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 标识

  移动互联网汉语拼音:Yidong Hulianwang;英语:Mobile Internet),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理解为:互联网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应用等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的实践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网是正在发展的最新的互联网事务。移动互联网包括几个要素: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包括2G3GE3G等(不含通过没有移动功能的Wi-Fi和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提供互联网服务);公众互联网服务(WAP和WWW方式);终端,包括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MID)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式电脑等。

  上述几个要素中,所谓公众互联网服务,根据业务模式的不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中国移动“移动梦网”为代表的,采用无线应用协议(WAP)网关方式接入的“围墙花园”方式。内容/服务提供商(CP/SP)接到中国移动网关,受移动运营商的管理,通过运营商代收费模式盈利。另外一种是开放式互联网模式,移动用户通过移动网络关口(如GGSN)直接接入到互联网。在这种模式下,CP/SP往往沿袭互联网的业务模式,采取广告等间接方式获得收入。

  移动互联网给了人们一个从移动设备当中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过去是从电脑进行接入的,现在改变了这样一种接入的方式。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移动,在任何的地方,只要有电信信号的话,就会获得接入互联网的信号,这是发生的一种变革。目前,美国超过半数的互联网连接来自移动设备;31%的美国人主要或者只使用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采用国际先进移动信息技术,整合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将各类网站及企业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之中,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适合业务和管理需要的移动信息化应用平台,提供全方位、标准化、一站式的企业移动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根据传统互联网的发展经验,其快速发展的临界点已经显现。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3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将迎来发展高潮。

概述

  随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顺应了这一发展大势应运而生。有人认为:移动互联网继承了移动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移动互联网就是下一代互联网:web3.0。还有人把提出:“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乘法“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从词义上看,移动互联网似乎可以理解为“移动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实质上,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相当于“移动互联网”,目前的“互联网”可以称之为“传统互联网”、“固定互联网”、“有线互联网”或“桌面互联网”)既有融合、联系的一面;也有相互区别的方面,二者从网络、技术、应用、使用及运营上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例如: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网络部分,和互联网大不相同:从网络部分而言,理论上互联网是没有拥有者的;但移动互联网并非如此。在中国,有三家运营商运行着制式不同的3G网络:中国移动(中国自行研发的TD-SCDMA)、中国联通(欧式WCDMA)、中国电信(美式CDMA2000)。这三家各有各的长处,中国移动胜在长期在移动领域的发展和积累;中国联通胜在网络最成熟,设备提供厂商最多;而中国电信则胜在相当雄厚的实力。

  在运营上,移动互联网由运营商提供无线接入,互联网企业提供各种成熟的应用。在这一点上,移动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互联网的延伸——将互联网从电脑延伸至手机上。接入移动互联网网络的设备,目前中国最流行是两种:智能手机和基本以iPad为主的平板电脑。

  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另一个不同是:桌面互联网,最初的尝鲜者是所谓的“高端人群”,也就是高收入、高学历或高敏感度人群。接入桌面互联网所必须有的电脑,既贵且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能掌握使用方法,而且网络接入成本也比较高。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则恰恰相反,它的先发使用人群,是从城市务工人员、农民工等开始的。移动互联网主要占据的是人们的上下班途中的时间、外出旅行时间、等候时间及在外的休闲娱乐时间,使人们能够便捷地享受互联网的服务。由于终端的限制,在短期内,移动互联网不可能替代有线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经过近40年的演变,已经从研究型网络发展为商业型网络,未来将朝着泛在型网络趋势发展。从连接信息、连接人、连接知识、再到连接智能,互联网使用户从消费到参与、从下载到上传、从浏览到分享。下一代互联网将以“服务”为核心,将成为可信的、移动的、泛在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将引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移动互联网有着可利用碎片化时间、个性化、私密性、娱乐性、互动性的服务特点,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固定互联网

  智能终端便携化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网络联系更加密切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智能终端也纷纷“移动化”。从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再到平板电脑;从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再到平板手机手持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的界限逐渐模糊。

  此外,“物联网”作为一种互联网的应用形式也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风向标”。物联网提供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按需的信息获取、传递、储存、认知、分析、使用等服务,强调人机间自然交互。可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监控等领域。

  移动互联网相比于固定互联网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充分个性化,而其根源是移动通信的移动性和个性化特点。

移动性

  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通信能力;通过移动性管理,可获得相关用户的精确定位和移动性信息。

个性化

  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应用的个性化。

  终端个性化:表现在消费移动终端与个人绑定,个性化呈现能力非常强;

  网络个性化:表现在移动网络对用户需求、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能力,并可与Mashup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地图等相结合;

  互联网内容/应用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的,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的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动互联网应用最早让人们接受的方式,则是从短消息服务开始的。

