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社会思潮(trends of social thought),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社会思潮就其广泛的群众性而言,同习惯力量有相似之处;但它不象习惯力量那样牢固和持久,它变动不居,具有易逝的特点。一种思潮涌来常常会迅速传播开去,接着又会很快被另一种思潮所取代,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尤其是这样。

社会思潮的变动,往往表现为走向自己的反面。例如,工人运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就容易导致“左”的无政府主义,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惩罚。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思潮孕育着另一种相反的思潮,即所谓两极相通,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走向反面并非总是从一个错误的极端走向另一个错误的极端。从错误思潮走向正确思潮,或者把正确的东西加以夸大转化为错误,也都是走向反面。

每一种社会思潮一般都有其代表人物,但它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创造。一定的社会思潮是在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总和的基础上,从群众的社会心理中自发形成的。社会思潮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生活,它是当时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工人运动内部的改良主义思潮,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队伍急剧扩大,但又缺乏训练的状况,又反映了资产阶级采取改良、让步等“自由主义的”策略所造成的后果。

社会思潮不是单纯地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起着巨大冲击作用的精神力量。它一旦掌握了群众,便会转化为影响社会发展并给人们以直接的冲击的物质力量。社会思潮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它对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也有促进和阻碍之别。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研究社会思潮,提倡科学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思潮,批判和抵制反科学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