔约180米,背依崇山峻岭,俯临碧波清流,山上翠柏茂密,许多古迹掩映期间,景色奇异有趣。山顶有啸台,是魏晋时孙登隐居长啸处。孙登字公和,号苏门先生,土窑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至腹,善长啸,好易读,扶一弦琴,人见之与语不应。有村人将其高高抬起抛入湖中,观其怒,登从水中爬出,大笑而去。竹林七贤中的稽康曾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山腰有孔庙一座,建 于明成化年间,清宣统二年增"戟门"和"子在川上"石坊。山右角有一院落,绕以周垣,表以重门,院内树荫蔽日,碑碣林立,名曰"安乐窝",是宋代理学家邵雍的故宅和讲学处。下有长生洞,东有"饿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