  近几年来,移动通信市场的特点是短信业务出现持续大幅度增长。中国的移动电话短消息服务在2002年元旦进入了发展高潮,春节期间由于短消息传送量骤增,以至于“打爆”了信息台。到2004年,中国移动短信发送总量超过2000亿条。据估计,现在全球每月发送的短消息约达150亿条。由于短消息业务还具有“同发”优势,即可对多个用户同时发送相同信息,为一些具有广播性质的信息服务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它作为移动数据通信的主要业务,正向多种信息服务领域发展。

网络基础

  网络已经覆盖全国,除了特别偏远的地区,基本上可以保证网络服务在中国全境都能实现。

  目前中国移动在G网上开通的GPRS数据通信服务,带宽可以达到终端用户3k左右,可以保证中国移动WAP服务。

  中国联通在CDMA网络中的数据通信服务更好一些,带宽可以达到终端用户32k。基本可以保证WAP服务。PHS网络可以提供150k左右的数据带宽。到终端可以达到32k。

上网终端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名词: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互补

  移动与桌面的优势将互补,实现移动和互联网的互补效应。比如说,在周末,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更高,而台式机主要在工作日,当用户更多的使用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时将为应用厂商带来巨大商机。 

应用服务

资讯(即时信息)

  以新闻定制为代表的媒体短信服务,是许多普通用户最早的、也是大规模使用的短信服务。目前这种资讯定制服务已经从新闻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股票、天气、商场、保险等。 

即时通信

  以微信为代表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即时通信软件,正在成为消费者眼中的下一代通信方式,而电信营商的语音、短信、彩信业务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应用层的通信软件将成为移动产业链中最强大的一环。

  移动QQ帮助腾讯登上了“移动梦网”第一信息发送商的宝座。通过“移动QQ”和QQ信使服务,使手机用户和QQ用户实现双向交流,从而使两项通信业务极大地增值。

移动搜索

  2011年,移动搜索市场规模为5.7亿元,2012年的收入增幅将超过100%,达到12.5亿元。移动搜索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伴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日趋成熟,语音搜索也将成为未来移动搜索的重要组成部分。

娱乐

  娱乐短信业务,现在已经被作为最为看好的业务方向,世界杯期间各大SP推出的短信娱乐产品深受用户的欢迎,使用量狂增。原因很简单,娱乐短信业务是最能发挥手机移动特征的业务。

  移动梦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和数字娱乐紧密结合,而数字娱乐产业是体验经济的最核心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MMS的传送将给短信用户带来更多更新的娱乐体验。 

手机游戏

  随着iOS、Android的普及,手机游戏正成为全民大众游戏方式。来自于用户碎片时间的利用,人们对于触屏的依赖程度将会逐步加大,随着更多高品质手游作品的诞生,不少用户会选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移动娱乐产品上来。

手机上网业务

  手机上网主要提供两种接入方式: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移动互联网接入;移动电话用户通过数据套件,将手机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后,拨打接入号,笔记本电脑即可通过移动交换机的网络互联模块IWF,接入移动互联网。

  手机上网应用领域,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公众服务、个人信息服务和商业应用。

  公众服务 为用户实时提供最新的天气、新闻、体育、娱乐、交通及股票等信息。

  个人信息服务 包括浏览网页查找信息、查址查号、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统一传信、电话增值业务等,其中电子邮件可能是最具吸引力的应用之一。

  商业应用 除了办公应用外,股票交易、银行业务、网上购物、机票及酒店预订、旅游及行程和路线安排、产品订购可能是移动商务中最先开展的应用。 

WAP手机上网

  WAP是移动信息化建设中最具有诱人前景的业务之一,是最具个人化特色的电子商务工具。在WAP业务覆盖的城市,移动用户通过使用WAP手机的菜单提示,可直接通过GSM网接入移动互联网,网上可提供WAP、短消息、E-mail、传真、电子商务、位置信息服务等具有移动特色的互联网服务。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均已开通了WAP手机上网业务,覆盖了国内主要大中城市。

移动电子商务

  所谓移动电子商务,是指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上网技术结合所构成的一个电子商务体系。

移动广告

  由于移动终端的独占性、深入互动和定位到人,移动互联网广告在品牌识别、品牌偏好和购买意愿等方面的平均效果超过传统互联网广告。有人认为,广告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收入支柱,不过,移动广告真正显现力量可能还要三五年的时间。

企业服务

  中国创业过多的目光放在了消费信息服务,反而忽视了企业服务。创业公司不妨可以开发基于Andriod和iOS系统的企业业务平台,帮助企业将OA、ERP、CRM等系统迁移到平板电脑,使移动办公用户能够通过3G或WiFi网络随时随地登录企业业务系统。

金融服务与移动支付

  二维码的普及或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移动支付渠道,现在电信运营商已经和银联开始联合推进普及SIM卡绑银行卡的进程加速远程移动支付。此外,在中国只有少数消费者用一些PC上的个人财务软件记账、管理、投资等等,手机上的个人金融软件服务或许可以使这个人群扩大到千万级甚至上亿,成为移动金融服务的最后赢家。

