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盐土汉语拼音:Yantu;英语:Solonchak),含水溶性盐类较多的低产土壤。表面有盐霜或盐结皮;pH值一般不超过8.5。盐土中常见的水溶性盐类有钠、钾、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等。盐土低产的根本原因是含盐量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高于植物组织液的渗透压,植物难以从土壤中吸取必需的水分和养分,导致发生生理干旱、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盐土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沿海地区。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的黄淮海平原和晋、陕河谷平原,东北的松辽平原,西北的甘肃新疆青海,以及内蒙古等地和滨海地区。根据成土过程及土壤性态特点,可分为草甸盐土、滨海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余盐土、碱化盐土6个亚类。

  水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或土体内逐渐积聚的过程,即盐化过程是导致盐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是盐化发生的必要条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溶有各种盐类的地下水因蒸发作用而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至地表,其中的液态水分子汽化,水中的各种盐类则残留于土壤表面及土体,久而久之,土壤即因水溶性盐类日益增多而盐化成为盐土。这种完全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壤盐化过程称原生盐化过程,形成的盐土称原生盐土。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化过程称次生盐化过程,形成的盐土称次生盐土,耕作土壤盐化多属此类。滨海地区频繁的海潮带入土体中大量盐类,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向地表积累而形成滨海盐土。

  盐土须经过改良,消除对植物的危害,才能利用。改良方法包括降低土壤含盐量、降低地下水位、淡化浅层地下水及培肥土壤、抑制返盐等。可分为水利改良和农业改良两类。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冲洗淋盐、放淤、种植水稻。农业改良措施主要包括耕作、施肥、轮作、种植牧草和植树造林等。采用盐土改良措施须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改良与利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