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增多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细胞增多症( polycythemia ),外周血液中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的一组综合征的统称。在平原地区血红蛋白浓度多次≥180克/升(男性)、≥175克/升(女性);红细胞计数≥6.5×1012个/升和(或)红细胞压积≥54%(男性)、≥50%(女性)即为红细胞增多。

分类

根据红细胞容量和血浆容量测定,分为相对性和绝对性两大类。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又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病因尚不清,是骨髓自身大量增殖所致;继发性者由于组织缺氧而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增多,促使红细胞生成增加。

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

由于血浆容量减少引起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虽然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压积均增加,但红细胞总容量是正常的。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又可分两类:①暂时性红细胞增多。因烧伤、呕吐、严重腹泻、休克等原因造成血液浓缩;常用利尿剂引起脱水而血浆容量减少所致。红细胞增多可被纠正,是暂时性的。②慢性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又称应激性红细胞增多。血浆容量相对减少可能与情绪激动、饮酒、吸烟、高血压等有关。患者多为男性、较肥胖、神经类型为紧张型,常有高血压和吸烟史;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正常;易并发血栓形成。对症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分为两类:一类继发于组织缺氧。包括:①因高原地区氧分压降低之故。②慢性肺疾病引起。③心血管疾病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④肺换气不良综合征,如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其原发缺陷是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造成肺泡换气不足、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⑤遗传性异常血红蛋白病,由于对氧的亲和力增高,氧不易解离,组织缺氧。⑥获得性异常血红蛋白病,大量吸烟者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组织可利用的氧减少。另一类是肿瘤、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红细胞增多,最常见的是肾上腺样瘤、肝癌、小脑成血管细胞瘤等。当肿瘤或囊肿手术切除后,红细胞增多即消失。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简称真红。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克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隐匿发病、病程较长、皮肤黏膜具有特殊的紫红色并有血管舒缩及神经症状表现;查体多数有肝、脾肿大,尤以脾大多见,半数可有高血压;红细胞容量呈绝对性增加,全血容量及血黏稠度亦增加,通常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高,骨髓呈全血细胞增生;病程晚期常有骨髓纤维化伴髓外造血。

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的机理有几种表述:①干细胞呈不能控制的肿瘤性增生;②存在一种不正常的骨髓刺激因子作用于正常干细胞;③干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敏感性增加。主要的病理改变在骨髓,骨髓内脂肪髓减少,红髓增加,骨髓造血细胞呈明显增生。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早期常无明显病状,往往在健康检查或手术前血液学检查时发现。常见症状为头痛、乏力、瘙痒、头晕、视力障碍、体重减轻、感觉异常、呼吸困难、关节症状、上腹痛等。可有不同部位的不同程度出血,心绞痛及各部位的血管栓塞。瘫痪也可能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体征最明显的是皮肤及黏膜呈紫红色、暗红色或玫瑰红色,尤以两颊、唇、鼻尖、眼结合膜及手掌为明显。皮下可有小出血点及紫斑,心脏可扩大,可有高血压。75%~90%的患者有脾肿大,40%~80%的人有肝肿大。

实验室检查

①血红蛋白180~240克/升,红细胞计数为(6.5~10)×1012个/升。约有半数病例白细胞计数高于12.0×109个/升,或血小板计数高于400×109个/升。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粒、红及巨核细胞系均增生,尤以红系为显著。在疾病晚期由于骨髓纤维化,可出现干抽现象。③全血容量增加,尤以红细胞容量明显增加,高于35毫升/千克。④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多数高于正常;血清维生素B12增加;血沉明显缓慢;血尿酸常增高;此外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血及尿中红细胞生成素测定正常或偏低。

诊断

A项,为主要标准。①A1红细胞容量增加(采用51Cr标记法,男≥36毫升/千克,女≥32毫升/千克);②A2动脉血氧饱和度≥92%;③A3脾肿大。

B项,为次要标准。①B1血小板>400×109个/升;②B2白细胞>12.0×104个/升(无发热或感染);③B3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NAP)>100(无发热或感染);④B4血清维生素B12>900皮克/毫升或未结合维生素B12的结合力>2 200皮克/毫升;若有A1+A2+A3或A1+A2+B项中任何二项,诊断即可成立。

真红常见的合并症及死亡原因有:①栓塞。占死亡原因的31%,其中以脑血管栓塞最常见,占1/3,其次为心肌梗死、周围血管栓塞、肺梗塞等;②急性白血病。占死亡原因的19%;③其他恶性肿瘤(15%)。以胃肠道肿瘤和皮肤瘤最多见;④出血。占死亡的5%;⑤骨髓衰竭。占5%,此外常见的合并症尚有高血压、肝硬变、肾结石、胃十二指肠溃疡、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等。

治疗

真红的自然病程为18~36个月,治疗后存活8~15年者并不少见。治疗根据病期、病情、有无合并症等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在红细胞增生期可采取静脉放血或化疗或放疗(32P);稳定期不需特殊治疗;在骨髓衰竭期,治疗可应用雄性激素及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