  移动转账业务 使用SMS汇钱。这一业务与传统转账业务相比,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方便性更高。这一业务对发展中的市场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投入使用的第一年,用户可能超过几百万。这一业务推出后也会面临挑战,包括管制和运营风险。由于移动转账发展很快,在管制方面,很多市场的管制者都会面临用户成本、安全、造假、洗钱等方面的问题。在运营方面,运营商要进入新的市场,市场条件的变化、业务运营商本地资源的运作,要求运营商采用不同的战略。

定位业务

  定位业务(Location-basedservices,简称LBS),估计未来几年会是最复杂的业务。

移动健康监控

  移动健康监控是使用IT和移动通信实现远程对病人的监控,还可帮助政府、关爱机构等降低慢性病病人的治疗成本,改善病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场(NearField)通信

  近场通信(NearFieldCommunication,简称NFC),可实现相互兼容装置间的无线数据转输,只需将它们放在靠近的地方(10CM)。这一技术可用于零售购买、交通、个人识别和信用卡。Gartner将NFC排在第七位是基于它可增加用户对所有业务提供商的忠诚度,对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银行和交通公司。

移动互联网技术

  传统IP技术的主机不论是有线接入还是无线接入,基本上都是固定不动的,或者只能在一个子网范围内小规模移动。在通信期间,它们的IP地址和端口号保持不变。而移动IP主机在通信期间可能需要在不同子网间移动,当移动到新的子网时,如果不改变其IP地址,就不能接入这个新的子网。如果为了接入新的子网而改变其IP地址,那么先前的通信将会中断。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在Internet上提供移动功能的网络层方案,它可以使移动节点用一个永久的地址与互联网中的任何主机通信,并且在切换子网时不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

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移动互联网整体定位于业务与应用层面,业务与应用不遵循固定的发展模式,其创新性、实效性强,因此,移动互联网标准的制订将面临很多争议和挑战。从移动应用出发,为确保基本移动应用的互通性,开放移动联盟(OMA)组织制订移动应用层的技术引擎技术规范及实施互通测试,其中部分研究内容对移动互联网有支撑作用;从固定互联网出发,万维网联盟(W3C)制订了基于Web基础应用技术的技术规范。为基于Web技术开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OMA技术标准

  在移动业务与应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移动业务局限于某个厂家设备、某个厂家的手机、某个内容提供商、某个运营商网络的局部应用。标准的不完备、不统一是主要原因之一,曾经制订移动业务相关技术规范的论坛和组织达十几个。2002年6月初,OMA正式成立,其主要任务是收集市场移动业务需求并制订规范,清除互操作性发展的障碍,并加速各种全新的增强型移动信息、娱乐服务及应用的开发和应用。OMA在移动业务应用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致力于实现无障碍的访问能力、可控并充分开放的网络和用户信息、融合的信息沟通方式、灵活完备的计量体系、可计费和经营、多层次的安全保障机制等,使得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具备了实现开放有序移动互联网市场环境的基本技术条件。

  开放移动联盟定义的业务范围要比移动互联网更加广泛,其部分研究成果可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业务能力:

  移动浏览技术可以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移动下载(OTA)作为一个基本业务,可以为其他的业务(如Java、Widget等)提供下载服务,也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中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

  移动互联网服务相对于固定互联网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用户和终端的不同状态而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这种状态可以包含位置、呈现信息、终端型号和能力等方面。OMA定义了多种业务规范,能够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提供用户与终端各类状态信息的能力,应属于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能力,例如呈现、定位、设备管理等。

  OMA移动搜索业务能力规范定义一套标准化的框架结构、搜索消息流和接口适配函数集,使移动搜索应用本身以及其他的业务能力能有效地分享现有互联网商业搜索引擎技术成果。

  开放移动联盟制订的多种移动业务应用能力规范可以对移动社区业务提供支持。作为锁定用户的有效手段,即时消息是社区类业务的核心应用;组和列表管理(XDM)里的用户群组,可以用于移动社区业务,成为移动社区里博客用户的好友群组;针对特定话题讨论的即按即说(PoC)群组,可以移植到相关专业移动社区的群组里,增加了这些用户的交流的方式。

W3C技术标准

  万维网联盟(W3C)是制订WWW标准的国际论坛组织。W3C主要工作是研究和制订开放的规范,以便提高Web相关产品的互用性。为解决Web应用中不同平台、技术和开发者带来的不兼容问题,保障Web信息的顺利和完整流通,W3C制订了一系列标准并督促Web应用开发者和内容提供商遵循这些标准。目前,W3C正致力于可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语音、语义网等方面的研究,无障碍网页、国际化、设备无关和质量管理等主题也已融入了W3C的各项技术之中。W3C正致力把万维网从最初的设计(基本的超文本链接标记语言(HTML)、统一资源标识符(URI)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转变为未来所需的模式,以帮助未来万维网成为信息世界中有高稳定性、可提升和强适应性的基础框架。

