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国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国寺,在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北10公里的芝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原名解脱林,是明代木氏土司休闲、避暑的园林别墅。以后不断扩建,到木增时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内地佛教禅林,住持多为鸡足山僧人。天启间,明熹宗赐名“福国”,并御赐金额,是为福国寺。清康初年,噶玛噶举派大宝法王、二宝法王先后来到丽江,驻锡于福国寺,临行,留喇嘛数人于寺中。康熙十八年(1675年),福国寺改建为喇嘛寺,藏名“俄命囊珠林”,意为“色究竟天解脱林”。

  天启七年(1627年),时任鹤庆知府的张学懋在《丽江府芝山福国禅林纪胜》中写道,“松桧万章,盘桓夹盍,是为解脱林。林中梵刹,危楼飞观,绘椽薄栌,金碧辉映者,为福国寺。”这段文字说明,解脱林主要指园林别墅以及周围“延袤数里”的景区;福国寺则指翘角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阁宏伟的寺院。

  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解脱林(福国寺)……乃丽江首刹,即玉龙寺(北岳庙)之在雪山者,不及也。寺门庑阶级皆极整,而中殿不宏,佛像亦不高巨,然崇饰庄严,壁宇清洁,皆他处所无。正殿之后,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八角层甍,极其宏丽,内置万历时所赐《藏经》焉。阁前有两庑,余寓南庑中。两庑之外,南有圆殿,以茅为顶,而中实砖盘。佛像乃白玉石刻成者,甚古而精致。中止一像,而无旁列,甚得清净之意。其前即斋堂香积也。北亦有圆阁一座,而上启层窗,阁前有楼三楹,雕窗文隔,俱饰以金碧,乃木公燕憩之处……闻由此而上,有拱寿台、狮子崖……”

  清初,福国寺改建为喇嘛寺以后,经过不断修茸和拓建,寺院规模更加扩大,成为丽江最大的一座喇嘛寺。福国寺殿阁宏伟,装饰华丽,数十座小巧玲珑、幽雅宁静的僧房小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像众星拱月,环绕在大寺周围。寺内壁画精美,色彩鲜明;神龛花纹缕刻,工艺精湛;殿内的泥塑、铜铸佛像,神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福国寺的泥塑观音和文峰寺的铜铸佛像,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比较杰出的作品。

  福国寺原有主寺五大院。大殿法云阁,为三重檐钻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基呈“亚”字形,楼台3叠,屋檐8角,3层叠成24个飞檐,从任何一个角度,都见翼然飞角,像五只彩凤来仪,故称五凤楼。

  主寺之下面为扎厦(僧俗家庭)。据宋恩常、李静生调查,全寺有岭吉、池尼、登基、军都、吕都、叟批、居梅、德公、达扎、宾基、堪苦、勒顶、克经、池皮、都吉池利、池加、祈瓦利祈、尼崩、子德、努皮、达除、池衣、登伴和达不等24个扎厦。(见郑卫东:《文明交往视角下纳西族文化的发展》)

  福国寺古树名木众多,尤以山茶特著,称“福国山茶”,为丽江十二胜景之一。光绪《丽江府志稿》“福国山茶”条载,“丽江山茶极多,文峰、指云、玉峰、普济等寺皆有之,有合抱者,有合围者。而福国寺有二三围,一本一开数千朵,甲于各寺。”

  福国寺风景独秀,四周林木深稠,山峰奇绝,飞瀑跌宕,有紫盖山、郁华台、狮子岩、金刚窟、丹霞坞、老龙潭、小鹫岭、菩提场、涵月湖、白鹿泉、钵盂山、洗心水、环翠岭等众多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