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胃炎(gastritis),粘膜炎性病变。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后者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急性胃炎可因服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激素等,或因饮酒、浓茶、咖啡而发病;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亦可致病。以上病因常称之为外源性致病因子,导致急性单纯性胃炎。外源性致病因子及一些危重疾病如败血症、烧伤、创伤、脑血管病,可以导致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炎迁延不愈即可演变为慢性胃炎。此外,胆汁反流至胃内也可导致慢性胃炎。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有密切关系。细胞免疫反应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急性胃炎病程短暂,数天内症状即可消失。常在进食不洁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或胀闷不适、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急性糜烂性胃炎则主要表现为出血。慢性胃炎的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大多数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有时进食后立即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伴有胆汁反流者则更为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贫血等。

  急性胃炎发病前常有致病因素,故诊断不十分因难。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粘膜活组织检查。X线检查可靠性相对较差。胃酸及血清胃泌素测定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治疗应戒烟酒,避免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应积极清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上皮增生者应定期胃镜复查。