  W3C近日发布两项标准,XHTML Basic 1.1及移动Web最佳实践1.0。这两项标准均针对移动Web,其中XHTML Basic 1.1是W3C建议的移动Web置标语言。W3C针对移动特点,在移动Web设计中遵循如下原则:

  为多种移动设备设计一致的Web网页。在设计移动Web网页时,须考虑到各种移动设备,以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并使Web标准可以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

  针对移动终端、移动用户的特点进行简化与优化。对图形和颜色进行优化,显示尺寸、文件尺寸等要尽可能小,要方便移动用户的输入;移动Web提供的信息要精简,明确。

  节约使用接入带宽。不要使用自动刷新、重定向等技术,不要过多引用外部资源,要好好利用页面缓存技术。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标准化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开展移动互联网标准研究工作。部分项目源于中国产业的创新,也有大量工作与W3C和OMA等的国际标准化工作相结合。

  目前CCSA已经开展WAP、Java、移动浏览、多媒体消息(MMS)、移动邮件(MEM)、即按即说、即时状态、组和列表管理、即时消息 (IM)、安全用户面定位(SUPL)、移动广播业务(BCAST)等,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包括:移动广告(MobAd)、移动搜索(MobSrch)、融合消息(CPM)、移动社区、移动二维码,移动支付等标准研究。面向移动Web2.0的工作刚刚起步,已开始进行移动聚合(Mashup)、移动互联网P2P等方面的工作。

移动互联网协议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为移动IPv6协议(MIPv6),IETF已经发布了MIPv6的正式协议标准RFC3775[1]。MIPv6支持单一终端无需改动地址配置,可在不同子网间进行移动切换,而保持上层协议的通信不发生中断。

  在MIPv6体系结构中,含有3种功能实体:移动节点(MN)、家乡代理(HA)、通信节点(CN)。其中MN为移动终端;HA位于家乡子网,负责记录MN的当前位置,并将发往MN的数据转发至MN的当前位置;CN为与MN通信的对端节点。

  MIPv6的主要目标是使MN不管是连接在家乡链路还是移动到外地链路,总是通过家乡地址(HoA)寻址。MIPv6对IP层以上的协议层是完全透明的,使得MN在不同子网间移动时,运行在该节点上的应用程序不需修改或配置仍然可用。

  每个MN都设置了一个固定的HoA,这个地址与其当前接入互联网的位置无关。当MN移动至外地子网时,需要配置一个具有外地网络前缀的转交地址(CoA),并通过CoA提供MN当前的位置信息。MN每次改变位置,都要将它最新的CoA告诉HA,HA将HoA和CoA的对应关系记录至绑定缓存。假设此时一个CN向MN发送数据,由于目的地址为HoA,故这些数据将被路由至MN的家乡链路,HA负责将其捕获。查询绑定缓存后,HA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可以用CoA路由至MN的当前位置,HA通过隧道将数据发送至MN。在反方向,MN首先以HoA作为源地址构造数据报,然后将这些报文通过隧道送至HA,再由HA转发至CN。这就是MIPv6的反向隧道工作模式。

  若CN也支持MIPv6功能,则MN也会向它通告最新的CoA,这时CN就知道了家乡地址为HoA的MN目前正在使用CoA进行通信,在双方收发数据时会将HoA与CoA进行调换,CoA用于传输,而最后向上层协议递交的数据报中的地址仍是HoA,这样就实现了对上层协议的透明传输。这就是MIPv6的路由优化工作模式。

  建立HoA与CoA对应关系的过程称为绑定(Binding),它通过MN与HA、CN之间交互相关消息完成,绑定更新(BU)是其中较重要的消息。

移动互联网的扩展协议

  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 基本的MIPv6解决了无线接入Internet的主机在不同子网间用同一个IP寻址的问题,而且能保证在子网间切换过程中保持通信的连续,但切换会造成一定的时延。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FMIPv6)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IETF已经发布FMIPv6的正式标准RFC4068。

  FMIPv6引入新接入路由器(NAR)和前接入路由器(PAR)两种功能实体,增加MN的相关功能,并通过MN、NAR、PAR之间的消息交互缩短时延。

  MIPv6切换过程中的实验主要是IP连接时延和绑定更新时延。

  决定要进行切换时,MIPv6首先进行链路层切换,即通过链路层机制首先发现并接入到新的接入点(AP),然后再进行IP层切换,包括请求NAR的子网信息、配置新转交地址(NCoA)、重复地址检测(DAD)。通常IP层切换需要较长时间,造成了IP连接时延。针对这个问题,FMIPv6规定MN在刚检测到NAR的信号时就向PAR发送代理路由请求(RtSoPr)消息用于请求NAR的子网信息,PAR响应以代理路由通告(PrRtAdv)消息告之NAR的子网信息。MN收到PrRtAdv后便配置NCoA。这样,在MN决定切换时只需进行链路层切换,然后使用已配置好的NCoA即可连接至NAR。

