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商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盐商汉语拼音:Yanshang),中国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他们借此特权而攫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成为清代显赫一时的豪商巨贾。清初盐法沿袭明制,基本上实行封建的引岸制度。盐商运销食盐,必须向盐运使衙门交纳盐课银,领取盐引,然后才可以到指定产区买盐,贩往指定地区销售。但领取盐引则须凭引窝(又称窝根、根窝,即证明拥有运销食盐特权的凭证),握有引窝的盐商就有世袭的运销食盐的特权。清代盐商主要有窝商、运商、场商、总商等名目。他们在食盐流通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其中以总商的势力为最大。盐商垄断了全国食盐流通的全过程,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消费者,获取巨额的商业垄断利润。他们与朝廷及各级官府的关系十分密切。康乾以来,清政府每遇重大军需、庆典、赈务、工程之时,盐商往往踊跃捐输巨额银两。对盐商的报效捐输,清政府在政治上奖给职衔,在经济上给予优恤。遇到盐商缺乏资本,清政府又借给帑金,俾资周转,盐商每年交纳息银。乾嘉以来,盐商报效捐输渐多,又要支付清政府的帑息,加之官吏的勒索和本身的奢侈生活消费,便日渐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盐商为了克服深重的危机,不断抬高盐价,加紧对消费者的搜刮,结果私盐因官盐价高而盛行畅销,官盐壅积滞销,盐课欠额日多。清政府为了增加盐课收入,开始推行票盐法。在票盐法施行中,取消了引窝,无论官绅商民,只要纳税之后皆可承运,并且在销售区域之内,无论何县,都可随便销售。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被推翻,但盐商仍作为专卖商人而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