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 4-6年级 7-12年级 小学生必背75首 唐诗三百首 千家诗 全唐诗 诗词名句 其他名篇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诗题与背景:

学生经典古诗词APP-安卓苹果通用.png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一本“远眺”下有“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九字。吴公台,在今江苏扬州市邗江区。本为刘宋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所筑弩台,后吴明彻又增筑,故名。

  《元和郡县图志逸文·淮南道》扬州江都县:“吴公台,在县北四里。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所筑弩台也。后陈将吴明彻围北齐东广州刺史敬子猷,曾筑之以射城内,因号吴公台。”《陈书》卷九《吴明彻传》:“吴明彻,字通昭,秦郡人也……天嘉三年,授安西将军。及周迪反临川,诏以明彻为安南将军、江州刺史,领豫章太守,总督众军,以讨迪。”

  此诗当作于刘长卿驻扬州时,约在大历三四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他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逐句释义: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古老的弩台已颓败零落,秋天的凉风吹入我望乡之心。
  摇落:零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秋入:一作“秋日”。秋,秋意。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是因为山高水深隔断了路程。 野寺来人之少,当由云峰隔水而深。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来人:一作“人来”。
  隔水:一作“水隔”。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恋旧垒(迟迟下落),清冷的钟磬声回荡在空林。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寒磬(qìng):清冷的磬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回忆南朝那些往事无比惆怅,只有长江从古到今奔流不息。
  惆怅:伤感;失意。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题图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作者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此诗描写了作者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全诗抚今追昔,感慨深沉,风格悲壮苍凉,意境深远悠长。

  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入”字更微妙地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怅惘,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


  颔联“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宕开一笔,不写乡思,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别开生面。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作者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作者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作者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此联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种虚静散淡的韵致。


  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由作者的运命乖舛之酸辛跃迁到朝代兴替之感喟。此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 “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若说上句妙在绘形,则下句是精于摹声。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这是通感手法的得体运用。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说“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诚为切中肯綮。刘长卿曾有“谪居秋瘴里,夕阳何处归”的感喟,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议论抒情,因眼前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往事,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这其中或许还包含着对李唐王朝命运的担忧。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安》中写到“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隐隐水漫漫”,理想破灭、前途难料的凄苦消沉还是融合到吊古伤今的慨叹中来了。“长江独至今”这句以景语作结。大江东去,南朝英雄们都已被浪花淘尽,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等等情愫随着这訇然的江流声纷至沓来。


  整首诗,首尾抒情,中间写景,而能做到情景相生,兴象玲珑,融思乡之情、兴亡之感、忧国之思为一体,感慨深沉,堪称佳作。


名家点评:

  《大历诗略》:空明萧瑟,长庆诸公无此墙也。

  《诗式》:发句上句点“台”字,下句点“秋日”,“望”字起“登”字意。颔联上句入“寺”字,下句切“远眺”。颈联上句切题意,盖寺为吴公战场也;下句切台上寺,寺在高处,磬声散落,故空林俱满。此联“依”字、“满”字,为炼字法。落句就题意收,盖吴公为陈将,南朝战场今已为寺,故可“惆怅”,惟长江自流耳。此以吊古作收者,下句并切“台上”、“远眺”等字,此结句余意无穷法也。凄清。

  《唐诗归·中唐一》:“长江独至今”,钟惺评:“独至今”,三字深极,悲感不觉。

  《诗境浅说》甲编:首句言荒台凭眺,秋士多悲,叙明作诗本意。三句言野寺游踪罕至,佳处不在寺中,宜于远眺。四句乃赋远景,见隔岸云白峰青,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五句写怀古之意,残营废垒,凭吊无人,惟有一抹斜阳,依依留照,用一“依”字觉无情而有情也。六句言平林叶脱,时闻磬声,用一“满”字,正以状秋林之空。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善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末句归到吊吴公战场,六代英雄,都被浪花淘尽,惟词客怜君耳。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1


试题精选:

  1.《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请简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景结合的。(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②首联触景生情,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顿生悲凉之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③颔联、颈联融情于景,将登台、望乡等最动感情的人类活动,融入到野寺、夕阳、旧垒、寒磬、空林等登台所见景物之中,营造出极浓厚的悲秋氛围。④尾联以景语作结,给人留下了不尽的思索,不仅表现诗人对吴公的缅怀之情,更表达了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的担忧之情,诸多悲苦,尽在其中。(说明:能从情与景的融合,并举例分析,言之有理,即酌情计分)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思乡伤感、吊古伤今、物是人非之情。(思乡2分,吊古伤今3分,意思对即可)


  3.中间两联,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寒磬满空林”句的传神之处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在一片静景中回荡起晚暮的钟声,以动衬静,以满显空,让人感觉更加空旷悲凉。(4分,意思对即可)


  4.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你是否认同,说说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相同之处:都描绘了江水从古至今不断流淌的状态,都融入了对前代旧事的回忆。都揭示了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生命境况,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而生发的怅惘之情。(2分)

  (2)不同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开首三句境界宏大,气势磅礴,为英雄让人物出场做铺垫。而“惆怅南朝事”这两句更加突出伤感失意之情绪和寂寞思归之意。(1分)具体分别解释(2分)


  5.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题目的读法,正确理解应为“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B.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周围景物而引发感慨,即景生情。

  C.颔联由近及远,描绘了吴公台附近山水阻隔、人迹罕至的寂寥场景。

  D.本诗属于咏怀古迹类作品,杜牧的《泊秦淮》也属于此类。

  参考答案:D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秋日登临古台,思念故乡。“摇落”即零落、凋残之意,这里写陈将吴明彻兵败一事。

  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上句扣标题“寺”字,写野寺游人罕至,可见寺之偏僻,下句点明“远眺”,隔岸云白风清,层层掩映,可知山之深远。

  C.颈联写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

  D.尾联写远眺所感。 “惆怅”一词既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也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古事与今事、国事与个人之事融为一体,用意颇深。

  E.诗人工于用字,如“夕阳依旧垒”着一“依”而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寒磬满空林”着一“满”字,以静衬动,以满显空。

  参考答案:A(“摇落”于诗中指古台荒废。)E(“以静衬动”当为“以动衬静”。)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89年),唐朝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风格简淡。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全唐诗》编其诗五卷,收录其诗作508首。(《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