  MN连接至NAR后并不意味着它能立刻使用NCoA与CN通信,而是要等到CN接收并处理完针对NCoA的BU后才能实现通信,造成了绑定更新时延。针对这个问题,FMIPv6规定MN在配置好NCoA并决定进行切换时,向PAR发送快速绑定更新(FBU)消息,目的是在PAR上建立NCoA-PCoA绑定并建立隧道,将CN发往PCoA的数据通过隧道送至NCoA,NAR负责缓存这些数据。当MN切换至NAR后,立即向它发送快速邻居通告(FNA)消息,NAR便得知MN已完成切换,已经是自己的邻居,把缓存的数据发送给MN。此时即使CN不知道MN已经改用NCoA作为新的转交地址,也能与MN通过PAR-NAR进行通信。CN处理完以NCoA作为转交地址的BU后,就取消PAR上的绑定和隧道,CN与MN间的通信将只通过NAR进行。

  此外,PAR收到FBU后向NAR发送切换发起(HI)消息,作用是进行DAD以确定NCoA的可用性,然后NAR响应以切换确认(HAck)消息告知PAR最后确定可用的NCoA,PAR再将这个NCoA通过快速绑定确认(FBack)消息告诉MN,最终MN将使用这个地址作为NCoA。

  采用上述方法,FMIPv6切换延迟比基本MIPv6缩短10倍以上,工作流程如下:1)MN检测到NAR信号;2)MN发送RtSoPr;3)MN接收PrRtAdv,配置NCoA;4)MN确定切换,发送FBU;5)PAR发送HI,NAR进行DAD操作;6)NAR回应Hack;7)PAR向MN发送FBA,同时建立绑定和隧道,将发往PCoA的数据通过隧道送至NCoA;8)MN向NAR发送FNA;9)NAR把MN作为邻居,向它发送从PAR隧道过来的数据;10)CN更新绑定后,删除PAR上的绑定和隧道,CN将数据直接发往NCoA。

  层次移动IPv6的移动性管理 若MN移动到离家乡网络很远的位置,每次切换时发送的绑定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被HA收到,造成切换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个问题,IETF提出层次移动IPv6(HMIPv6),发布了正式标准RFC4140。

  HMIPv6引入了移动锚点(MAP)这个新的实体,并对MN的操作进行了简单扩展,而对HA和CN的操作没有任何影响。按照范围的不同,将MN的移动分为同一MAP域内移动和MAP域间移动。在MIPv6中引入分级移动管理模型,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高MIPv6的执行效率。HMIPv6也支持FMIPv6,以帮助MN的无缝切换。

  当MN进入MAP域时,将接收到包含一个或多个本地MAP信息的路由通告(RA)。MN需要配置两个转交地址:a)区域转交地址(RCoA),其子网前缀与MAP的一致;b)链路转交地址(LCoA),其子网前缀与MAP的某个下级AR的一致。首次连接至MAP下的某个AR时,将生成RCoA和LCoA,并分别进行DAD操作,成功后MN给MAP发送本地绑定更新(LBU)消息,将其当前地址(即LCoA)与在MAP子网中的地址(即RCoA)绑定,而针对HA和CN,MN发送的BU的转交地址则是RCoA。CN发往RCoA的包将被MAP截获,MAP将这些包封装转发至MN的LCoA。

  如果在一个MAP域内移动,切换到了另一个AR,MN仅改变它的LCoA,只需要在MAP上注册新的地址,不必向HA、CN发送BU,这样就能较大程度地节省传输开销,由此可见,MAP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家乡代理。

  在MAP域间移动时,MN将生成新的RCoA和LCoA,这时才需要给BU发送HA和CN注册新的RCoA,当然也需要发送LBU给新区域的MAP。

  因此,只有RCoA才需要注册CN和HA。只要MN在一个MAP域内移动,RCoA就不需要改变,使MN的域内移动对CN是透明的。

  子网移动 网络移动性(NEMO)工作组研究将移动子网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互联网范围内变换接入位置时的移动管理和路由可达性问题。移动网内部的网络拓扑相对固定,通过一台或多台移动路由器连接至全球的互联网。网络移动对移动网络内部节点完全透明,内部节点无需感知网络的移动,不需要支持移动功能。IETF已发布NEMO的正式标准RFC3963[4]。

