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中书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9行: 第39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
这首诗描写作者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进而感到更加寂寞。隐约地表达出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字句浅白、叙事清晰。
  
  
 +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白居易自主客郎中擢升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掌管诏令文书的中书省的郎官,职务清简而位望崇重。舍人之官是多员设置。这些舍人要逐日排班,在每天的早朝之后到中书省的省院中当值,代替皇帝起草诏诰政令。唐代中书省院中广植紫蔷薇花,因此习惯上称中书省为“紫薇省”,而中书舍人也跟着有了“紫薇郎”的雅号了。
  
《紫薇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作者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进而感到更加寂寞。隐约地表达出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
 
 
字句浅白、叙事清晰。
 
 
 
这首诗一题《直中书省》。“中书省”是朝廷处理政务,代皇帝拟订诏令的机构。因为省中多植紫薇,曾改名为紫薇省。白居易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任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长庆二年中白居易在中书舍人任上紫薇花开的日子。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诗人白居易自主客郎中擢升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掌管诏令文书的中书省的郎官,职务清简而位望崇重。舍人之官是多员设置。这些舍人要逐日排班,在每天的早朝之后到中书省的省院中当值,代替皇帝起草诏诰政令。唐代中书省的省院在大明宫含元殿左侧,院中广植紫蔷薇花,因此士大夫习惯上称中书省为“紫薇省”,而中书舍人也跟着有了“紫薇郎”的雅号了。
 
 
这首诗又题《直中书省》,这可能更符合诗意。编诗的人为了显豁,迳直改为《紫薇花》,实际上紫薇花只是诗意妆点,并非专咏花木。不过白居易以闲适的情趣咏写省中当值,也的确写得俏皮。
 
 
 
首句,“丝纶阁下文章静”,丝纶阁就是中书省。这是用了经书上的话来称述中书省。《礼记》:“王言如丝,真出如纶。”中书省既是代替皇帝立言发制的地方,称它为“丝纶阁”就很恰当了。“文章静”其实是说,闲着没事,不写文章。但是,舍人当值,代王立言,是十分庄重的事,如果以闲豫一类字眼见诸字面,就很不妥当了,有可能被认为是怨望,甚至是讪谤,这是绝对要谨慎的。所以诗人回避了一些,只说“文章静”。文章有什么静与不静呢?其实只是人闲而已。
 
 
“钟鼓楼中刻漏长”,承上句“文章静”写来,是说在中书省中当值,适逢没有诏草任务,因而感到时间寂寥漫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既然没有差事,就难免孤独闷坐,从早间一直坐到黄昏日暮,无人陪伴。其实舍人之官,相当尊贵,中书省中不会连一个侍候的仆吏都没有,诗的意思不在无人相陪。之所以要问“谁是伴”,是因为要提醒那个“伴”字,以加重第四句的情趣。诗意也全在第四句。在寂寥无绪之中,诗人远近顾盼,忽然瞥见院 中盛开怒放的紫薇花,于是和她默然相对,倾注情愫。眼前 的紫薇花,含嫣摇曳,何尝不是多情佳人,故故来陪侍在他 这个省郎舍人的旁边?这里,诗人把紫薇花拟人化了,把她 写得深情脉脉。紫薇郎的“郎”字,本是郎官之义,这里也有 了双关意义,含有夫婿的意思。“紫薇花”与“紫薇郎”取成巧 对,居中再着一个“对”字,诗人种种的绮思默想都包罗在句 中了。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古代的文人,如果过了四十岁,言 谈上往往称“老”。白居易做中书舍人时,整整五十岁,早已 度过了“而立”与“不惑”之年。在这个年岁,他居然还能在官 场中忙里偷闲,写出如此浪漫的少年情怀,这就难怪他始终 以多感善感而自负自诩了。
 
 
 
 
 
这首诗中所写的丝纶阁、钟鼓楼,既表现了宫廷的特色,也指出了诗人“独坐”的原因是正在宫中值班。黄昏的皇宫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令人感到沉闷而百无聊赖,仿佛时间的流逝也变得缓慢。但是按照规矩,值班的官员不能四下走动,这更将诗人困在了一个相对局促的环境里。在诗中所描绘的这一天,诗人没有什么需要处理的公务,只有看看鲜花,听听刻漏声,打发着这空虚无聊的时光,等待着“下班”时间的到来。在这首诗中,诗人隐约地表达出了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并通过对宫廷环境的描写,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进而表达了对此的不满。
 
 
 
“独坐黄昏谁为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的诗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这样不乏幽默的语言,对自己寂寞的心情加以安慰,也嘲讽了宫廷生活的空虚无聊。
 
 
一个“对”字,描绘出了作者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作者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作者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更有情趣。
 
 
 
 
全诗描写诗人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又因端详紫薇花而感到更加寂寞,字句浅白、叙事清晰、说理明白,这正是白诗最大的特点。
 
