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汉语拼音:Hongjun Beishang Kangri Xianqiandui),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调红七军团瑞金,于1934年7月初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并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运动,宣传抗日,推动救亡运动。抗日先遣队仍保持军团体制,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委乐少华,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后叛变),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军团参谋长粟裕

  1934年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打下大田县城,进入闽中地区。打下樟湖坂后,全军渡过闽江进入白区。正准备按原计划北上浙西去皖南时,中革军委却又电令其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威胁并相机袭取福州。

  红七军团在闽中的突然出现,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震惊,急调八十七师和四十九师堵截红军,驰援福建。8月7日,红军向福州敌军发起进攻,敌凭借坚固工事扼守,激战两昼夜未果,反而暴露了红军实力。8月9日晚,部队在桃源与敌激战,损失严重,随即向闽东游击区转移休整。

  8月16日,先遣队奉命向闽北前进,半月之内三战皆捷,声威大震。9月初进入闽北苏区古楼一带。此时敌重兵已至,企图切断红军前进道路,合击红军。先遣队避开敌锋,转向皖赣边界活动。9月底到达婺源,先后在查湾、流口、鸦桥、黎痕等地打退追击和堵截之敌。

  10月21日,全军奉命向闽浙赣苏区转移,闯过敌人两道封锁线后在德兴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根据中革军委11月4日的命令,红七军团同红十军及当地武装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军团政委,下设十九、二十、二十一等3个师。当时中央红军主力已西移长征,军团整编后的任务是:十九师出动浙皖赣边,发展新苏区,其余两个师保卫闽浙赣老苏区。

  红十军团成立后,第十九师仍为先遣队,在寻淮洲率领下于11月18日出击浙西,逼近昌化、临安,震动了杭州。随后挥军北进威胁芜湖。抗日先遣队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大力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在苏区形势日益危困的情形下,11月18日方志敏等奉命组成军政委员会,随十军团行动,率全军北上皖南。经艰苦跋涉和连续转战,12月14日部队在屯溪和青阳附近的谭家桥作战失利,寻淮洲和二十一师师长牺牲,刘英、乐少华负重伤。

  1935年1月中旬,方志敏所率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主力2000余人,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在常(山)乐(平)封锁线内,在雨雪交加中与敌顽强血战10余天,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方志敏和数十名红军官兵在玉山县陇首村边的一个小山头上遭敌军围捕被俘。粟裕和刘英率部分队伍突出重围后挺进浙南,胜利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同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