  NEMO网络由一个或多个移动路由器、本地固定节点(LFN)和本地固定路由器(LFR)组成。LFR可接入其他MN或MR,构成潜在的嵌套移动网络。

  NEMO的原理与MIPv6类似,当其移动到外地网络时,MR生成转交地址CoA,向其HA发送BU,绑定MR的HoA和CoA,并建立双向隧道。CN发往LFN的数据将路由至HA,经路由查询下一跳应是MR的HoA,HA便将数据用隧道发至MR,MR将其解封装后路由至LFN。反方向上,所有源地址属于NEMO网络前缀范围的数据都将被MR通过隧道送至HA,HA负责将其解封装路由至CN。

  值得注意的是,HA上必须有NEMO网络前缀范围的路由表,即HA需要确定发往LFN的数据的下一跳是MR的HoA。有两种途径建立该路由表:a)在BU中携带NEMO网络前缀信息;b)在MR与HA间通过双向隧道运行路由协议。

  RFC3963中只提出了基本的反向隧道工作方式,没有解决三角路由问题,特别是在NEMO网络嵌套的情况下,需要多个HA的隧道封装转发,效率不是很高。为此,针对NEMO路由优化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应用中的技术整合 在移动IPv6中引入上述扩展协议后,移动互联网可以提供对单一终端和子网的移动性支持,并且在移动过程中支持终端、子网的快速切换和层次移动性管理。

  此结构下的移动互联网在处理切换时,传输时延等开销较小,能做到无缝切换,可承载丰富的多媒体业务,提供良好的用户服务。

  移动IPv6协议能支持单一终端在不同子网间移动切换,保持上层通信的不中断,但其切换速度和效率不是很高。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这一扩展协议提高了终端在不同子网间切换速度,降低了切换时延。层次移动IPv6的移动性管理这一扩展协议,降低了切换产生的数据传输代价,提高了切换的效率。以上三种协议协同工作,可作为用户无线终端移动接入互联网的解决方案。更进一步,NEMO为子网提供移动性支持,而子网内的节点不需要支持移动功能。这一特性可广泛用于交通运输等方面,可为旅客提供访问互联网的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无线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提供了移动支持,为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如快速切换、层次移动、子网移动三者的结合、子网移动的路由优化等问题,这些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支撑移动互联网业务重要的技术引擎

用于互联网访问和下载的技术引擎

移动浏览

  移动浏览技术可以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无线应用协议最初是由WAP论坛制订的用于无线网络浏览的规范。移动用户利用移动终端的 WAP能力就可以方便地访问Internet上的信息和服务。随着移动设备能力的不断提升,WAP也发生了变化,OMA WAP2.X系列标准已经发布。

移动下载

  移动下载技术是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对媒体对象进行远程下载的技术。应用服务商(SP)及内容提供商(CP)可不断开发出更具个性化的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应用及媒体内容,如移动游戏、位置服务以及移动商务等。手机用户可以方便地按照个人喜好把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媒体对象及业务应用下载到手机中安装使用。

用于提供移动用户和移动终端状态的技术引擎

呈现业务

  呈现业务使得参与实体(人或者应用)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和修改自己的个性化信息,比如:位置、心情、连通性(外出就餐、开会)等,同时参与实体可以通过订阅、授权等方式控制存在信息的发布范围。在及时通信业务中人们会经常用到呈现业务。

位置业务

  无线定位业务是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台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OMA一方面在漫游、与外部业务提供者接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订了漫游定位协议、私密性检查的协议;一方面又制订了基于用户面的定位业务方式规范。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的获取提供了移动互联网精确服务的基本能力。

终端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主要用于第三方管理和设置无线网络中设备(比如手机终端及终端中的功能对象)的配置和环境信息。利用终端管理技术可以通过OTA的方式来采集终端信息,配置终端的参数信息,将数据包从网络下载到终端上安装并更新永久性信息,处理终端设备产生的事件和告警信息。终端越来越复杂,终端厂商维护成本越来越高,同时业务应用不断丰富,移动互联网的开放趋势,使得运营商在新业务的部署、参数的配置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除了设备管理基本协议,还针对各种应用制订了相应的标准,主要有:连接管理对象、诊断与监控、固件更新管理对象、预定任务生命周期管理、设备能力管理对象、软件组件管理对象、智能卡的应用、Web服务接口等等。

用于社区和群组管理的技术引擎

  互联网社区业务的成功,激化和诱导出在移动网络上开展类似的业务。在移动网络虚拟世界里面,服务社区化将成为焦点和亮点。

即时消息

  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中,应用率最高的依然为即时通信类,如移动飞信、手机MSN、手机QQ等。即时消息(IM)业务可在一系列的参与者间实时的交换各种媒体内容信息,并且可以实时知道参与者的即时状态信息,从而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即时状态和即时消息存在着两种标准,一种是基于无线村的即时消息和出席服务(IMPS),另外一种是基于SIMPLE/SIP的即时状态和即时消息。其中基于SIMPLE/SIP的即时消息与即时状态是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它能够充分利用IP多媒体子系统(IMS)提供的会话控制机制,也是目前 OMA组织已经完成的两个重要的业务能力标准。

