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古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马古城汉语拼音:Luomɑ Guchenɡ;英语:Ancient Rome),古罗马时代都城。得名于传说中的建城者罗慕卢斯。遗址位于今意大利罗马市区内,濒临台伯河。年代为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5世纪。为古代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城市核心部分在中世纪时逐渐荒废,文艺复兴后得到保护清理,但相当部分仍被压在今日罗马街区之下。

建城始末及市区规划

  据罗马历史传说,罗慕卢斯于前753年建罗马城,但目前考古工作证明,罗马地区最早的遗迹可上溯至前1500年,在微兰诺微文化时期已形成农业村落。公元前8世纪以后,居民增加,但尚未形成城市。前7世纪末或前6世纪初,罗马建立奴隶制国家,始建罗马城。罗马古城中心最重要的罗马广场,前6世纪初已渐由墓地改为市集。为了改造广场所在的低地沼泽,开始建造地下水沟,并以砾石铺筑地面。前6世纪中叶,广场上已有砖砌建筑,并修建最早的罗马城墙。前510年,罗马废除王政建立共和,至前4世纪成为意大利中部强国,城市建设亦初具规模。前378年扩建城墙,市区已包括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埃斯奎利诺等7座山丘,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呈不规则状。市场仍为全城中心,城内还有要塞、神庙、商业区及广场等。至共和后期,罗马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区域,罗马城也迅速扩大,市区向北延伸。前1世纪后,罗马独裁者和帝国各皇帝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庙宇及各种宏伟工程,遂使罗马成为古代最大城市之一。270~275年,罗马皇帝奥勒利安修筑总长达16千米的新城墙,罗马城较共和时期扩大近2倍,人口80万~120万。城墙以混凝土筑成,砖石包砌,有20余座城门,部分城墙至今犹存。

主要遗迹

    罗马城于410年首次被外敌攻陷,后又多次遭受攻掠,破坏甚烈,日趋荒废。现存的主要建筑遗迹有罗马广场及卡皮托利诺山建筑群、帕拉蒂诺皇宫、罗马竞技场、万神庙(见罗马万神庙)、引水道、皇帝广场群、道路、浴室、体育场、图书馆、剧场等。

  罗马广场 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190米,东端有圣道通达城门,周围有维纳斯–罗马神庙、君士坦丁大会堂、罗慕卢斯神庙、凯撒神庙、萨图恩神庙、罗斯特拉演讲台、库里亚会堂等建筑,广场中及圣道上还有多座纪念柱和凯旋门,大部分仅存地基、柱础或少数墙垣、石柱。卡皮托利诺山位于罗马广场西北,前509年在山上建奉祀天神朱庇特、天后朱诺和智慧女神弥涅尔瓦的三神庙,后代又不断重修,但在中世纪时被彻底破坏。

  帕拉蒂诺皇宫 建于罗马广场西南的帕拉蒂诺山上。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即屋大维,前63~公元14)首先在帕拉蒂诺山之吉尔马鲁斯高地建宫殿,后代以此为核心扩建。至3世纪,帕拉蒂诺皇宫已发展为包括大量厅堂、浴室及赛车场、剧场等的庞大建筑群,现已全属废墟。

  罗马竞技场 又名科洛西姆竞技场,位于罗马广场东端的维纳斯–罗马神庙之东,是古代规模最大的剧场,建于公元70~82年。结构类似现代运动场,舞台居中,用于表演角斗及人兽斗等节目,并可灌水成池表演海战。

  为解决城内用水,前312年建造了一条长16千米的地下引水道,自东郊引泉水入城。前2世纪,开始架设地上引水道。第一条地上水道建于前114年,全长86.6千米,其后各代又陆续兴建。为引水上山,部分水道高达49米,为显示城市豪华,还附有装饰,是古罗马工程奇迹之一。部分古罗马引水道建筑至今犹存。

  罗马城的建筑宏伟壮丽,具有极高的科学水平。其装饰浮雕和雕像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也对欧洲近代文化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1980年,包括罗马古城在内的罗马历史中心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