 
如果将这首诗与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洪咨夔的《直玉堂作》加以比较就会发现,都写了宫禁的静穆以衬托皇宫的庄严,都写了紫薇花以突出翰林院、中书省的工作性质,都表达了几分得意之情,以显示受到皇帝的恩宠是很荣耀的事。则此类诗的写作缺乏创意,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写入直中书,闲暇无事的寂寞。叙当时事,取眼前景,体现了白诗平易晓畅的艺术风格。”
 
  
 +
前两句“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是说作者在丝纶阁值班,要写的文章不多,所以觉得很是闲静;听那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又觉得时间太漫长了。“丝纶阁”就是中书省。这是用了经书上的话来称述中书省。《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中书省既是代替皇帝立言发制的地方,称它为“丝纶阁”就很恰当了。“文章静”其实是说,闲着没事,不写文章。但是,舍人当值,代王立言,是十分庄重的事,如果以闲豫一类字眼见诸字面,就很不妥当了,有可能被认为是怨望,甚至是讪谤。所以诗里只说“文章静”。次句承上句“文章静”写来,是说在中书省中当值,适逢没有诏草任务,因而感到时间寂寥漫长。
  
  
 +
后两句“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是说在丝纶阁值班,没有差事,独自一个人坐守到黄昏,只有紫薇花寂然相对。其实舍人之官,相当尊贵,中书省中不会连一个侍候的仆吏都没有,诗的意思不在无人相陪。之所以要问“谁是伴”,是因为要提醒那个“伴”字,以加重第四句的情趣。诗意也全在第四句。一个“对”字,描绘出了作者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作者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更有情趣。
  
  
第94行: 第57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者简介:</span>
  
 +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三八)
  
  

2020年12月19日 (六) 15:48的版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直中书省

唐·白居易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诗题与背景:

  《直中书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一作《紫薇花》。《千家诗》收录此诗,题作《直中书省》。中书省,是朝廷处理政务,代皇帝拟订诏令的机构。因为省中多植紫薇,曾改名为紫薇省。

白居易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十月任中书舍人,长庆二年(822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此诗当作于长庆二年中白居易在中书舍人任上紫薇花开的日子。


逐句释义: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我在丝纶阁值班,要写的文章不多,所以觉得很是闲静;听那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又觉得时间太漫长了。
  丝纶阁:指替皇帝撰拟诏令的地方,即中书省。《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
  钟鼓楼:放置钟鼓的楼。古代用以计时报更。
  楼中:一作“楼台”。
  刻漏: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铜为壶。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我独自一个人坐守到黄昏,谁来和我作伴呢?只有紫薇花和我这个紫微郎寂然相对。
  紫薇花: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
  紫薇郎:唐代官名,指中书舍人,因中书省曾改名紫微省,取天文紫微垣为义,故称。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当值丝纶阁,因无事闲坐而觉得刻漏声长,因寂寞无伴而端详紫薇花,进而感到更加寂寞。隐约地表达出对自己所从事的枯燥工作的失望,影射了当时沉闷的政治气氛。字句浅白、叙事清晰。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白居易自主客郎中擢升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掌管诏令文书的中书省的郎官,职务清简而位望崇重。舍人之官是多员设置。这些舍人要逐日排班,在每天的早朝之后到中书省的省院中当值,代替皇帝起草诏诰政令。唐代中书省院中广植紫蔷薇花,因此习惯上称中书省为“紫薇省”,而中书舍人也跟着有了“紫薇郎”的雅号了。


前两句“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是说作者在丝纶阁值班,要写的文章不多,所以觉得很是闲静;听那钟鼓楼上刻漏的滴水声又觉得时间太漫长了。“丝纶阁”就是中书省。这是用了经书上的话来称述中书省。《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绰。”中书省既是代替皇帝立言发制的地方,称它为“丝纶阁”就很恰当了。“文章静”其实是说,闲着没事,不写文章。但是,舍人当值,代王立言,是十分庄重的事,如果以闲豫一类字眼见诸字面,就很不妥当了,有可能被认为是怨望,甚至是讪谤。所以诗里只说“文章静”。次句承上句“文章静”写来,是说在中书省中当值,适逢没有诏草任务,因而感到时间寂寥漫长。


后两句“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是说在丝纶阁值班,没有差事,独自一个人坐守到黄昏,只有紫薇花寂然相对。其实舍人之官,相当尊贵,中书省中不会连一个侍候的仆吏都没有,诗的意思不在无人相陪。之所以要问“谁是伴”,是因为要提醒那个“伴”字,以加重第四句的情趣。诗意也全在第四句。一个“对”字,描绘出了作者与花“相看两不厌”的情景,将独自一人、无人相伴的情景烘托得更加生动,也将作者闲坐无所事事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传神,使诗句更有情趣。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扫描

《千家诗》上海文益书局1947年版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朝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收录其诗作2642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