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村(沙溪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云南大理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组织“石龙霸王鞭”集中培训现场
云南大理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2012年7月5日,正式通电运行

  石龙村云南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剑川县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宝山西边,距县城21公里。石龙村村委会下辖石龙、西山(观音房)两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136人,其中石龙自然村是白族聚居村,西山自然村是彝族傈僳族散居的山区。全村土地面积41123亩,其中耕地1524亩,平均海拔2628米。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仍然停留在以旱粮种植、家畜养殖和林产品等为主的传统农业上。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主要农作物为旱地农作物:玉米、马铃薯和芸豆,另有少量的大麦和苦荞。家养畜禽有猪、牛、马、骡、羊、鸡、鹅等。村寨周围的山头长满了云南松,山林中盛产各种野生食用菌和野菜,如松茸、鸡纵、牛肝菌、北风菌、扫把菌、青头菌、桂花菌和树头菜、树胡菜等。

  村寨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说明清时期石龙村为哨卡“石龙哨”,《徐霞客游记》及当地明清碑刻称“蕨食坪”,早期村民据说从鹤庆县迁来。

  石龙村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相比较封闭,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少,民俗文化活动频繁。石龙村民风古朴,村民仁义宽厚,世代和睦相处,是白族原生文化保存较好的典型村落。传统民歌、民间歌舞霸王鞭、白族民间戏曲吹吹腔、白族民间节庆活动、白族民间宗教活动等白族原生态文化保留较多。由于受石宝山佛教文化的影响,石龙文化承传中多有儒家思想及“阿吒力”佛教传统,还有白族“朵兮簿教”原始宗教文化观念,体现了石龙传统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和白族原生文化的原始性。由于村中各类民俗文化形成自然的传承方式,至今村中本主庙、关帝庙、观音庙、古戏台等尚保存完好。

  石龙村民俗宗教活动繁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六要在本主庙戏台唱“大戏”,表演本子曲、白族古乐、滇戏;农历六月二十三举办牛会、马会,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六月二十四和八月十八举办关圣帝会,天公地母会。此外,还有正月初九的“上九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和六月二十五的火把节。从正月到年底,石龙村除上述各类节庆之外,还要过清明、端午、七月十四、八月十五等节日,这对丰富村中的文化活动,凝聚民心,传承和弘扬白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石龙村以其古朴典雅的民俗原生文化引起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注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SIL白族合作项目,云南大学民俗研究所等都把石龙村作为实验点和研究点。该村已被列入全省“土风计划”,即“白族歌舞乐传承示范村”。

  石龙村居住区位于山间小坝子中,村子南侧山神土地庙前有一个青龙潭。村子的居住区以村内主干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房屋较多呈带状分布,正房多为坐北朝南,大门多向东开;南部房屋较少,分布集中,正房房向多不统一。最常见的住宅形式是由一正房、一厢房、一圈栏(或一座照壁)和天井组成的院落。圈栏均为“木楞房”又称为“垛木房”,是石龙村建筑的一大特色,基本上每一家都有,多数用作圈栏或是堆放杂物。一般为圆木按井字形叠垒而成的悬山顶房屋,一层或两层皆有,开间多为二、四、六偶数开间,每一间的尺寸不完全相同,部分人家的木楞房在二层出挑形成吊脚楼模样。公共活动区主要在本主庙、南观音寺、关圣宫和山神土地庙等宗教场所,文化广场和商业区也是村民们日常聚集的重要场所。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只有一条村级公路与外界相通。位于石龙村西南部4.5千米的观音房没有公路,石龙村与观音房之间仅通山间小路。早先的村民去世主要是火葬,石龙水库和村西的松坪(音)等地都出土过火葬罐,现在村民去世后则葬入周围山坡上的九个家族墓地,各家族的墓地基本独立,但也有部分墓葬相混的情况。

  石龙村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事项是“霸王鞭”,据说是白族霸王鞭这种民间舞蹈的发源地。石龙村霸王鞭集原始宗教和日常犁、砍、打、割、抬、挑、跳走、号子(唱)等劳动姿势之大成,属最古老的民间舞蹈。舞步有单人、双人的,还有多人组合。打霸王鞭时还有伴唱和伴奏,伴唱有专门的唱本,也可即兴编唱,白语称“霸王鞭曲”。传统的霸王鞭是由男性来跳,但现在男、女都可以参加。打霸王鞭最热闹的节庆是火把节和大年初一,这时石龙村民中凡是会打霸王鞭的人都会聚在一起,一起跳霸王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