融合消息

  随着全球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包括短信、多媒体消息、移动电子邮件以及移动即时通信等消息类业务作为移动话音之外的重要业务,已经获得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已有的消息业务都被设计成了“竖井”式体系架构,导致不同消息业务各自提供了不同的用户体验;同时不同的消息业务构建了不同的架构和平台,尽管各种消息业务功能相似却不能相互重用。为了提升用户体验,简化复杂的消息系统架构,使消息业务与平台分离,OMA在业界首先成立了基于IP的融合消息业务项目。融合消息最终要被做成一个架构,基于融合消息可以灵活地创建符合需要的消息业务,而传统的消息业务可以和融合消息进行互通。

组合列表管理及融合地址本

  组和列表管理(XDM)是即时通信类业务的基本能力实体。经过授权的PoC、IM等实体可以对这些文档进行获取、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从而可以实现组和列表信息的管理。基于XDM可以实现联系人列表、群组等一系列应用。

  融合地址本业务(CAB)是基于网络的联系人信息存储服务,以支持用户存储、管理相关联系人信息。CAB支持联系人信息融合更新服务,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公开一些个人信息,并融合源自多种业务的信息,如消息、游戏、会议、增值业务等地址本信息,分享给其他联系人更新信息。用户可跨平台管理自己的联系人信息,如支持通过互联网、智能电话等方式进行访问,并可把网络存储的信息同步到自己拥有的不同终端设备上。

用于移动搜索技术引擎

  移动搜索(MSF)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移动搜索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搜索技术的总称,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采用短消息业务(SMS)、 WAP、交互式语音回应(IVR)等多种接入方式进行搜索,获取WAP站点及互联网信息内容、移动增值服务内容及本地信息等用户需要的信息及服务。

  OMA研究移动搜索业务规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业务提供商配置移动应用和增值业务时,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统一的搜索功能能力集。通过使用标准化的信息搜索接口和内容数据格式,为搜索引擎提供基础搜索资源,可以简化业务部署的复杂程度。开放移动联盟的移动搜索业务能力规范不对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技术核心本身进行标准化,而是通过基于搜索业务的研究,定义一套标准化的框架结构、搜索消息流和接口适配函数集,使移动搜索应用本身,以及其他的业务能力,能有效地分享现有互联网商业搜索引擎技术成果。

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技术引擎

  OMA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CBCS)用于明确一种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框架,其既适用于移动环境,也适用于网页环境,是用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内容管理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中,用户有时需要被保护,从而避免接收到他们所不想接收或未被同意接触到的内容。例如:未成年人接触成人内容(如性、暴力等)应该被控制并限制,公司在上班时间控制其雇员能接触的内容,不让他们接触与工作无关的内容等等。

  OMA CBCS规范了基于相关规则的内容过滤应用中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可用于任何内容分发服务或协议,并且不限制“内容”的范围,即可对所有来自或到达用户的任何信息应用内容过滤。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应用标准一直以来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产业和用户呼吁出台统一的标准规范,但由于各方的利益不同、业务应用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原因,往往使得应用标准滞后于市场或不被市场应用。虽然如此,产业链的各方仍在积极探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推动与之紧密相关的业务应用标准,为移动互联网的更加辉煌不懈努力。

手机安全问题

  智能手机与软件的开发与普及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手机病毒的制造和传播。据相关安全产品负责人介绍“手机病毒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手机病毒的制造,到最后的盈利收入,手机病毒制造者能够从吸金链条上获得暴利。反过来,也使手机病毒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恶意软件、垃圾信息、隐私泄露、恶意扣费等等让人应对不暇。”

  病毒及恶意软件开发者与非法SP(移动增值业务服务商)之间已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黑客通过技术手段将非法SP提供的扣费号段植入到应用中诱骗用户下载,在用户感染吸费软件后则会利用非法SP公司的短信计费和服务定制通道来产生费用,然后拦截运营商向用户发送的扣费短信,使用户无法发现扣费行为,从而实现长期获利,而在产生资费之后,还会按照不等的分成比例来获取暴利。在隐私安全问题上,目前一条围绕隐私利益点的转卖获利产业链也已经初步形成,恶意软件通过安全漏洞收集手机用户信息,利用倒卖信息牟取暴利。

常见的手机安全问题

系统软件安全

  跟电脑系统漏洞一样,手机系统软件经常爆出系统漏洞问题,由于系统软件漏洞导致的安全问题比比皆是。包括苹果都曾经被黑客曝光过软件存在漏洞,可能被远程操控iPhone、iPad和iPod Touch等设备。

  解决方法:

  1、获取根目录权限,常说的“Root设备”,将致病的系统软件删除。

  2、或是等待官方发布漏洞补丁,或者重刷更为完善的系统。

应用程序安全

  在智能机当中下载的应用程序软件出现漏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BUG。目前,在苹果iPhone的App Store商店当中,有很多银行软件。比如花旗银行针对苹果iPhone的手机银行软件,就出现了错误收集用户敏感数据、并且将其存储在手机的隐藏文档中的漏洞问题,当手机与电脑相连时,银行软件可能存储一些账户信息到个人电脑上,从而可能造成信息泄密。

