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肠梗阻汉语拼音:Changgengzu;英语:intestinal obstruction),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而引发的一组临床表现。

病因

  其病因可分为3类:

  ①机械性肠梗阻。如肠管先天发育异常,炎症狭窄、肿瘤、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嵌顿疝等。

  ②动力性肠梗阻。如腹膜炎、腹部手术刺激,腹膜后血肿或感染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慢性铅中毒引起的痉挛性肠梗阻。

  ③血运性肠梗阻。较少见。如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肠梗阻有急性和慢性、高位和低位之分,有完全与不完全性两种。典型的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痛有间歇、腹内肠鸣阵阵等,如发展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且时间过久,则会发生肠绞窄、肠坏死而危及生命。重症肠梗阻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营养障碍及重要器官的损害,故治疗时不可忽视这一重要的病理改变。

诊断

  对肠梗阻最有帮助的特殊检查是腹部平片与钡灌肠。

  直立位腹部平片可显示肠拌胀气,空肠粘膜的环状皱襞在肠腔充气时呈“鱼骨刺”样,结肠可显示结肠袋,肠腔充气的肠拌是在梗阻以上的部位。小肠完全性梗阻时,结肠将不显示。左侧结肠梗阻,右侧结肠将有充气。低位结肠梗阻时,左半结肠可以有充气。

  但需提醒的是钡灌肠可用于疑有结肠梗阻的病人,它可显示结肠梗阻的部位与性质。但在小肠急性梗阻时忌用胃肠钡剂造影的方法,以免加重病情。水溶性造影剂的安全性要大得多。

  大家熟悉的B超检查虽然简便,但因肠拌胀气,影响诊断的效果,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能诊断出明显的实质性肿块或肠腔外有积液,有时腹部CT还能发现造成肠梗阻的病因和病变部位,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

治疗

  治疗原则

  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均首先纠正梗阻带来的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

  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②补充循环血量;

  ③降低肠内张力;

  ④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⑤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

  ⑥手术处理肠绞窄。

  非手术治疗

  (1) 胃肠减压治疗: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2) 液体治疗:重点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肠绞窄时因丢失大量血浆和血液,故在适当补液后应输全血或血浆;

  (3) 营养支持治疗:肠梗阻时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进食,所以营养支持很重要。一般的外周静脉输液通常达不到营养支持的要求,可采用全胃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液。肠梗阻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既可作为术前的准备,也可作为非手术治疗或术后不能及早进食的支持治疗。若肠梗阻解除和肠功能恢复,最好尽早口服。不能进正常饮食的病人,可进要素膳食;

  (4) 抗生素治疗:肠梗阻时,在梗阻上端肠腔内细菌可迅速繁殖。肠梗阻病人应使用针对需氧和厌氧的抗生素。

  手术治疗

  对绞窄性肠梗阻经短期术前准备,补足血容量,应尽早手术。但若伴有休克,则需待休克纠正或好转后手术比较安全。有时估计已有肠坏死存在,而休克又一时难以纠正,则一面抗休克,一面手术,将坏死肠段切除,休克才会缓解。

  肠梗阻的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但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梗阻的原因、部位、性质、病程早晚以及全身状况来决定。如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式就很多,难易程度相差甚远,轻者仅需切断一条纤维束带,重者令术者难以操作,不得不被迫切除大量肠袢,或行短路吻合,或作肠造口减压术以求缓解梗阻症状,更有甚者因粘连过重未能施行任何其它操作而中止手术,可见要处理好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并非易事,需要在术前有完善的手术方案与良好的技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