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调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神调养汉语拼音jīng shén tiáo yǎng,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心理活动以促使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老庄主张少思寡欲,平易恬淡。孔子认为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黄帝内经》则综合继承以上观点并系统化。经后世补充发展,出现了《养性延命録》、《养老奉亲书》、《泰定养生主论》、《寿世青编》等著作。

  形与神俱才可尽其天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即包含着人的精神活动在内。七情六欲,太过皆可致疾。神的调养包括:①精神内守。关键在“静”,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淡处事,神不妄用。②修德养性。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贪富贵,不慕名利,心诚志专,不迁怒,不贰过。③调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的正常情绪的变化,人所不免,只是要有节制,不过不偏。得意不狂喜,失意不暴怒,挫折不过分忧郁、悲伤,临危不乱,镇定不惊。情志安定,身体康泰。④顺时调神。有两点:依季而行,春宜舒畅,夏宜欢愉,秋宜心志平和,冬宜安定收敛,即顺应季节的特点而调整,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依时而行,白昼阳升外发,精神旺盛,生机勃勃,此时用神,符合生理。入夜阳气潜藏,阴气主事,宜安静休息以养神,强行用神,耗伤太过。

  不同人的调神有不同的特点:①老人。生机减退,肾精衰少,神气不足,较之青壮年,用神宜少,养神宜多。不可妄耗,尤忌夜深不寐。功成身退,子女立业各居,易感孤独寂寞,精神趋于颓废,借此闲暇,探亲访友,寻芳览胜,遂壮年忙碌无暇之心愿,使神有所务,畅而不悲,又忌老而不能自制,诸事萦怀,多生烦恼,七情太过,变生诸疾。②妇女。经期气血异于常态,因而情绪不稳,易于激动,而肝司藏血,郁则血失常态,故经期宜安静、舒畅。孕期血聚胎元,母子均需安养,切忌大惊、卒恐、暴怒、忧思、悲伤过度,要心情平和、愉快。临产时尤应情绪安定,以免气血阻逆,发生难产。产后气血大虚,极易受损,尤须情怀豁达,不因小事拂意。乳期避免压抑、愠怒,免致回乳。绝经期血不养肝,情绪多变,要善于自持,平安过渡。③儿童。婴幼儿元神未壮,易受惊恐,甚至造成危险,应避免突然惊吓,稍长后,单纯幼稚,易喜易悲,应耐心引导,避免恶声、恶言,使幼童心灵受创,求学时期,智力发育迅速,求知欲旺盛,其性格多在此时培育、奠基,要循循善诱,发蒙启惑,使之性格开朗、尊老爱幼、好学向上、乐于助人,成人后情绪稳定,意志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