  解决方法:

  1、等待软件提供商将BUG修复,提供更新的软件。在APP软件商店更新软件时,经常会看到更新提示“修正了部分BUG”等字样,意即修复软件可能造成的漏洞。

  2、实在无法更新,确认软件有问题时,可以直接删除软件。不过,有时会出现软件删除,某些相关信息也被删除的可能。

下载不安全应用

  在手机感染病毒的分布上,81.8%的用户表示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安装了不明来历的不安全软件,也会导致手机安全漏洞问题。随着低端智能机的持续普及,强绑下载带来的安装来历不明软件、接收带链接的短信和彩信击发下载、已经上升为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解决方法:

  1、不要下载不明来历的软件,尤其是短信、彩信的不明链接,不要点击下载安装使用。

  2、安装正规品牌的安全卫士、手机管家等安全软件,改善系统设置,避免下载安装不安全的程序。

规避与解决之道

  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最基础之处在于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对于频频出现的基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被攻击而引发的手机死机、黑屏、信息泄露等事件,多数用户始料未及,也茫然不知如何应对。该去找运营商解决,还是该找手机终端厂商理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完全可以规避这些问题,用户在平时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提高防范意识,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遭受攻击。

  目前手机病毒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恶意App、钓鱼网站、Wifi数据传输、短信等。除自动群发短信外,手机中毒征兆有很多种,比如将桌面图标全部改成白色iCON,手机运行速度减慢甚至死机等。

  首先普通手机用户不要上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WAP网站,众多中毒的手机用户,都是在一些非正规网站下载了一些软件而中毒的。其次建议智能手机用户在购买手机的同时,给自己的手机安装正版的手机杀毒软件,随着监控手机应用防止后台操作和流量偷跑等问题,最后提高手机安全意识,不要下载安装不正规的手机应用软件,不要随意点开陌生短信、彩信,不随便加入WiFi网络,防止具有盗号、钓鱼、欺诈功能的手机病毒入侵。

  面对手机安全事件,产业链各方包括运营商、手机厂商、第三方安全软件厂商,都显得有些被动,无法在第一时间拿出切实可用的解决方案,多数做法是以预防为主,尽量规避安全事件的发生。手机不断在智能化,攻击的技术含量也不断提升,这就需要有智能化应对之策。业内人士表示,产业链各方协作,是未来解决之道。预防、拦截、查杀手机病毒,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和第三方安全软件厂商联手,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与运营商、手机厂商相比,安全软件厂商方面态度比较积极。无论是此前的“诅咒短信”攻击,还是系统平台漏洞,手机杀毒软件厂商都第一时间推出专杀工具,如网秦推出的“网秦助手”软件,对手机病毒有预报功能,还针对变种木马病毒推出专杀工具,卡巴斯基、360、金山也推出了手机版软件,用以应对来自互联网的攻击。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还有很多尚待挖掘,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终端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大规模普及,很多过去想象的应用都将成为了可能。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更多基于云的应用和云计算上,当终端,应用,平台,技术以及网络在技术和速度提升之后,将有更多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应用出现。

  移动互联网业务未来的主要服务应用,除了手机支付外,还包括手机视频、资讯阅读、影视点播、游戏、GIS地图等。在更远的未来,将会通过专业技术把很多应用转移到民生工程方面,通过专业技术创新带动民生工程中的各种便民服务。

  未来互联网产品设计,将依据终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传统的桌面互联网,它向传统的媒体靠拢;另一部分是手机移动终端,它更加突出即时信息传播和数据的异地存储。而且,未来的手机应用将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已不再是简单的软件应用,而是融入高新技术、时尚流行、虚拟社会、网络经济,以及多种用户心理的人性化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不再局限于WAP上的图片、铃声、新闻和资讯等应用,博客、搜索、社区等早已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业务,将逐渐走向繁荣。同时游戏、音乐、视频、位置服务、商务等服务,大众也将随时、随地体验到。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也将步入海量化。

  但再往前一步展望,移动设备可能会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一个指令终端,借由自己的移动设备,向其它数码设备发出指令:这就是物联网。物联网的理想是把每个物体都联入到网络中,从此人们可以远程操控自己的各种设备:比如在下班路上给微波炉发个指令:10分钟后热一下菜,我要到家吃饭了。设备联入网络应该走的都是无线网络,指令的传达也会通过无线网络,而指令的发出装置,主要应该是移动设备,而非桌面设备。

  未来的十年,或将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增长的时期。

  从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电子商务的移动化无疑是其重要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3G业务的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普及,移动互联网带宽的增加所带来的技术驱动力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