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体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拼音:kuɑnɡ ti;英语:ore body),赋存于地壳中含有足够数量矿石、具有开采价值的地质体。它有一定的形状、产状和规模。矿体周围无经济意义的岩石是矿体的围岩。矿体与围岩的界限有的清楚截然,有的则逐渐过渡,具体边界只能靠采样分析按工业指标加以圈定。矿体内部的无用岩石,称为夹石或脉石。

形状

  根据矿体在3度空间延伸长度比例的不同,可将矿体形状分为3类:等轴状、板状和柱状。

  1.等轴状矿体。指3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的矿体。按其规模又有不同名称,直径达数十米以上的称矿瘤;直径只有几米的称为矿巢;直径更小的则称矿囊和矿袋。如果矿体在一个方向上较短,并且中厚边薄,则称为凸镜状或扁豆状矿体。

  2.板状矿体。二向延伸较大(长度和宽度),而第三方向(厚度)较小的矿体,称为矿脉或矿层。按照矿脉与围岩的产状关系又可分为层状矿脉和切割矿脉。层状矿脉是指与层状岩石的层理相一致延伸的矿脉,它们是成矿物质顺地层充填或交代作用形成的矿体;切割矿脉指在块状岩石中的矿脉和切割层状岩石的矿脉。矿层一般是指与上下围岩层理产状一致的矿体,矿层的厚度比较稳定,延展也大,其走向延长可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以上,沿倾斜方向延伸可与长度相仿,厚度也常达数米至数百米。

  3.柱状矿体。指一个方向延伸很长,另外两个方向延伸很短且大致相等的矿体,包括矿柱、矿筒、矿管等。实际上,许多矿体的形状介于上述3类之间,甚至有些矿体的形状极不规则,如鞍状、梯状、网脉状等复杂形状的矿体。

产状

  矿体产出的空间位置和产出的地质环境状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矿体的产状要素。一般用走向、倾斜方向和倾角来表示(像标定地层产状那样),但对于柱状矿体和凸镜状矿体等,还要测定它们的侧伏角和倾伏角,以便确定它们向深部的偏斜情况。侧伏角(∠abc)是矿体最大延伸方向(即矿体轴线)与走向之间的夹角。倾伏角(∠dbc)则是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倾角(∠bfe)乃是矿体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确定矿体的产状要素,对矿床的勘探和开采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矿体的埋藏情况。矿体出露地表还是隐伏地下、埋藏深度等。如矿体大部分出露地表,或由于产出浅经剥离后可以开采的,称为露天矿体。完全隐伏的称为隐伏矿体,又称盲矿体。

  3.矿体与岩层的联结关系。矿体沿围岩层的层理、片理作整合状产出时,为整合矿体。矿体交切层理、片理产出,为不整合矿体或切层矿体。

  4.矿体与火成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指矿体产于岩体内部,或在岩体接触带上,或在周围的围岩中。产于接触带中的矿体其总体的产状与接触带产状一致,但局部不稳定,变化大。

  5.矿体与地质构造的空间关系。指矿体产于构造中的部位。如矿质沿背斜轴部的虚脱空间充填时,可形成顺脊部延伸的层状矿脉,而在背斜的垂直剖面上矿体则呈鞍状。矿质在岩石的网脉状裂隙中充填交代,常形成密集分布、相互交错的网脉状矿体,是构造和含矿热液反复活动的产物。有些矿体主要是矿脉经常有膨胀、狭缩、分支、复合、尖灭(矿体逐渐变薄以至消失)、再现(尖灭的矿体在其尖灭点的延长方向上一定距离内重新出现的现象)等。矿体形成后,又有构造变动、岩浆侵入体扰动或风化作用等原因,矿体原始产状受到改造、甚至破碎以及原来位置经过移动(如原生露头矿变为残坡积矿)等。

  影响矿体形状、产状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成矿的地层、构造、岩性条件、成矿方式、成矿后的构造活动等。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